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課程」高三 第39講 對實用類文本的特色作深度思考、判斷

問題39:怎樣對實用類文本的某種特色作深度思考和判斷

一、問題描述

實用類文本的特色有哪些?怎樣對實用類文本的特色做出深入的思考和判斷?

二、複習範圍

如何理解對實用類文本某特色做出深度思考與判斷

1.所謂的“某種特色”就是不確定的特色,沒有對“特色”作範圍和數量的界定。

在傳記中,它可以是選材與剪裁、謀篇佈局、語言特色、表現手法都可以構成一定的特色;在新聞中,它可以是語言或者採訪視角的特色;在訪談中,它可以是採訪者提問的技巧等等;而這些特色都是基於文本本身,任何脫離文本以外的特色均是毫無意義的。

“新課標”要求“能把握基本事實,瞭解具有典型意義的事件細節,理解作者對傳主及有關事實所作的評價,能分辨事實與觀點之間的關係,並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斷。”“能從選擇材料、提煉意旨、構思謀篇、遣詞造句等角度加以分析,對不同作品的優劣高下作出評判。”

這一考點要求考生一方面能思考文本在思想內容上有什麼樣的特色,另一方面也能思考文本在表達形式上有什麼樣的特色,並能對他們作出準確的判斷。

2.這裡所談的“深度”是思考的關鍵,“思考”與“判斷”不是兩分的。所謂“深度”就是要深入的非一般性的分析,對某種特色既要肯定其積極的一面,也要準確地看到它的不足的一面。考生要指出這種特色,然後聯繫文章說明為什麼要運用這種特色,還要進一步從效果角度指出這種特色的好處與不足,最好是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和理由。

三、方法指引

(一)思路總覽

⑴選定目標,確認特色

在通覽文本的基礎上,選擇一個思考、判斷的對象。它可能是材料的選擇、主題的提煉、結構的安排、語言的運用、技巧的表達等等,確定了目標之後,就須結合文本對你所確定的特色進行必要的分析闡述,讓人信服,並能表明作者的寫作意圖。

⑵結合主題,深度思考

所謂“深度”思考的形成,可以從這樣的幾個方面來實現:

一般情況而言,某種特色是圍繞主旨而設定的,分析特色不能離開對主旨的思考。文本的某種特色往往與同類文本的比較中得出,指出這種特色後,聯繫文本主旨說一說為什麼要運用這種特色,還要進一步指出這種特色的好處、效果。

另外就是學會藉助於一些文藝學、哲學、社會學或心理學等方面的理論,幫助自己進行思考。如若能在看到其積極的一面的同時也能看到它可能存在的不足。這樣就可以說是有“一定深度”了。

⑶作出判斷,合理表達

根據多方深度思考,形成判斷以恰當的文字形式合理表達。在思路上,要先提出觀點,然後提取文本要點,簡明扼要,不可拖泥帶水,更不需要描寫、抒情等。

(二)具體設題角度:

題型一:對傳記文本的某種特色做深度的思考和判斷

解題要領“五思考”

1.從表現傳主的性格特徵、精神品質等方面考慮。這是最重要的思考方向,“特色“就是要為傳主服務。

2.從文本真實性、文本主旨和有利於突出作者的創作意圖思考。

3.從選材和組材角度思考。

4.從讀者角度思考。

5.從作者的經歷、所處時代、作品的影響等方面思考。這一點需要從文本中尋找暗示作者生平經歷的語句,在關注文後註釋(若有註釋)。同時,還要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備,聯繫現實,做進一步的深化理解。

常見提問

1. 本文的最大寫作特色是視角獨特,從俠客的角度刻畫葉篤正這位氣象科學家,作者這樣寫的意圖是什麼?

2.結合全文,賞析評價作者這樣處理的妙處。

3.作者為什麼這樣寫?

4.文中反覆寫XXX,這樣寫的用意(目的)是什麼?

典型題例

《葉篤正:呼風喚雨,氣象之俠》這篇傳記中,本文的最大寫作特色是視角獨特,從俠客的角度刻畫葉篤正這位氣象科學家,作者這樣寫的意圖是什麼?

