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只有黑白兩色?告訴你大熊貓背後的色彩

大熊貓雖然只有黑白兩色,但大熊貓背後的故事卻是五顏六色,精彩紛呈。

從黑白到彩色

“每年冬天下雪的時候大熊貓就會下山,跑到村子裡抓老百姓的羊吃,有一回把一個貧困戶家裡僅有的幾隻羊都吃光了。”彝族漢子曲別刮虎對大家說,“據村子裡的老人們講,過去大家見到大熊貓就拿棍子打,後來大熊貓成了國寶,不讓打了。如今家家戶戶都砌了很高的牆,把羊圈圍起來,防止大熊貓半夜下山偷吃。如果萬一沒看好,羊被大熊貓吃了,政府答應賠償損失。”

“大熊貓不是隻吃竹子的嗎?怎麼還吃肉啊?”聽眾中有位小姑娘問。

“大熊貓什麼都吃!除了羊以外還會吃莊稼。”曲別刮虎答道,“大熊貓還喜歡翻垃圾堆,把裡面的剩飯剩菜剩骨頭什麼的找出來吃。”

曲別刮虎是四川省峨邊彝族自治縣黑竹溝村的養蜂專業戶,他的聽眾是十幾名媒體記者,以及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在全國範圍內挑選出來的4名“熊貓偵察兵”,他們的任務是在大熊貓的自然棲息地裡安裝紅外相機,拍攝野生動物。這4個人都沒見過真正的野生大熊貓,被曲別刮虎這番話驚呆了。原來大熊貓並不像電視裡那樣溫順可愛,也有兇殘和邋遢的一面。

大熊貓只有黑白兩色?告訴你大熊貓背後的色彩

2006年3月20日,四川雅安水庫附近發現一隻年邁患病的野生大熊貓,專家在為其檢查身體

“大熊貓可是WWF的恩人,我們的標誌就是一隻大熊貓。”WWF成都項目辦公室大熊貓專員蔣澤銀說,“不過也有人說,WWF成立之初彩色印刷還比較昂貴,WWF為了省錢,這才選擇了只有黑白兩色的大熊貓。”

事實上,就在WWF成立的1961年,中國政府將大熊貓熙熙贈送給了英國動物園,這是歐洲人第一次看見活的大熊貓。WWF的創始人認為,這種模樣乖巧的動物是地球上所有瀕危動物的最佳代表,便決定採用大熊貓的形象作為自己的標誌。

1980年,秦嶺地區發生了竹子大面積開花事件,大熊貓面臨著斷糧的危險,當時的國家主席華國鋒邀請WWF派專家前來協助中方拯救大熊貓,WWF這才終於得以正式進入中國。30年過去了,在各方努力下,大熊貓的生存狀況有了顯著好轉。WWF的標誌雖然沒變,但他們的工作重點卻悄悄發生了變化,從單純的拯救大熊貓變成了保護中國的野生動植物。

蔣澤銀為我們展示了幾張和大熊貓生活在同一區域的野生動物照片,無論是珍貴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金絲猴、扭角羚和四川山鷓鴣,還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小熊貓和白腹錦雞,全都是五顏六色,多彩多姿。

“要想保護野生動植物,就必須從保護整個生態環境入手,而要想做到這一點,就得和當地居民搞好關係,不能損害當地老百姓合理的生存權。”蔣澤銀說,“所以,WWF於1998年在四川平武縣啟動了‘綜合保護與發展’(ICDP)項目,發展社區替代生計,降低老百姓對自然資源的過度依賴。”這個項目獲得成功後又繼續擴大範圍,黑竹溝村就是受益者之一。黑竹溝自然保護區周邊生活著1.2萬人,絕大部分是彝族,人均年純收入約為2100元。曲別刮虎是祖傳的養蜂人,過去他一直使用祖先傳下來的圓筒式蜂箱,用實木做成,每個蜂箱只能用一次,每次最多隻能收10斤蜂蜜。WWF將新式蜂箱製作技術傳授給了他,這種蜂箱可以多次使用,每年最多可收4次蜂蜜。他為自己做了40個這樣的新式蜂箱,去年一年收穫了1300斤蜂蜜,按照每斤40~50元的價格計算,這是一筆很大的收入,他再也不必上山開荒種地了。

