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哲學中的「本體論」還有意義嗎?

遇到一位非常成功的投資銀行家,問道他成功的秘訣,他說只有一個,就是從不假設你自己知道客戶——投資人的真實想法。道理很簡單,每位成功人士必有其獨特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也就是個人化的哲學。

那麼,如何理解個人化的哲學?——真實和真相

我們有幸趕上了互聯網信息時代,大量信息通過Email, 電子報刊書籍雜誌,博客,微博,電子影像,等等無紙張無成本的網上交流,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知識豐富的時代。同時,在這樣的時代裡,六七十歲的老男人可以裝扮成有知靚麗少女同你交流對話,甚至招搖撞騙,但你無從確定此人的真實性別和年齡。如果交流的內容不涉及性別和年齡,而是真理,真理可不可以摻假呢?在一個謠言滿天飛的時代,如何識別真理與謬論呢?

我們必須求助於客觀的真實和真相。真實和真相時常很難知道,就像馬航370空難,花費數千萬美元甚至過億的費用,一年後的今天仍然是迷,也許永遠成為歷史之謎。另外,真相可以刻意掩蓋,就像網上刪除一條博主不喜歡的評論,當然也可以蓄意編制製造。時常,找到真實與真相難度大,費用大,甚至不可能。

但是,人們還是在不斷的投入時間,精力和財富,去試圖掌握真實和真相。

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哲學中的“本體論”還有意義嗎?

哲學上解釋真實和真相,就是所謂的本體論。

但是,古典的本體論在個人化的哲學裡遠遠不夠。例如,有個人是位生物學家,經過幾十年的系統訓練和實驗,他比任何哲學家都懂得生物系統中的真實和真相。而生物系統中的真實和真相遠比一般哲學意義上的概念更復雜更豐富,它比黑格爾的潛在,實在,存在豐富,也比康德的先驗論豐富。所以可以說,哲學意義上的古典本體論已死,因為它已被各科學專業的研究所代替。

個人化的哲學裡,真實和真相佔據著重要的地位。掌握了真實和真相,是掌握真理的第一步。人們曾經認為知識就是力量,在知識爆炸的今天,真實和真相比泛泛的知識更具力量。

殘破的古典哲學,哲學如果失去本體論,還殘存下什麼呢?

為什麼說是殘存,因為哲學在本體論之外,還包括方法論。方法論依存於本體論,當本體論已被專業研究所替代,古典的方法論也隨之殘破。加之,科學發展到今天,每個專業領域也存在著相應的方法論,古典方法論的存在更是高危頻臨滅絕品種。

古典哲學的殘破首先是其本體論內容的空洞化,在它無法進一步發展的時候,被科學所替代。科學掌握著各領域的真實和真相,原始的一般本體論被各專業分割,分散化了。但同時,它為哲學個人化創造了條件。

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哲學中的“本體論”還有意義嗎?

方法論是看問題的角度,基本假設,採用真相與理性推理之尺度的組合。古典哲學中的方法論在這三個方面缺乏彈性,超越了大師們的規矩,就犯了不懂某某哲學的錯。從普世哲學概念到普世價值觀,古典哲學要求看問題之角度,基本假設,和理性與真實之間取捨的統一。實則,這類概念範疇統一除束縛獨立思維之外,沒有任何必要。

當個人從科學中得到比古典本體論更確切的真實和真相,專業人士比普通民眾掌握更多的真實和真相,古典哲學本體被以專業人士為中心的個人分散了;當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個人的理解,形成自己獨特的方法論的時候,古典哲學還會繼續存在嗎?

走向個人化的哲學

哲學依然可以存在,但它是個人化的哲學,即每個人可以有自己的獨特觀點,眾多人可以從哲學無產者成為哲學中產階層中的一員,甚至暴發戶。

個人化的哲學依然要處理真實與真相,看問題之角度,基本假設,和理性與真實之間的取捨平衡等之間的關係。問題是,A認為的真實可能不同於B看到的真實,A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於B 看問題的角度,以此類推,世界上每個人都可以有不同的哲學,並且有相互容忍和討論的空間。

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哲學中的“本體論”還有意義嗎?

我們借用公孫龍的一個方法論:

事物之間相互作用會有一個結果,這個結果是我們認可的真實和真相,是一個實體。該實體之所以存在,是我們觀察到該實體在有序的世界中佔有一定的空間位置。如果我們確定這個實體是真實的,是真相,我們就可以推論,這一空間位置上的其他存在是不正確的。用我們認可的真實和真相來推論虛假的存在,就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公孫龍提醒我們的是,個人化哲學需要以真實為依靠。真實和真相是認識論的定海神針。

與二千年前的公孫龍相比,我們認識到自然界和社會更多的真實和真相,我們對世界的有序和無序有更多的理解,我們看問題的角度更多元,基本假設更理解,尤其是基本假設中的非理性成分。因此,在信息時代,隨著古典哲學的沒落,個人化的哲學成為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