張曉輝:有效抵制封建腐朽文化消極影響

张晓辉:有效抵制封建腐朽文化消极影响

张晓辉:有效抵制封建腐朽文化消极影响

相關內容:《黨內政治文化怎麼看怎麼辦》內容簡介與主創人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延續幾千年的中華文化,依然有著強大的生命力,但其中也摻雜著一些封建糟粕。有效抵制封建腐朽文化對黨內政治生態的消極影響,不僅要正確認識什麼是封建腐朽文化,還要辨別封建腐朽文化對當代社會的毒害,更要通過嚴肅黨內政治生活來抵制封建腐朽文化的侵襲,營造風清氣正的黨內政治生態。

封建腐朽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糟粕。文化有雅俗之分,風氣有良莠之別。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歷經世世代代繼承發展,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於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華優秀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既包括中國傳統文化,又包括中國近現代文化。中華優秀文化哺育著中國人的生活、規範著中國社會,同時為中華民族提供了高遠的理想。諸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等,這些精神像一條紅線貫穿於中華文化之中。但對於中華文化我們也應辯證看待。毛澤東同志指出,我們“必須將古代封建統治階級的一切腐朽的東西和古代優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帶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東西區分開來”。中華文化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經歷了十分漫長的封建社會。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不可避免地產生了許多負面的腐朽文化,諸如,左右逢源、明哲保身、結黨營私、徇私舞弊、貪汙腐化、裙帶關係等官場積弊都是毒瘤。這些文化毒瘤在中華文明的肌體上已經生長了數千年,很多甚至在當今社會還大有市場。

在封建專制制度和與之相適應的封建道德文化雙重作用下,誕生出的主流政治文化便是,官員要升遷、要保官、保家、保身,不得不多磕頭、少說話、少做事,媚上欺下,官員要在這樣的政治生態環境下生存和升遷,只能屈從於這樣的政治文化。其結果就是兩千多年的封建政治文化和政治生態絕大多數時期不利於正直、有能力的優秀官員生存,反而有利於貪腐、劣質官員的生存,甚至把本來優秀的官員染成劣質官員以適應這種政治生態。

封建腐朽文化,主要指封建等級、特權思想、專制、宗法、行幫觀念和男尊女卑觀念,“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的倫理,以及迷信、愚昧、頹廢、庸俗的世風。封建腐朽文化能夠在中國封建時代流行,有的時期甚至取代優秀文化,成為政治實踐當中的強勢規則,有其發展的厚黑土壤和認同機制。

1.權力崇拜是封建腐朽文化的政治基礎。自皇權體制誕生以來,中國皇權社會一直是以“權力”為軸心的特殊社會。幾千年封建專制的核心就是權力從下而上逐級集中到皇帝手裡,有了權力,就可以對下轄生殺予奪、隨心所欲,並且幾乎壟斷了所有資源,可憑藉權力任意分配資源。一切以權力為中心,一切為權力服務,有了權力就有了一切。這樣就造成了人們的權力崇拜,萌生了以官本位和官至上的觀念為主要內容的封建腐朽政治文化。皇權作為對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等權力的壟斷制度,貫穿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統治的歷史,具有很強的影響力。皇帝是“天”的代表,也是天下的“萬物之主”,而各級官吏不過是皇帝的助手和僕從,他們的權力和財富都是皇帝給的,是皇權的一部分。對於皇帝,他們是臣僕;而對於民眾,他們則是主人,是治理者,是“父母官”。所以,古代的官吏從來都高高在上。他們從來都居於人民之上,只對皇帝和上級負責,不需要對老百姓負責,也不需要和不習慣接受百姓監督。等級觀念是權利崇拜的具體表現,官級高低成為評價某個團體或個人價值的重要標準。《紅樓夢》中元春回家省親,就連她的老祖母賈母都得跪拜相迎。在封建社會,特權隨著等級的遞增而遞增,所謂“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學而優則仕”就可以光宗耀祖,“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黃粱美夢是很多讀書人的理想,難怪他們奉行著權力至上的信仰。范進中舉的科舉故事深刻揭露了“八股取士”對知識分子的殘害。其實,“八股”的背後還是特權制度和特權思想。特權是個人或集團憑藉政治地位、經濟勢力、享有法律認可為基礎的特殊權力。普通百姓既沒有經濟優勢,也沒有政治地位,還沒有特殊身份,對於特權,自然無法享有。但是,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自古以來都是人們不變的追求,不少老百姓看到官吏貴族們因特權而獲得利益,心中不免“豔羨”。社會公眾對特權階層所持的無奈和默認,也造成封建腐朽文化長期生存和發展。