【答案】(1)本文的最大寫作特色是視角獨特,從俠客的角度刻畫葉篤正這位氣象科學家。(或比喻,把氣象科學家比為俠客。)

(2)作者這樣寫的意圖是:

①拉近讀者與科學家的距離,引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②寫葉篤正喜歡武俠小說,多方面刻畫人物,從而使人物形象更豐滿。更有真實性。

③引導讀者尤其是年輕的一代學習葉篤正篤行忠正的新時代俠客智慧和胸襟。

【解析】第一步,審題幹,明題型。題中已經明確了“寫作特色”,並且題幹已經明確了思維的方向是“視角獨特”,“意圖”二字其實就是思考這樣寫的好處。所以至此判斷該題考查“對傳記文本的某種特色做深度思考和判斷”。

第二步,定角度,找對應。本題可以從“對傳主形象刻畫的角度”、“主旨的角度”、“讀者的角度”三方面考慮作答。

題型二:分析新聞導語的作用

解題要領:分析導語“3角度”

1.內容角度:寫出了什麼事實,為全文奠定了什麼基調。

2.結構角度:新聞的導語往往概括了新聞事實,是總寫,引出下文對事實的展開或是為下文做鋪墊。

3.社會、讀者角度:突出了新聞價值、吸引讀者閱讀興趣或是留有深刻印象等等。

常見提問

1.文章開頭兩段屬於新聞文體構成中的哪個部分?請結合文本分析其作用。

2.試結合文體特徵和文章內容回答,本文開頭一段有何作用。

3.請簡要分析這則描述式新聞導語的作用。

…… ……

典型題例

《“長江女神”芳蹤已逝?》一文中,文章首段屬於新聞文體構成中的哪個部分?用了哪些表達方式?請簡要分析該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案】屬於導語部分。採用了議論、記敘和說明三種表達方式。主要作用是:1.概括了本篇新聞的要點——多國科學家拯救白鰭豚;2.介紹了“長江女神”白鰭豚,呼應題目;3.開篇提出問題,引發讀者思考以及閱讀下文的興趣。

【解析】本題考查新聞導語的作用。文章首段共三句話,首句議論,提出新聞聚焦的問題,引起讀者閱讀關注以及閱讀興趣;第二句記敘,交代了新聞的主要事件;末句說明,介紹考察隊的蛀牙探尋對象,呼應標題。

題型三:科普文章的標題

科普類文章因其目的在於科普知識,故而文章整體的風格多半是嚴謹、準確的;有時為了能夠激發讀者閱讀興趣,引起受眾的關注,也會採用一些使文字生動形象的手法或是手段。對其標題進行藝術化的處理或是賦予豐富內涵,就是部分科普文為自己增添趣味性的一個主要手段。

科普文標題“三關注”

1.關注標題關鍵詞,它往往揭示了文章的核心內容或思想,分析時一定要把它與文章結合起來。

2.關注標題本身的表達技巧。

3.關注讀者的接受性,如好的標題能夠吸引讀者、激發讀者閱讀興趣。

常見提問

1.本文以XX為題,有何好處?

2.請結合文章探究XXX標題的意蘊。

3.你認為本文的標題合適嗎?請寫出理由,並結合文章分析。

…………

典型題例

《古怪的重水》你認為本文的標題合適嗎?請寫出理由,並結合文章分析。(6分)

【答案】合適。(1)“古怪”一詞形象生動,能夠引起讀者閱讀興趣。(2)“古怪”準確的表現了重水稀奇少見的特點。(3)正文重點寫重水與普通水在特性、功用方面的巨大差異,文題一致;(4)重水有多重用途,它既可以用於農業生產,給人們帶來巨大利益;也可以用於制武器,給人們帶來巨大災難。(答出兩條即可)

不合適。(1)雖寫了重水與普通水不同的一些特性,但最終目的是寫重水的用途,題文不符。(2)科技說明文應講究客觀性,而“古怪”一詞帶有主觀情感色彩。(3)重水是大自然的一種物質,具有它自身的特性,無所依“古怪”。(4)重水與水相似,卻比水重,所以稱為“重水”不足為怪。(答出兩條即可)

