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風水龍脈

什麼是龍脈

什麼是風水龍脈

什麼是風水龍脈

什麼是風水龍脈

龍脈,是指起伏的山脈,古代“風水術”首推“地理五訣”,就是“覓龍、察砂、觀水、點穴、立向”。龍就是地理脈絡,土是龍的肉、石是龍的骨、草木是龍的毛髮。尋龍首先應該先尋祖宗父母山脈,審氣脈別生氣,分陰陽。必須瞭解來龍去脈,才能判斷因果吉凶。

平地也有龍脈,其標誌固然不如山地龍脈那麼明顯,但仍有蹤跡可尋。它的標誌是微地形和水流。“高一寸為山,低一寸乃不,察其隱隱隆隆之脊,或直式曲,動輒數十里或數里,始有水分八字之峽,或有石骨微露蹤跡,或有銀錠氧氣之脈,若前面遇水界截,則審隨龍之水,及諸水聚處為明堂,以求穴向。其結穴處必然氣聚”(《地學簡明》)。張子微雲:“中原平地及湖鄉,行龍入地至難詳,尋得龍來無穴下,茫茫闊遠何相當。此名天平只看水,水繞彎環是穴中。若還舍水去尋穴,望望皆平無定蹤。龍若逢水定方止,無水攔斷去不窮”

風水對與龍有關的各種小地形,均取一個特有名稱。如太祖山,指那些高大異常,跨州連郡,延綿數百里的大山或名山,最小亦須冠於一邑一方,高聳雲霄,天陰時有云霧生山巔。少祖山,指穴後數節的大山,又叫主山,主星。父母山,指穴後一節的山。父母之下,落脈處為胎,其下束氣處為息。再起小山頭為孕,結穴處為育。這些名稱體現著地形上的尊卑有序,大小有倫。自高落低,自粗變細,自老變嫩。這樣的地形才有生氣融結,鍾靈航秀,吉氣長存,是最理想的風水地形。自主山頂上分開大八字謂之開幛或開面,大八字之內又分半大半小八字,不論條數多寡,均謂之護帶。護帶之內貼脈分小八字,謂之蟬翼。

如何看龍脈的好壞

對龍脈好壞的看法,是審定山脈的長遠,辨別山脈的大小興衰如何。其審辨的方法是“以水源為定,故大幹龍則以大江大河夾送,小幹龍則以大溪大河夾送,大枝龍則以小溪小澗夾送,小枝龍則惟田源溝洫夾送而已。觀水源五行山形長短而枝幹大小見矣。”這是對《山經》、《禹貢》中“兩山之間必有一水,兩水之間必有一山”的地理現象規律總結繼承而來。堪輿家認為,龍的貴賤鹹基於來龍祖山的遠近,龍之有祖,猶水之有源,木之有根,源遠則流長,根深則葉茂。山脈來得綿遠者,發富亦綿遠,山脈來得短促者,發福亦短促。現代地質科學的研究成果告訴我們,一個山系的形成,要經過一個相當漫長的生長過程。山系越大,山脈越長,形成的時間越長,其地質構造越穩定。宋代廖禹在《金精廖公秘授地學心法正傳》中說:“山系高聳宏大,由其根基盤據,支持於下者厚重也。根腳之大,必是老硬石骨作體,非石不能勝其大。低小之山,必根枝(基)迫窄,土肉居多。”可見宋人已知高山由堅硬岩石所組成,低山多由土質所組成的地質現象。風水的“認宗”奧妙也大概如此吧。當然,古人很喜觀取象比類的直觀思維方法,“認宗”也許還反映了古人以婉轉長遠之“來龍”來模擬子孫富貴之長遠的思想。