不過,他還有一件事必須上山去做,那就是砍柴。這裡平均每戶每年要燒掉10噸木柴,家家戶戶都有一個柴垛,堆得比房子都高。WWF原本打算推廣沼氣池替代燒柴,但後來發現,這裡的家禽家畜都是放養的,糞便很難收集,便轉而推廣節柴灶,替代彝族人做飯用的三鍋樁。顧名思義,三鍋樁就是在地上放三個石頭把鍋墊高,中間的柴火完全是開放式的,不但熱效率只有可憐的5%,而且燒起來黑煙四冒,對使用者的眼睛和呼吸道是很大的考驗。節柴灶不但可以把火封住,將濃煙導出屋外,而且內部還有一個攔火圈,把第一次燃燒產生的一氧化碳攔住再燒一次,總體熱效率提高到了25%以上,節省了70%的木柴。

有意思的是,這兩個替代生計項目都是用現代技術替代傳統工藝,這說明很多舊傳統已經跟不上這個新時代了。但在黑竹溝村,落後的還不光是技術,而是觀念,像節柴灶這樣雙贏的設備在推廣時卻遇到了很大阻力。“山裡人大都比較短視,沒有投資的概念,不願意在這上面花錢。”蔣澤銀說,“不過,節柴灶價格漲得太快也是一個因素,幾年前一個節柴灶只要600元,現在漲到了1700元,漲價的主要原因還不是材料費,而是人工費,因為村裡有技術能力的人都出去打工了。”

10月是彝族新年,村子裡能見到不少年輕人,但他們大都穿著現代服裝,和城裡的年輕人沒什麼兩樣。據當地人講,平時這裡只有老人、孩子,很多家庭的老人故去後,全家人便都遷到了山外,再也不回來了。隨著經濟發展,留在山裡的人將會越來越少,或許再過幾年,黑竹溝就會變成真正的無人區,既不需要政府強制移民,也不需要WWF的替代生計項目,整個保護區便自然而然地還給了大熊貓。

那時的黑竹溝將會是什麼樣子?這就要親自進山看一看了。

生機勃勃的死亡之谷

第二天天剛亮,登山小分隊就出發了。領隊是個帥氣的彝族小夥子,名叫李時黑布。他是黑竹溝自然保護區的巡護員,今年30歲,還未成家。“我有老婆了,她就是大熊貓。”每當大家問起此事,他總是這樣回答。

黑布要求我們一律穿上保護區特製的粗布裹腳布,把褲腿包起來,防止螞蟥叮咬。我嫌它硌腳,覺得自己的高幫登山鞋和長筒登山襪足夠好了,沒有聽他的話,最後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清晨的黑竹溝仍有涼意,公路兩邊的彝族村莊卻已經熱鬧起來了。彝族人把房屋建在河邊的緩坡上,屋子周圍有幾畝耕地,種些玉米、土豆和青菜,稍遠些的地方則全是成排的松樹,看上去只有2~3米高,顯然是最近才種下的。

“黑竹溝原本歸西南林業局管,2001年才成立了保護區。當年這裡砍樹砍得很厲害,1998年退耕還林的政策剛下來的時候,大家都找不到本地樹種了,只好從東北引進了一批楊樹苗。誰知北方楊樹不服水土,一直長不高,直到最近才改種本地的松樹。”黑竹溝保護區管理局局長李志宏對我說,“即使松樹也種得太密了,因為當年負責種樹的都是林場的工作人員,種樹的目的不是為了恢復生態,而是為了將來再砍。樹種得越密樹幹就越直,分叉就越少,這個過程叫做自然整枝,可以提高木材的質量。”