【解析】解答本題可以從文章的社會背景、作者要表達的主題等方面考慮。解答本題時,我們可以從標題是否文章主要內容相符、標題使用的表現手法是否與文章表達的內容與中心相和諧、標題的使用對讀者是否具有心吸引力等角度去考慮。本題屬於開放性試題,學生作答時只要合理即可。

題型四:賞析訪談某方面技巧

訪談文本最顯著特點就是一問一答,由這些問答形成文本。然而,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這種問答互動的形式不是固定的;這其中要由採訪者以及受訪者根據不同的情況隨機應變,相互配合來完成。這就涉及到訪談技巧,包含提問技巧以及回答問題時所採用的表達技巧等,這些技巧並不固定,因此需要我們在閱讀這類文本時要“因文制宜”,適當分析。

賞析訪談技巧“兩步走”

儘管不同的訪談,文本中所呈現的技巧的不盡相同,但是我們還是有規律可循的。

首先,根據所掌握的提問方法及其作用,結合具體文本界定訪談提問的技巧。

其次,利用常用答題模板:明技巧+闡運用(結合文本具體分析這種技巧的使用)+析效果(技巧對訪談主旨表達的作用、對讀者的影響、對受訪者形象塑造的作用等)。

常見提問

1.這篇訪談,記者在提問時有什麼特點和作用?請簡要分析。

2.請簡要分析這篇訪談提問上的技巧。

3.記者發文方式有何特點?這樣發問的目的是什麼?

4.根據張曼菱的回答,請推測橫線處記者的提問時什麼?結合文中記者的提問,概括其特點並簡析作用。

…………

典型題例

1.《傳承聯大精神,找尋回歸之路》一文中,根據張曼菱的回答,請推測橫線處記者的提問時什麼?結合文中記者的提問,概括其特點並簡析作用。

(前文略)

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張:人生識字孤獨始,人讀書識字就是為了提升自己,這是一種成長。求同總是發現異,人的成長就是不斷驗證這種孤獨,你可以掩飾,但是不能拒絕。世界還是這個世界,你如何解決這種距離感?就是回報。回報是我們這個民族最優秀的傳統,這也是最後的出路,回報,讓你感受到的,也是最深情的東西。我是一個既草根又有高臺運作的幸運者,我從雲南走出去,如果總是說雲南太落後了,那何處是歸宿呢?當你追求個人價值到了一個極高點,一定要回報,這也是熊秉明先生給我的啟示,他說過:遠行與迴歸,否則就是沒有靈魂。關注西南聯大,收存西南聯大的史料,我最大的收穫就是得到了迴歸,做這件事,讓我感覺與故土非常的近、非常的親。

次之,就是個人得到了很大提升。我現在已不是一般意義的作家,做這件事,影響著我的人生,對生命和價值觀的思考、取捨。我珍惜與這些泰斗級大師們的情緣,不能讓他們失望。與這些才華橫溢、經歷過西南聯大洗禮的老人相處越多,越讓我提高了對自己的要求。

再者,做這件事的過程,增強了民族自信心,我們民族優秀的傳統要傳承下去。我在中科院給學生們講課,一個博士生說也只想看楊振寧、李政道、朱光亞的經歷,我當著很多人批評他狹隘,沒有人文基礎,就成不了大師。過後他專門來找我簽名,孺子可教!中國的年輕人是充滿希望的,他們渴望全面、渴望“通才”,但沒有人教他們。今後我會更多地給年輕人開一些講座,把更多的回報給予他們,把大師們的衣缽、苦心傳承下去。

【答案】(1)關注西南聯大多年,你個人的主要收穫是什麼?