2.小農意識是封建腐朽文化的經濟基礎。中國近現代社會是典型的農業社會,經濟形態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家庭就是自給自足的經濟實體。“你挑水來我澆園”,生動描繪了男耕女織式的美好田園生活。幾千年的農耕文化,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這一基本經濟形態,促成了獨特的小農意識。就像《明朝那些事兒》中所描述的,“朱重八的童年在一間冬涼夏暖、四面通風、採光良好的破茅草屋裡度過,他的主要工作是為地主劉德家放牛。”“朱重八的夢想是好好的活下去,到十六歲的時候,託村口的吳老太做媒,找一個手腳勤快、能幹活的姑娘當媳婦,然後生下自己的兒女,兒女的名字可能是朱三二或者朱零四,等到朱三二等人大了,就讓他們去地主劉小德家放牛。”這雖然是文學描述,但也充分反映了封建社會小農意識的自然存在。小農意識一方面具有狹隘性和落後性。狹隘性主要表現在家族本位主義,凡事以個人的小家庭或者範圍頂多擴大到本家族的利益為出發點。落後性則是人們滿足於眼前的既得利益,缺乏昂揚的進取精神,安於現狀,對一切變革現實的行為和趨勢都持懷疑和否定的態度。另一方面,小農意識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形成特定的政治依附。馬克思認為,在自然經濟條件下,人都是相互依附的——農奴和領主、陪臣和諸侯、俗人和牧師。物質生產的社會關係以及建立在這種生產基礎上的生活領域,都是以人身依附為特徵的。在小農文化心理和思想意識中,有天有地,有王公和皇帝,唯獨沒有自己。這種小農意識封建文化的結果,就是大量非正式利益群體和關係網絡成為政治依附的典型特徵。我國封建歷朝歷代的朋黨現象便是封建政治文化的集中體現。

3.宗法觀念是封建腐朽文化的社會基礎。恩格斯認為,國家的產生形式有三種,即“國家是直接地和主要地從氏族社會本身內部發展起來的階級對立中產生的”雅典式;沒有權利只有義務的平民通過勝利炸燬了舊的血族制度,並在它的廢墟上面建立國家的羅馬式;還有直接從征服外國廣大領土中產生的德意志式。中國早期國家的建立屬於第一種形式,以氏族社會的血緣關係為紐帶建立,以家庭、氏族為基礎構建。封建社會是一個以血緣為紐帶,以地緣為基礎,以家族為基本結構的社會。宗法制度和政治統治直接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家天下”的統治。“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成為封建社會統治的核心,“親親尊尊”成為人們維護團體利益的準繩。經過不斷髮展,封建社會的宗法制度“不單純停留於對血緣倫常關係的抒發,而是對封建法紀、封建社會秩序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這時的宗族組織已變成為一個帶有政治性的基層社會組織”。到近代中國,封建地主階級利用政治地位加強自己在宗族中的權威,又利用族權和血緣關係的外衣來進行剝削和統治,政權、族權、神權、夫權,成為束縛和統治中國人民特別是農民四條極大的封建繩索。農村中的祠堂、族規、族產、族譜、族長普遍存在,農民同村一姓聚居或合族聚居的現象也極為普遍。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相聯繫的人際關係,在某種程度上有著濃厚的人情味和非理性的感情色素,使人們在日常的人際交往中也會沾染上親情、人情色彩。在中國的幾千年的政治運行和政治生活中,宗法觀念就成為人們政治生活行為準則的依據。這一方面維護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秩序,另一方面,這種以宗法觀念為基礎衍生出來的基於宗族、血緣、地緣等關係的政治文化構成了中國政治文化中糟粕的重要方面。

歷經兩千多年,封建腐朽文化根深蒂固,滲透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積澱在人們思想的深處。新中國成立後,儘管我們黨始終重視肅清封建腐朽文化的影響,取得顯著成效,積累了豐富經驗,但在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方面肅清封建腐朽文化的影響,仍然任重道遠。

(本文摘選自《黨內政治文化怎麼看怎麼辦》第七章)

初稿作者:張曉輝,女,中央組織部黨建讀物出版社一編室副主任,副編審,資深編輯。2007年於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研究生畢業,獲法學碩士學位。長期從事圖書策劃、編輯出版、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工作。主要致力於黨的建設和組織工作問題研究。多次參與中央組織部重點課題調研。編輯出版的《中國吏部研究》榮獲第四屆中華優秀出版物圖書獎,承擔的大型國家出版基金項目“新時期黨的建設科學化書系”“國情報告(1998-2011)”驗收穫得優秀等級。在《出版發行研究》《中國報業》等核心期刊發表論文2篇。策劃並參與編寫《黨內政治文化怎麼看怎麼辦》一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