李志宏大學學的是林學,畢業後分到這裡砍樹。林業局撤銷後他選擇留了下來,工作性質卻發生了180度大轉彎。這個轉變的大背景是1998年大洪水後國家施行的退耕還林和天然林保護這兩大工程,但更主要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大熊貓,因為黑竹溝是大熊貓分佈最南的地方,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從地圖上看,黑竹溝保護區位於涼山山系的最南端,總面積將近3萬公頃。而涼山山系是所有大熊貓棲息地當中緯度最低的,但因為這裡的平均海拔在2000米以上,溫度適中,降水量大,竹子茂密,非常適合大熊貓生存。中國第三次大熊貓普查結果顯示,黑竹溝保護區內生活著33只大熊貓,佔整個涼山山系大熊貓總數的28.7%。更重要的是,和第二次熊貓普查相比,涼山山系其餘各縣的大熊貓數量都有所下降,唯有黑竹溝所在的峨邊縣是唯一一個數量有所增加的縣,這是為什麼呢?

大熊貓只有黑白兩色?告訴你大熊貓背後的色彩

領隊李時黑布和砍過的樹樁

“黑竹溝在彝族語裡的原名叫做‘斯合’,意為‘死亡之谷’。這裡山高谷深,非常危險,向來被彝族人視為禁地,所以保護區內一直沒有固定的彝族居民點,所有土地都歸國家所有,沒有集體林,管理起來比較容易。”李志宏對我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時候這裡發生過幾次神秘的失蹤事件,有人覺得這裡和百慕大緯度相近,便稱其為‘中國的百慕大’,這個外號傳開後,敢進黑竹溝的人就更少了,客觀上起到了保護大熊貓的作用。”

當地的彝族老鄉告訴我,彝族人有個傳統,不吃大熊貓、黑熊和果子狸等陸上野生動物,所以即使有獵人進山打獵,也只敢打些野雞,偷獵黑熊這類事情都是近年來才出現的。前幾年政府又把彝族人的獵槍都收走了,獵人們就更不敢上山打獵了,甚至連下山偷吃莊稼的野豬都對付不了。

正是由於上述原因,使得黑竹溝這個人類的“死亡之谷”卻成了野生動植物的避風港,僅是脊椎動物就已經找到了5綱29目91科,共計391個品種。不過黑竹溝不是動物園,野生動物是不會輕易被人看到的。除了遠處的飛鳥外,我們一路上沒有見到任何活著的動物,但它們留下的痕跡足以讓大家興致盎然。黑布是這方面的高手,在他的幫助下,我們找到了黑熊、白腹錦雞、豹貓和果子狸的糞便,他還教我們根據糞便的情況判斷日期,以及動物的身體狀況。

“你們看,這塊黑熊糞便不成形,裡面還能找到很多未消化的果肉和種子,說明這頭貪吃的黑熊一下子吃了太多的漿果,消化不良,拉稀了。”

動物糞便畢竟不好看,大家便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了植物上。黑竹溝剛剛入秋,漫山遍野的紅葉煞是好看。黑布教大家認識了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珙桐、紅豆杉和四川紅豆杉,以及從遠處看很難分清的雲杉和冷杉。這裡還盛產各種蘭花和蘑菇,有一種蘑菇長得就像是掉在地上的黃色乒乓球,只要用腳尖輕輕一捅,球中間就會裂開一個口子,從裡面噴出大量黃色煙霧。黑布說這叫灰孢菌,黃色煙霧就是由成千上萬個孢子組成的。

當然最吸引我們的還是植物的果實。黑布提醒大家,越是顏色鮮豔的往往越是不能吃。在他的指點下,我們嚐了山核桃和小獼猴桃,還嚐了一種紫色的野生豆角,當地人根據它的形狀叫它“貓兒糞”,剝開來裡面的汁液有股清甜的味道,但幹了之後比漿糊還粘手,完全可以做成“有機膠水”賣錢了。