風水家還把山態按金、木、水、火、土五行,分為圓、直、曲、銳、方諸象,稱為“五星形體”,認為五種山形按五行相生排列而來便是“生龍”。“生龍”也就是指山巒起伏,行止有致,生動美觀。五星兼備其實就是對變化豐富的山態的追求。此外,“生氣”還包含有“生態”良好的意思。認為“石為山之骨,土為山之肉,水為山之血詠,草木為山之皮毛”,充滿生氣的巒體應該是:“紫氣如蓋,蒼煙若浮,雲蒸靄靄,四時彌留;皮無崩蝕,色澤油油,草木繁茂,流泉甘冽,土香而膩,石潤而明。如是青,氣方鍾而休。”風水家總結歸納出了“臺唇帳蓋”、“蘆鞭王字”、“飛龍入首”、“展翅飛蛾”、“金星寶蓋”等種種富貴格局。

風水概念是採用“龍”一詞來隱喻地描述山的形態及說明山裡神奇的生氣向風水穴的流動,以上推論為一位風水先生的“山形反映其中生氣特徵”的格言所證實。

在有關龍的分析中,《地理正宗》說道:“龍有“支“和“壠”兩個不同部分,葬在龍壠不如葬在龍支吉幸利;壠是龍身上(山)的骨頭,而支是龍身上的肉。因此,葬在龍骨頭(宕石)上不如葬在龍肉(土)裡吉利。”這段話意思為人骨能凝聚生氣而山骨(岩石)不能,因為生氣只能在土中運行,岩石不易將生氣傳給死者。

骨意為岩石或帶石的山。我們再來分析一下“支”和“壠”的意思,可以這麼說,二者的差別就在於支是指從龍的主體上延伸下來的山脈或山丘上的一條連綿不斷的脊線,而壠不必是龍的支脈,可以是任何高出周圍地形的地方。因此,很明顯有土的山或者同時是龍支的山丘是埋葬死者的吉穴。該觀點反映了《葬書》’中的一條古老的風水原則,即“重山(寸草不生的石山)為兇山”。

龍脈的類型

按照風水標準龍可分為很多種類。分類是必要的,這樣可以使風水術士能從各個側面來描述基地的風水協調。為風水術士所論及的龍的種類如下:

1.生龍和死龍

不是所有的龍都有資格提供墓地,只有生龍才行。生龍指那些奔騰翻滾、蜿蜒起伏、東遊西走、姿態萬千、形如蛟龍的山脈。死龍則指那種僵直如屍、體態單調、形同死蛇的山脈。鑑別龍是死是活是風水術士的基本任務之一。

2.主龍與支龍

根據他們的起源不同,所有的龍都可劃歸這兩種類型。主龍和支龍的主要區別為:前者是—個地區的最高山脈,它構成其它小山的支柱;而後者是主山的—條小支脈。據風水書所載:

“崑崙山是天地的支柱。它位於世界寰宇之中,好像是人的脊柱或房屋的大梁。從此中心出發,四條之龍(四條山脈相當於動物的四肢)伸向世界四方,成為東西南北四部分。北支和西支就是高大的崆峒山,東支一直延伸到朝鮮,只有南支進入中國。”

風水先生相信風水龍的中心就是崑崙山,由此起始四條主龍之一奔行至朝鮮半島,形成了朝鮮半島的祖宗山——白頭山。從白頭山起始,主龍一直向南延伸,產生了遍佈朝鮮半島的大量次級支龍。

3.陰龍和陽龍

如果龍(山脈)由起點向左運行,並按順時針方向盤旋(如始於主山的青龍山),則稱為陽龍。若與陽龍反方向運行(如始於主山的白虎山),即稱之為陰龍。陰陽二龍,不管怎樣,在運行時普遍微偏向左或右。因此,陰陽二龍中通常總有些細微的陰、陽因素。

4.順逆龍

主龍某些部分或其支龍偶而與主龍反方向運行,則稱其為逆龍。順龍自然是和主龍的運行方向一致。吉祥地通常位於順逆龍保持平衡狀態的地方,如果只有順龍,眾所周知山就無法把生氣集聚到某一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