(2)綜觀全文,本文記者的提問採取追問(層進)的方式,首先問西南聯大是什麼樣的,接著問應該怎樣研究,再問研究什麼,最後問得到什麼收穫——層層遞進,將談話不斷引向深入,同時增加了訪談的內涵。

【解析】本題考查對於訪談提問技巧的分析。第一問是要求大家根據後文寫記者提問,那麼很明顯,我們必須要明確後文的主要內容。從後文的三段張曼菱的回答的來看,最關鍵的是要先提取到“我最大的收穫就是得到了迴歸”這句話,這句話之後的“其次”“再次”都是緊承這句話而來的,語意上存在遞進關係,因此可以判定記者問的是“收穫”方面的問題,再結合全文即可得到答案。

第二問你考查提問的作用,考到“作用”類題目我們就從其對“主旨內容的表達”“對人物塑造”以及“對讀者的影響”和“對文章佈局謀篇的影響”幾個角度切入思考即可。

四、例題闡釋

閱讀下面文章,回答問題。(2014·廣東卷試題)

羅哲文(1924-2012),中國古建築學家。下面是中央電視臺《大家》欄目在羅哲文先生生前對他的訪談節選

主持人:在您選擇職業的年代,建築學可算是一種不入流的行當,您為什麼選擇了學習建築?

羅哲文:從我當年進入營造學社學習建築到現在,按一般老百姓的話,可以說我和建築學有緣分,或者說這是一個從偶然到必然的過程。說偶然,是因為抗戰時期,營造學社遷到了我的老家四川宜賓,要是遷到別的地方去了,我這輩子可能就不會做這個工作了。說必然,是因為我從小就喜歡做手工,我還是很喜歡工藝、畫畫什麼的。

主持人: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是您的老師,您現在所從事的古建築保護研究,有哪些觀念是梁先生帶給您的?

羅哲文:他有一個觀點,中國的新建築要“中而新”,就是說既要中國式又要新創造。他這個觀點給我留下的印象很深,所以我現在也在宣傳,新建築一定要中國式,要體現中國古建築的優秀傳統,同時也一定要創新。梁思成先生臨終前囑託我“文物保護的事情,你一定要做好”,這個重託我一直記在心裡,永遠也不敢忘掉。

主持人:2013年,您在80歲高齡的時候穿越了羅布泊。很多人都說,您是穿越羅布泊念念最大的人。您為什麼要在這樣的高年齡做這樣的事?

羅哲文:我們的主要目的是去考察和尋訪漢長城。幾十年前,我剛接觸到長城的時候,看到一些關於長城的書,其中一本寫了從玉門關到庫爾勒的這段長城,並說這段長城跟玉門關以東的長城不一樣。從那時候起我就想親自來看一看到地怎麼回事。

主持人:考察這段長城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嗎?

羅哲文:這段長城對研究整個長城來說太重要了,絕對不能缺了這一塊兒。過去曾經有個錯誤的說法,認為長城是防禦擾掠的,目的在於封閉,但我認為長城是中國最早的對外開放的見證。漢武帝的時候,打通了絲綢之路,那時的長城就是為了保護絲綢之路的暢通,所以到了新疆庫爾勒以西,城牆就沒有了,修建了一個一個的烽火臺。當時絲綢之路上荒無人煙,來往的商旅不可能帶夠整個行程的糧食。此外還有馬匹的問題,到了烽火臺,商旅可以補充糧食,更換交通工具。

主持人:到目前為止,您跟長城打交道有多少年了?一共去過長城多少次?

羅哲文:我跟長城打交道快60年了。像八達嶺、山海關,去的次數都記不清了,可能有一百次以上

主持人:實地考察中,您有沒有遇到過危險?

羅哲文:遇到的太多了。差不多十多年前我去考察長城,那兒有個地方非常危險很難爬上去,我上去的時候還揹著相機,結果腳下一滑,差點摔下去沒命了。

主持人:現在很多人都稱您是中國古建築方面的一代大師了。

羅哲文:這個我不敢當,不能說是古建築大師,我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我覺得自己就是昌海一粟,是大海里面的一滴水。

主持人:對於年輕一代從事古建築保護的人,您覺得他們最需要學習的是什麼?

