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大逃亡!

最近看到知乎一個話題,心有慼慼焉,我也算是製造業出身,對製造業很有情感,但這兩年,大家都不怎麼聊製造業了,而是:

衛星發射失敗,房地產的鍋。

中興被芯片制裁,房地產的鍋。

西湖大學校長從清華離職,房地產的鍋。

這種情況下,我們的製造業到底怎麼了?

這幾個答案,實在讓人心痛:

利潤太低……太低!

在我們這個圈子裡,也有真正賺到錢的。你們猜猜是如何賺到錢的?

我們這有幾個老闆,以前是各個地方混黑的。本地的也有,外地的也有。他們採取的方法,是以0利潤,甚至是虧本的價格賣出去。然後呢,上游廠家他們以量來壓賬期,半年,有的甚至一年一壓。下游廠家呢,全部以現金的形式結款。這麼一來,他們就擁有了無法想象的現金流。然後,他們拿這個錢去自己的地盤放炮子,也就是高利貸。

一個台州的老闆,去年已經實現財務自由,全家移民加拿大了。真是攪黃了水就跑了。

所以你說中國製造業為何會落到今天這個程度,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有這些人的存在。他們的存在,嚴重擾亂了市場,壓得我們這些老老實實做產品的根本喘不過氣來。

我有個上游合作廠,專門做鋁卷滾塗前期加工的。

那天跟那個老闆聊天,他說他目前這個工廠,廠房加設備加原材料,一共丟進去差不多2億了!純投入2億,什麼概念?滾塗線一條就是2000萬,他有3條,再加上分切機什麼的。底下工人百十號人吧。每個月基本要出1000多噸鋁賣給下游廠。

我就問他這麼大攤子事業,每年得襯不少錢吧?

你們猜猜多少?

他給我算了一筆賬,去掉人工電費損耗啥的,一年淨利潤也就100多萬。

投資2個億,每年賺100多萬,現在隨便買套房,如果趕上16年的好時候,也能賺100萬了。他這2個億,能買多少套?

但沒辦法,錢已經投了,只能硬撐。

這個老闆現在自己還只是開路虎極光,老婆開凱美瑞。

而且這還是順風順水的情況下。假如一個不小心,比如碰上去年國家查環保,有色金屬瘋長,他就可能虧。又或者做出來不小心有瑕疵,那都得砸在自己手裡。我去他工廠玩,他有一個專門2000平的地方,全部都是之前作廢的廢料,看得我心驚膽戰……

真的是操著賣白粉的心,賺著賣白菜的錢。

現如今的實業,小的難以生存,在風雨中搖搖欲墜。大的看似堅實,實際上有苦難言。

融資太難……太難!

實體企業貸款額度怎麼確認?看三項指標,一看經營性現金流,二看淨資產,三看抵押物。看淨利潤?不可能的,百分之九十實體企業淨利潤率不超過百分之三點五。連續三年不為負就算經營有術了。

實體企業借貸款,上門首先確定抵押物。存貨?對不起,我們銀行不做。應收賬款質押?下游是大型房地產企業嗎?比如萬科,碧桂園?不是,對不起我們銀行不做。科技成果質押?哦,新政策出臺了,你們要有抵押物的前提條件下,這個可以核新額度。有沒有可以做的?擔保公司可以,不過2018年他們收費有點高,服務費百分之二點八起。加上今年利息上調,一般都是基準上浮百分之三十,差不多綜合成本百分之八點五左右。

實體企業借錢難,融資成本高,開工的前兩年都是用自己的家產在拼,後面呢?基本都在為銀行打工了。聊實業?2005年以前開廠,後來賺了錢就在上海,北京,省會買房炒房的廠長才配談生存。2015年以後開廠的,一百個裡面沒有五六個活下來的。

效率不高……不高!

我們公司是一家外資製造型企業,註冊資金幾千萬美元。員工三百多人,一年利潤還不如一家淘寶店。

財務老大算過一筆賬,當時投資建廠的錢買成房子,所有員工上班什麼都不幹,吃飯喝茶聊天,工資照發。

到今年可以賺26億。

我們這行業是經濟風向標,去年同期訂單量很大,今年少了20%.從今年市場來看,經濟不會太好。

我們去年銷售額18億人民幣,說出來利潤估計你們都不信:200萬人民幣……

支付銀行利息近1800萬(有可能偏差)……

我們這種公司沒人願意去了,資金密集型企業,貴金屬相關,錢都買原材料了。

支付供應商是現匯,客戶都是6個月承兌為什麼老闆沒撤,我也不知道。換做是我早就撤了。可能集團內其他公司賺錢吧,我們頂多是在做集團客戶本地化供應吧。

辛辛苦苦到頭來都是給銀行打工的。

我再來說說我們公司的福利待遇吧。

一線工人每天12小時,上四天休息兩天。扣除社保公積金到手6000-7500(含加班50h)左右。

平時加班工資兩倍計算,法定三倍,一年購物卡2000左右,每年一次周邊三日遊。社保基數按照去年稅前平均工資計算,帶薪年假法定天數,帶薪病假5天,半薪病假10天。

生產輔助部門操作工4500-5500左右

工程師到手7000-13000左右

生產經理,設備經理到手10000-15000左右

技術經理到手12000-20000左右

我們美國分公司的普通操作工加班後到手4000$

德國分公司差不多2500€左右

(這是問他們員工知道的,真假不確定)

前年HR說我們人力成本在集團內排名第二。

因為人多。德國一個人的產出是我們的5-6倍。

為什麼呢?不是我們比他們差,而是客戶標準不同。

製造業大逃亡!