“這裡看上去很野吧?其實我們經過的地方都被伐木工人砍過一遍了,大家看到的都是次生林。”李志宏說,“不過這也正好說明大自然恢復得非常快,只要人類不去管它,很快就會生機勃勃了。”

確實,整個上午我們一直走在一條廢棄的盤山公路上,這條路當初顯然是為了進山砍樹而修建的,20多年沒人維護的結果就是路上堆滿了碎石塊,雜草叢生。可以想象,再過幾十年這條路將不復存在,代之以參天大樹。

可是,大家走了半天,連大熊貓的影子都沒見到。“這裡屬於黑竹溝保護區的外圍,平時還有當地農民在這裡放羊。”黑布說,“要想看到大熊貓的蹤跡,就必須去那些沒有路的地方。”

午飯過後,黑布帶領大家開始爬山。眼前這個山坡有60多度,林下長滿了2~3米高的竹子,密不透風。我們用手抓著竹子,踩著腳下的爛泥向山上爬去。不久大家爬到了一片開闊地帶,眼前出現了幾個樹樁子,胸徑至少在80釐米以上。“這些就是當年砍樹留下的遺蹟,不過這還不算粗,我曾經見到過一棵胸徑2.5米的大樹,橫斷面上可以睡一個人。”黑布說,“如果當初不砍樹的話,這裡應該全都是這麼粗的大樹才對,可惜現在只有在海拔很高的地方才能找到真正的原始森林。”

大熊貓只有黑白兩色?告訴你大熊貓背後的色彩

彝族漢子曲別刮虎是四川省峨邊彝族自治縣黑竹溝村的養蜂專業戶

我們在一棵小樹的背後找到了一臺已經安裝好了的紅外相機,這臺相機對著一條若隱若現的“獸道”,只要有移動的物體在它前面經過就能自動拍照。“熊貓偵察兵”們取下相機裡的儲存卡,居然真的發現了幾張白腹錦雞的照片,可惜大熊貓還是不見蹤影。

“要想找到大熊貓,還得繼續向上爬!”黑布領著大家繼續爬山,竹子越來越密,坡也越來越陡,我的衣服很快就被汗水和露水浸溼了。又爬了一陣,先頭部隊終於發現了幾坨熊貓糞便,每坨糞便大約有10釐米長,呈兩頭尖的紡錘形,顏色較深,說明這是好幾個月前拉的。我用手掰開糞便,發現裡面全是未被嚼碎的竹杆和竹葉,聞上去不但不臭,甚至有股淡淡的清香。

“大熊貓的消化系統還沒有完全適應竹子,它的腸子很短,也不會反芻,竹子的利用率很低。”黑布說,“所以大熊貓很會算計,取食消耗的能量一定不能大於從食物中獲得的能量,否則就得不償失了。”

黑布為我們描述了大熊貓吃飯的樣子:“大熊貓發現一片好竹子後,先是一屁股坐下來,把胳膊能夠到的竹子吃光,然後再移動屁股挪到下一個地方繼續吃。大熊貓還有個本事,那就是邊吃飯邊拉屎,它甚至還會一邊睡覺一邊拉屎呢。”

“大熊貓這麼邋遢啊?!它們是怎麼活到今天的?”有人問。

“大家千萬別小看大熊貓,它們雖然長得很笨,但卻是爬山的高手。”黑布說,“我曾經親眼看見過一隻大熊貓爬山,那速度比百米冠軍還快。”

眼看時間不早了,黑布帶領大家開始下山。俗話說上山容易下山難,在黑竹溝這句諺語真是再恰當不過了。這裡坡陡地滑,我幾乎是連滾帶爬地往下走,整條褲子幾乎都被泥巴糊住了,膝蓋也腫成了兩個小饅頭。最後大家一直走到天黑才終於回到出發地,我找了塊石頭坐下來,打算脫下登山鞋晾一下溼襪子,卻發現襪子的後半邊已經被我的血染成紅色的了。原來不知什麼時候,有隻螞蟥順著鞋幫爬了進來,我的襪子不夠厚,被螞蟥吸了個飽。