羅哲文:我覺得基本技術一定要學到。搞建築首先你要畫出圖來,所以畫圖功夫一定得有,寫文章介紹建築的結構,你得有基本勘察文獻的能力。當時我們做研究,從哪一本書上可以引用下來的資料,都必須要查原書,不能不經考證就用。像這種基本功年輕人要學的不能偷巧。必須認真,首先要把基本技能、基本理論學好。

主持人:在古建築保護中,您最擔心、最憂慮的事情是什麼?

羅哲文:最擔心的就是技術的傳承,特別是工藝的傳承。我認為工匠特別重要,沒有工匠不行,另外就是材料,課時現在很多人忽略了這一塊兒,很多工藝失傳了。

主持人:您搞了一輩子古建築研究,在您看來,建築是什麼?

羅哲文:建築是凝固的音樂,外國人叫它石頭的史書,我說是木石的史書。中國建築跟外國的還不一樣,外國的建築主要是石頭,我們中國主要是木建的,所以是木石的史書,是一個綜合的藝術,是歷史的見證。歷史有兩個歷史,一個是文字的歷史,還有一個是實物的歷史。缺少了實物,就沒有東西驗證文字的歷史了。

所以文物的價值就在於它是歷史的見證。

(選自《大家》,商務印書館,2005年,有刪改)

1.訪談呈現了一代大師羅哲文怎樣的形象?請結合文本逐層分析。

【答案】1.學習古建築包括師承的基本情況,寫他的歷史機遇和個人興趣,並突出他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2)對長城的研究,表現他對事業的痴迷執著,以及求實和現身精神。(3)對“大師”稱號的推辭,表現出一種謙遜的品質。(4)對古建築保護和建築的看法,表現出他獨特的見解。(答出三點,意思對即可。)

【解析】本文是一篇訪談,從中把握人物形象,應立足人物對話。本篇訪談,通過羅哲文所做的事,做事的態度和觀點等,分析人物的形象。

五、拓展練習

1.閱讀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題。

馬爾克斯,世界上最不孤獨的人

馬爾克斯走了。然而,只要我們還記得他的名字,就會不斷地詢問,他留下了什麼?他留下的當然是作品,但又不僅僅是作品。

在《百年孤獨》發表之前,馬爾克斯在拉丁美洲文壇並不廣為人知,日子過得非常困頓。儘管23歲就寫了第一部小說,但他花了整整七年時間才找到第一個出版商。

1954年,做記者的馬爾克斯被派駐巴黎,其後長時間住在國外。

1965年10月的一個週末,幸運女神真正眷顧了馬爾克斯。那天是晴日,他和妻子梅塞德斯帶著兩個年幼的孩子驅車從喧鬧的墨西哥城到風景如畫的阿卡布爾科過週末。行至半途,馬爾克斯突然產生了靈感。他以前所未有的激情對梅塞德斯說:“請給我10個月的時間,我的小說著床了。”說罷,他掉轉車頭,匆匆趕回墨西哥城,把自己關進了狹小的書房——他的“魔巢”,開始了他每天“僅與六包香菸為伴”的創作。

“當年,面對空白稿紙,我還不知道讀者會在何方。”“我壓根兒不知道自己想說什麼,這句話從哪兒來,將到哪兒去。”若干年後,馬爾克斯回憶這一段“孤獨的旅程”如是說。

待他抱著一疊厚厚的書稿出現在眾人面前時,時間已經過去了整整18個月。稿子是打印出來的,一式兩份。他把兩份稿子全都交給了梅塞德斯說:“給你。”

他明顯瘦了,而且鬍子拉碴,像漂流回來的魯濱遜。梅塞德斯接過書稿後開了一句玩笑:“是難產。”除此之外,他們就再也說不出別的話來了。其時,梅塞德斯變賣了所能變賣的一切,而且已經債臺高築。為了不影響丈夫寫作,她賣掉了汽車和一切值錢的家當,末了東賒西借,咬牙堅持了漫長的18個月。

《百年孤獨》上市不足一週後,馬爾克斯和梅塞德斯手拉手走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街頭,當他們行至某個街角,忽然聽到有人像發現了奇蹟似的大聲嚷嚷起來:“瞧,他就是《百年孤獨》的作者!”書剛上市就被人認出自己,那天,馬爾克斯生平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

