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檢察工作報導采寫技巧

一線編輯每天看稿量都在萬字以上,多數稿件能做到粗讀即知好壞。日常報道的重複性、連續性也令閱稿過程日趨平穩、乏善可陳,但在海量來稿中,總有一些能讓編輯愛不釋手,而且這些稿件時常出自幾個熟悉的記者或通訊員之手。

統一部署、趨近雷同的行業系統日常工作,卻有高下立判的報道質量,可見,報道選材、角度以及寫作方法等主觀因素才是決定稿件好壞的核心原因。檢察新聞隸屬於行業新聞,又有其特殊性。這種特殊性,正由其報道對象檢察機關的性質決定,即報道的專業性和社會性均需兼顧。

如何在專業性和社會性之前做平衡,如何在日常工作中挖掘亮點新聞線索,如何提高上稿率,本文將從分析“編輯愛讀的來稿”特點出發,探討幾點檢察工作報道中普遍適用的採寫技巧。

一、專業報道不等於“磨牙餅”

專業化和社會化並非天然對立,只是具體實踐中出現了平衡的難題。從來不會混淆“被告”和“被告人”,從來不會寫錯“檢察”為“檢查”,一向重嚴肅專業遠高於傳播數量,從這樣的細節處理可以看出,專業性是法治媒體的核心價值,也是永恆追求。所以,檢察新聞追求專業性無可厚非。

但另一方面,檢察新聞的傳播對象並不是只有懂法律的人,相反它的目的是讓更多非法律界人士瞭解、理解檢察工作。它的社會化屬性對傳播到達率提出要求的同時,也對新聞內容本身做出了限定:專業知識也要轉化為適合社會化傳播的內容。假使報道中的專業含量過高、過實,過度提高了閱讀門檻,那麼就會大幅度削減閱讀人數。

作為普通的一線編輯,筆者也經手過不少“磨牙餅”一樣的檢察工作專業報道。這類文章最突出的特徵是:通篇專業詞彙,密集到每一句都不止一個,有些文章甚至如果沒有經過系統的法律專業學習,基本上讀不懂,連斷句都很難完成。過於專業化,讀起來吃力,讀者並不買賬。甚至專業人士都不願意閱讀,因為想要專業知識,可以選擇論文、論著,而並非新聞。所以這種“六七成”專業含量的新聞報道,“顧客群”最少,最難兜售。

實際上,只要稍作處理,專業文章也能好讀易讀。筆者近日編輯了一篇稿件《搜查更文明規範了》,講述的是一名人民監督員受邀參與監督檢察機關對職務犯罪嫌疑人辦公室和家庭的搜查工作。如果用專業術語表達,應是“檢察機關在自偵案件的搜查扣押工作現場引入人民監督員制度”。

但文章沒有采用這種表述,而是以講故事的方式,以人民監督員自己的口吻描述事件的來龍去脈和搜查現場的直觀感受,同時插入自己擔任人民監督員幾年來的經歷,現場感十足。文章讀完,不僅對人民監督員的作用和職責有了瞭解,還對搜查工作的規範要求一目瞭然。一個本來看似硬實的專業報道,被一個簡單的故事全數囊括。

與綜合性報刊相比,法治專業媒體優勢本在專業性,但不能因為“太專業”錯失讀者群。選材專業化、文本通俗化、思維社會化,這樣寫出的文章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群眾。

二、日常不等於庸常、重複

檢察宣傳工作者多數出身法律專業,之前大多有過多年檢察工作經驗,對業務非常熟悉,所以從理解層面,多數業務工作對他們來說都不是難題,下筆時都能順利表述。但從日常、現場的業務工作轉化為講究求新、求變的新聞作品,這對他們來說又並非易事,其中僅靠熟知業務還遠遠不夠。

這也成為許多記者的困惑所在。時常有記者談起,檢察院工作講究按法律程序辦事,日常辦案工作日復一日、大同小異,寫來寫去框架內容總是相似,只是日期、案件、人名的不同。要破解這個怪圈,對記者和通訊員來說,要主動“走出來”,以局外人的身份審視身邊人、身邊事,才能挖掘出好的事蹟、活的業績。

筆者近日編輯的《一句牢騷讓檢察院改變了規矩》,就是個“置身檢察外”的好典型。時值全國檢察機關正在開展規範司法行為專項整治工作,一個普通基層院的檢察長看到一個老年來訪人幾次三番遠道而來找自己,都因為不是檢察長接待日而空手而歸,就立即召集院裡商議改掉這一個規矩,凡65歲以上或行動不便的來訪者,都由“上訪”改為“下訪”,由幹警親自登門接受舉報投訴。事件很小,規矩也不大,但讀起來非常生動。原因就在它既從小處著眼,挖掘了眼前的、身邊的檢察工作,而背後又有全國性的工作做背景支撐,以小見大,用基層的實踐凸顯全局部署。實際日常工作中,每個檢察院都會不定期地更改一些業務細則,有的記者或通訊員就平鋪直敘、就事論事地報道,或對比下前後內容差異,但有心人則會順藤摸瓜,找到每個改變背後的原因和事件。有了這個挖掘、追問的過程,一篇“編輯愛讀的稿件”初具雛形。

