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拍攝100公斤照片 深圳老人用鏡頭講述漁村故事

“誰能想象,這片海邊灘塗、不毛之地,竟能變成現代化的高樓大廈……”——霍維新

40年拍攝100公斤照片 深圳老人用鏡頭講述漁村故事

1979年7月,開山填海的炮聲震醒了沉睡的蛇口,標誌著蛇口工業區基礎工程正式破土動工,這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一炮。40年後,深圳從南海邊的一個荒涼小漁村,歷經幾番鉅變,成為一座座地標拔地而起,燈火輝煌、徹夜通明的大都市。如今漫步街道寬闊、高樓林立的深圳街頭,已經很難想象改革開放前,它曾經貧瘠與破落的模樣。(騰訊大粵網《共鳴》欄目)

40年拍攝100公斤照片 深圳老人用鏡頭講述漁村故事

所幸,從1970年到2010年,蛇口有位老人花了40年時間,用相機記錄下這座城市的點滴變化。透過這些泛黃的老照片,蛇口的變遷脈絡清晰可見——這是蛇口發展的寫照,也是深圳崛起的縮影。

家中搭建暗房 出海記錄漁民打魚場景

40年拍攝100公斤照片 深圳老人用鏡頭講述漁村故事

這位老人名叫霍維新,今年已經77歲,是寶安翻身大隊安樂村人。1963年中師畢業,他被分配到蛇口當老師,後來又調到蛇口教育辦公室工作。1970年,霍維新被抽調去參加深圳攝影學會第一期培訓班,從此就開始了他的攝影之路。用他自己的話來說:“當初一頭扎進攝影中,40年便不曾離開過了。”

40年拍攝100公斤照片 深圳老人用鏡頭講述漁村故事

那次培訓,霍維新學會了從拍攝到沖洗、再到暗房製作的“一條龍”技術,回來後就搞起了“家庭暗房”,“房間裡所有透亮的地方全部用被子衣服封死,把相紙固定在牆上,調整放大機的光源透過負片直接打到牆上的相紙映像,相紙太大,沒有那麼大的洗相池,我就用孩子洗澡的大木盆裝上藥水用來顯影。”霍維新說起當年自己的沉迷樣,仍然興奮得手舞足蹈。那時村裡還沒有照相館,漁民們要拍證件照都找霍維新,“白天要上班,只有晚上的時間給他們拍照,還要自己洗照片,忙得連飯都顧不上吃。”雖然辛苦,但也為他積累了不少拍攝經驗。

40年拍攝100公斤照片 深圳老人用鏡頭講述漁村故事

在孜孜不倦地學習和實踐後,霍維新萌生了用照片記錄生活的念頭,70年代,他跟隨漁民出海,漁民們的捕魚、生活、碼頭作業場景等都定格在他的底片裡。“當時的船比現在小多了,海浪又大,小船在海面上不斷地起伏跳躍,人站在小船上,緊張地不斷拉緊纜繩和扶靠桅杆,生怕一不小心就會被顛下船去,我還要費盡心思去想怎樣才能拍好照片。”

40年拍攝100公斤照片 深圳老人用鏡頭講述漁村故事

跟著漁船出海幾次,霍維新才慢慢適應了海浪的顛簸,在船舷邊上,打開相機,隨著波浪不停地晃動,儘量把漁民們撒網收網的鏡頭捕捉齊全。現在蛇口漁街的牆雕,很多都是根據霍維新拍攝的照片創作的。

100公斤照片 用鏡頭述說蛇口40年

40年拍攝100公斤照片 深圳老人用鏡頭講述漁村故事

1979年改革開放後,蛇口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霍維新指著老照片裡一排排破敗不堪的石頭房子說,“誰能想象,這片海邊灘塗、不毛之地,竟能變成現代化的高樓大廈……”

40年拍攝100公斤照片 深圳老人用鏡頭講述漁村故事

“蛇口第一爆”後,深圳市要在蛇口山舉行施工爆破,開發東角頭。霍維新得知消息後早早趕到現場。但由於他沒有特殊的進場證,被施工現場的工作人員勸阻不許靠前。他仍然不放棄,選來選去,只好選擇鑽進附近工地一個大水泥管子裡等著爆破。他說,現場沒感到有什麼特別,直到如今,他重新想起當年的情景,“或許我拍的照片就是‘東角頭開發第一爆’。”

40年拍攝100公斤照片 深圳老人用鏡頭講述漁村故事

抱著“看上的素材,無論如何都要拍到它”的信念,霍維新曾經無數次,為了一個夜間鏡頭,連續幾個晚上在蛇口的山頭、高樓反覆拍攝,直到拍攝到滿意為止。他指著一張全景照片說,“這裡現在是蛇口港,1983年明華輪抵達海上世界;這裡現在是深圳灣大橋、旁邊的住宅都是最近幾年建起來的,以前這都是一片海,發展好快喲……”為了拍攝這些全景照片,當年沒有廣角鏡頭的他只能手動固定相機,再一張張地定點拍攝,最後拼接成一幅完整的全景照片。

40年拍攝100公斤照片 深圳老人用鏡頭講述漁村故事

回憶起這40年的攝影生涯,連他自己都不知道究竟拍了多少張關於蛇口的照片,霍維新開玩笑地說道,“恐怕照片加起來接近100公斤”。他的設備也從最早期的“海鷗”變成了“尼康”,但其間不變的是對攝影的熱愛,他說:“在後來的攝影經歷中,對攝影的領悟越來越深刻,覺得攝影的本質就是記錄,能夠定格一個瞬間、一個時代。”退休後,霍維新把這些珍貴的照片交給蛇口街道辦保管,成為了蛇口人共有的時代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