例如:A在德國是我們的客戶,A公司的設備和工藝在德國工廠的自動化程度高,我們的生產設備、產品是按照客戶需求來做的,單位包裝越大越好。到了a的中國分公司他們很多是手工或者是半自動的,為了配合他們我們要改我們的設備和單位包裝,越小越好。

你問為什麼不讓客戶改他們的設備?一套設備1千多萬,來中國就是人便宜,幹嘛給你投錢買設備呢。

外資好歹半自動的,很多國內民營企業都是人工的,看著都心疼。

技術不行?

中國製造業的過去是一個小老闆,搞批機器,拉一群工人,就開始生產製造了,各種加工廠都是這樣的。依仗著中國勞動力成本低,風光過幾年。後來勞動力成本上去了,競爭激烈了,低端產業沒得做了,自然就紛紛跑路。

但這不是中國製造業的終點,而是新的起點。舉一個小例子,可口可樂的鋁罐是在美國生產的,用衝壓工藝做出來的,罐壁厚度約為97微米,令人歎為觀止。但就小小的鋁罐中國沒有一家企業能做得如此薄,如此省料。能做的也是依靠美國的進口設備。

製造業裡也有利潤率極高的部分,但往往門檻很高,大部分被髮達國家的企業把持,如LED製造裡的MOCVD用的金屬有機物氣源,一小罐幾千美元,非常暴利。可惜門檻高,易燃易爆炸,一個小老闆買點機器幾個工人根本做不了。之前中國做不了,後來南大有個化學教授用自己多年金屬有機物方面的積累,出來開公司,填補了中國這塊的空白。高知識技能人才,用專業知識進軍高端製造業,這才是中國製造業的未來。

關係不……硬?

我就是製造業的,為了環保技術我上了目前最新的機器。環保能力絕對高。

同行的啥都沒弄,用20多年前的技術。今年估計賺少了也一百多萬。

因為人家認識人哇。

我倒閉了,幾百萬沒了。全部都在機器裡,全都是最新的機器。我用著最好的技術,不敢漲價。人家坐地起價,而且現在都在忙活著。

環保的過來查讓我賣設備,否則拘留。老子辛辛苦苦弄得設備憑什麼賣了??我又不幹了,好,不幹了。直接把機器拆了拿叉車懟了的都有。我這裡還好點,沒懟。在本子上寫了一個(待售)

你們也知道開機器,機器轉動會升溫。他們摸了摸機器,這麼燙!!這多汙染啊!!

我想打死他。

問我製造業為什麼不行,對不起。老子心態炸了。一腔熱血餵了狗。

比我小一兩歲的一個孩子(估計22),我跟人家叫哥。點頭哈腰的問:哥,別這樣啊。我們也就是賺點小錢,你拆了我貸款,全家老小怎麼辦。

人家不鳥你,拆完就走。開著幾十萬小百萬的車。

之前環保正大光明收費,什麼必須買他們的產品。買他們的消防設備。2000塊可以加入微信群,微信群通知環保檢查去的事項。

你們說,你們辦證書啊。不讓辦,明文規定了,不給辦理。而且辦理幾十萬。你說法律規定不收費你就是天真了。人家有辦法。比如你這設備不行,必須我們的。

然後檢查的來了,你的那個證書還是沒用的白紙。人家不看!!!

我所有專業知識都是為了這個產業,深入的太深了。如今已經退不出來了。我不幹這個突然發現自己懂得太少了。

另外別跟我扯專利,老子不想談。只說簡單的,當初我花幾萬塊讓畫師給我畫圖,請的高端畫師。設計了半年。人家全他媽抄走了!!

製造業大逃亡!

總結

群眾已經被教育得不相信勤勞能致富了,經歷過躺著賺錢,沒人會想再站起來。

教育我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老師現在明白辛苦工作幾十年不如買個房子一年的漲幅,最近在研究去重慶還是成都買個二套。走出校園立志做個奮鬥逼的朋友前一陣大多在談比特幣區塊鏈,在討論下一個“風口”是什麼,但凡有點什麼政策都可以分析一波什麼行業會漲。

最後,有位兄臺說了:奉勸各位兄弟別作死,是手機不好玩還是班不好上?是街上的妹子不好看還是火鍋不好吃?非要像我一樣(做製造業)髒的跟非洲難民似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