“今天走的路連我們平時的1/4都不到。”黑布說,“而且我們巡山的時候往往一出去就是好幾天,隨身帶著乾糧和塑料布,渴了喝泉水,餓了啃饅頭、鹹菜,困了就在竹林裡用塑料布搭個帳篷過夜。”

既然如此辛苦,為什麼還要堅持巡山呢?把保護區封起來讓大熊貓自己照顧自己不行嗎?如果大熊貓離開人類不能獨立生活,那乾脆全都抓到臥龍保護區進行人工養殖不好嗎?這些問題黑布回答不了,直到我回到北京才得到了答案。

保護傘不保險

回到北京後,我採訪了WWF北京辦公室物種項目主任範志勇。範主任是中國最早從事大熊貓保護的專家之一,有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

“大熊貓保護不光屬於生物學範疇,它是和中國的歷史進程相關聯的。”範志勇開門見山說,“解放後大熊貓一直是作為國禮,它不但具有政治含義,還可以租借給國外動物園,換取鉅額租金用於國內的大熊貓保護,這就是為什麼有那麼多人熱衷於人工飼養大熊貓的原因。而我們的媒體也把注意力過多地集中到了飼養大熊貓身上,對野生大熊貓的報道很少,以至於老百姓中流傳著很多誤解,以為大熊貓離開人就沒辦法生活了。”

比如,媒體上經常能看到人工飼養大熊貓無法自然交配的報道,範志勇認為這是不符合事實的,野生大熊貓在自然狀態下的繁殖能力是沒有問題的,有人甚至拍到過兩隻野生雄性大熊貓為了爭奪配偶打得頭破血流的場面。

大熊貓只有黑白兩色?告訴你大熊貓背後的色彩

2月20日,全球首隻在野化培訓場出生的大熊貓幼仔順利結束初期野化培訓,正式進入臥龍大熊貓野化培訓二期項目第二階段。圖為飼養人員準備裝運大熊貓幼崽

“大熊貓在地球上生活了幾百萬年,曾經和它生活在同一時代、同一地區的劍齒虎和劍齒象都沒能逃過第四季冰川而滅絕了,它卻一直活到了今天,說明大熊貓可以被認為是屬於頂級群落的物種。”範志勇說。

所謂頂級群落,指生態系統進入了一種相對平穩的階段,可以完全實現自我更替了。就拿黑竹溝來說,如果人工種植一批楊柳,一開始可能長得很好,但第二代楊柳就很難長起來了,這是因為楊柳無論幼年還是成年都是喜陽植物,幼苗在樹蔭下很難生長。松樹則幼年喜陰、成年喜陽,松樹苗可以在樹蔭裡生長得很好,等它長高後見到陽光也很容易適應,這就是為什麼在黑竹溝裡一個真正的原始森林裡幾乎全都是高大的松樹,而見不到楊柳的原因。

“既然是頂級群落的成員,大熊貓的生存狀況就可以作為衡量一個地區生態系統是否健康的標尺。”範志勇告訴我,“不但如此,大熊貓的國寶身份也為保護整個地區的生態環境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理由。目前國家已經建成了62個大熊貓保護區,保護區內生活著的其他野生動植物也就跟著沾了光,所以我們稱大熊貓為‘傘物種’,在這把大傘的庇護下,很多珍稀動植物都找到了避風港,其他任何物種都達不到這個效果。”

問題是,這把傘撐起來後該怎麼辦呢?一種意見認為,保護區只要禁止人類出入就行了,依靠大自然的力量自己恢復。但中國最著名的大熊貓專家潘文石卻不這麼認為,他經過調查研究後得出結論說,人類適當的干涉對大熊貓的生存是有利的。比如,真正的原始森林生物多樣性都不高,反而是經過適當砍伐後的森林能夠讓陽光透進來,有利於竹子等林下植物的繁衍。國外的野生動物保護區也都是要定期給森林開天窗的,其目的就在這裡。