此外,還有一點值得重點強調的是,做記者和通訊員,要相信文字的力量。一些規規矩矩的檢察新聞報道刊發後,不少其他省市區的記者和通訊員表示,報道中的檢察院做法並不新奇,我們也一直在做、在寫,為什麼它能脫穎而出?實際可能只是文字功底的差異。

在筆者編輯過的稿件中,因優美的文字而讓整篇報道不可多得的文章中,對《永春:美麗鄉村建設紀實》印象最為深刻。它的導語,精短練達:“走單騎關羽送大嫂。謎底在背面——保護婦女兒童”;“那秤砣是老百姓——一切權力屬於人民”;“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坦白從寬”。走進瓜棚架下,三步一諺語,五步一警句,村民學法入腦入心就在駐足抬頭間。這是永春縣檢察院送法到田間地頭的一道法治景觀。它的正文三個標題,排比有力:“那山:補植復綠,一訴多贏;那水:監督先行,綠水長流;那人:有事找法,辦事依法。”不細看全文,僅僅看開頭和全文框架,好文章的味道就撲面而來。

好的文字會說話。所以同一項工作報道,靠優美的文字也能脫穎而出。

三、選“大而全”還是“小而精”

對基層檢察院宣傳人員來說,院小事少影響弱,寫稿多發稿少是常態。這成為很多人公認的基層宣傳困境。這時候,最容易產生的一個思想誤區是:上稿幾率小,所以要珍惜每一次機會,把稿子寫得全面、深刻,期待一篇稿件就宣傳了一年的工作。

而對編輯來說,恰恰是不怕片面,最怕“全面”。眾所周知,新聞就是新近發生的事實。這個新聞真理往往最容易被忽略,許多來稿沒有三個月內的工作新進展,全數總結過去三五年的成績,不但事無鉅細都囊括進去,還在字數上也剎不住車。

簡單地說,就是沒有中心,或者圍繞一個虛無的中心。作為內容的引領,這種文章的標題通常大到可以包羅萬象,諸如《揚起檢察工作的風帆》《齊心協力推動檢察工作更上一層樓》《擔起法律監督重任 肩負司法為民使命》。大而空的標題,多半會讓行文失去重點和方向。

好新聞不在於文字多少或著眼大小,而是必須要圍繞一個有實質內容的中心,展示清晰事件之間的關聯和行文的內心邏輯。也有記者或通訊員會抱怨,編輯為何總是那麼無情,對於他們辛苦構思、字斟句酌的文章,刪改起來並不手軟。實際上,編輯一定不會閉眼刪除,而是早已細緻地閱過所有文字,並從中挖掘出了亮點內容。那些被刪除的內容,正是編輯重新擬定的中心所不需要的“廢料”。

很多人並不清楚,其實報紙需要最多的只是五百字的消息,而非三千字的通訊。但走入誤區的人,常常把五百字的消息寫成三千字的消息,把三千字的通訊寫成六千字的通訊。這樣的稿件太多,對編輯來說是個災難。編輯一個萬字左右的版面,需要多閱讀兩三倍的文字量,還不算改導語、調框架、精編文字的時間,大大拉低了編輯效率。

從這個角度,編輯更欣賞懂得放棄的記者或通訊員,因為他們的稿件已經提前做好了“找亮點、定中心”的工作,全文內容就能為此提供有效的信息和資料,編輯只需去粗取精、合理組合,就能得到一篇工整的新聞稿件,無疑減少了巨大的編輯量。這也從另外一個角度提醒了許多基層宣傳人員,上稿少也有可能是文字量大。上稿機會的競爭,從文字數量就已經開始。

短篇幅內,“大而全”還是“小而精”的選擇就不是難題。從標題開始,就定下一個著力點,圈定一個工作點,不要有旁枝末節。有個小技巧是除專業表達外,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的,不用機關文件或簡報內容代替,儘可能地減少公文化內容;能用具體數字、具體事件描述的,就不用空洞的評論。

試想一下,一個人物稿件的標題,是《“群眾的一個電話一條短信,我都放在心上”》,還是《他是人民的好檢察官》更吸引人呢?答案顯而易見。

來源|四川檢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