但是,從黑竹溝的情況看,竹子顯然是過剩的,大熊貓不愁沒東西吃。最擔心的是竹子開花,開花的竹子本身的營養價值很低,結出的種子從發芽開始算起至少要5年時間才能被大熊貓食用。如果一塊地方的竹子突然大面積開花,大熊貓就會遇到麻煩。

“我們目前還沒有辦法預測竹子的花期,這就需要依靠保護區巡護員的監測了。”範志勇說,“但是你想過沒有,竹子開花的現象歷史上肯定多次出現過,大熊貓為什麼活得好好的?關鍵問題就在於那時的大熊貓棲息地是連成一片的,一塊地方竹子開花了,大熊貓可以很容易地遷徙到另一塊地方繼續吃。但是現在,由於大熊貓保護區的碎片化,再加上低海拔地區被人類佔領,使得大熊貓只能住在山上,沒辦法自由遷徙了。”

地圖顯示,目前大熊貓保護區涵蓋了大熊貓棲息地的57%、種群數量的71%,看上去還不錯,但大熊貓被公路、鐵路和農田等人為障礙分割成了18個小種群,其中有6個小種群的大熊貓總數不到10只,甚至有兩個種群的大熊貓都僅剩下了1只,面臨著局部滅絕的危險。

“棲息地破碎化最嚴重的後果還不是竹子開花,而是阻礙了大熊貓的基因交流。”範志勇補充說,“大熊貓每年只發情一次,每次持續3~5天,如果在此期間找不到配偶,就失去了一整年的繁殖機會。目前中國野生大熊貓的總數雖然已經達到了1600只左右,看似比較安全,但近親繁殖的程度很高,種群退化嚴重。”

“那麼能不能把散落在各地的大熊貓抓起來人工飼養,擇機交配,再重新野化呢?”我問。

“這樣做理論上也許可以,而且容易引發公眾的興趣,但實際操作起來困難重重,起碼從經濟上來講就很不划算。”範志勇回答,“首先,人工飼養的大熊貓不再怕人了,重新野化相當困難。其次,大熊貓是巢域物種,每隻大熊貓都有自己的領地,遇到外來者一定會對其發起攻擊,這是大熊貓的本性。所以野化就必須在一個完全沒有大熊貓的地方進行,成本非常高。與其這樣,還不如把這筆錢花到保護現有野生大熊貓上。我認為只有在野生大熊貓出現嚴重危機、人類又無能為力時才可以考慮人工養殖。”

WWF一直堅持以保護野生大熊貓為主的原則,早在2006年就在秦嶺地區嘗試修建人工生態走廊,連接被公路分割開來的兩塊大熊貓棲息地。但據範志勇透露,5年後的今天仍然沒有觀測到一隻大熊貓從這條走廊經過,說明類似的舉措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見效。

“保護野生動物是一項需要耐心的工作,必須全面規劃,統一安排。”範志勇說,“WWF在2006年啟動了‘跳動的綠色心臟’項目,其宗旨就是把長江上游大熊貓分佈區當做一個整體加以保護。這一地區對於整個中國的環境而言非常重要,可以視為中國的心臟。”

不過,WWF畢竟只是一家外國基金會,能力有限,還是得依靠政府的力量。但在李志宏局長看來,管理方式不統一恰恰是目前國內野生動物保護區最大的問題所在。“中國的保護區種類太多了,不但有國家級、省級和縣級之分,上級主管單位又包括林業部、農業部、水利部和環保部等多個部門,這就造成了管理方式不統一、撥款不及時、人員流動過於頻繁等問題。”李志宏說,“我認為應該儘快完善保護區的相應法規,由國家統一撥款,統一管理,統籌安排項目,這樣才能提高效率,效果也會更好。”

按照計劃,今年底即將啟動第四次全國大熊貓普查。大家都希望能借此機會把大熊貓的家底摸清楚,並在保護好國寶的同時把長江上游的生態環境治理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