第二天清晨,馬爾克斯夫婦在一家咖啡館用早餐。坐在臨街的位置上,馬爾克斯不經意地朝外面張望,突然,他看到一位家庭婦女的菜籃里居然明晃晃地擺著一本《百年孤獨》。他不知如何是好。他指著那人的籃子,半天說不出話來。梅塞德斯順著他的手指,一眼就看到了那本《百年孤獨》。頓時,夫妻倆熱淚盈眶。他們明白,《百年孤獨》是一本單純的文學作品,它已經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視為生命。

於是,馬爾克斯成了這個世界上最不孤獨的人之一,各種文化出版機構爭相邀請。只有到了這時他才真正懂得:做個凡人是多麼幸福!從此往後,他的一舉一動都在人們的關注之下,他將不得安寧。他每天要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的記者和出版商,甚至還有好心的讀者。他們懷著各自的目的,毫不客氣地侵佔他的時間,把他變成了歌星一樣的公眾人物。有人甚至寄給他求愛信,弄得他哭笑不得。

這樣的情況在他1982年獲得諾貝爾獎之後又一次達到高潮。面對各色不速之客,馬爾克斯不得不“退避三舍”。1983年初至1985年中,他離群索居,在卡塔赫納一個面向大海的書房裡,按照自己慣常的時間表工作:從週一到週六,從早晨8點到下午3點。如果因為某一難以推諉的事由而被迫中斷當天的工作或者由於某種意想不到的原因而“卡了殼”,他總設法在第二天予以彌補。

馬爾克斯從文60餘年,屈指算來,大約有十幾部長篇小說、數十篇中短篇小說和各色腳本、隨筆、評論及新聞稿若干。這麼一個作家,從地球的另一端旋風般進入中國,不僅風靡一時,而且落地生根。這不謂不魔幻。但這是有歷史原因的。首先,上世紀80年代,冷戰尚未結束,東西方兩大陣營和全世界對以對馬爾克斯為代表的拉美作家的評價都非常高,甚至超乎尋常地高度一致。這客觀上對他進入中國起到了推動的作用。其次,拉美作家的成功對中國作家無疑既是鼓勵,也是鞭策。再次,他的作品確實不同凡響。中國受馬爾克斯和拉美魔幻現實主義影響的作家何止莫言、閻連科或阿來、陳忠實,其中尤以“尋根派”為甚。莫言獲得諾獎前不久說,終於讀完了《百年孤獨》,“當初生怕讀完了它,自己就不會寫小說了”。

20世紀80年代,中國讀者對馬爾克斯沒有理解得那麼深,他們更關注他作品的形式,比如結構、技巧。直到90年代,人們才開始注意到拉美文學更為本質和深層次的精神訴求:《百年孤獨》及其所代表的拉美文學在借鑑西方現代文學形式技巧的同時,並沒有放棄民族大道;沒有放棄替一個民族,甚至整個美洲大陸代言的責任感、使命感。這種使命感觸動了中國作家。

(有刪改)

相關鏈接:

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1927.3.6-2014.4.17),哥倫比亞作家、記者和社會活動家,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作為一個天才的、贏得廣泛讚譽的小說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將現實主義與幻想結合起來,創造了一部風雲變幻的哥倫比亞和整個南美大陸的神話般的歷史。代表作有《百年孤獨》(1967年)《霍亂時期的愛情》(1985年)。

作者說馬爾克斯是這個世界上“最不孤獨的人之一”,同時又是這個世界上“最孤獨的人之一”,兩者是否矛盾,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

【答案】不矛盾。《百年孤獨》上市後,馬爾克斯功成名就,各色人物各種榮譽蜂擁而來,馬爾克斯內心充滿了成功的喜悅,成為“世界上最不孤獨的人之一”。但是,那些關心他的人都是各懷目的,並不是真正關心馬爾克斯內心的需求與孤獨,他們需要的是馬爾克斯頭上的光環;馬爾克斯的一切都被暴露在公眾之下,作為平凡人的幸福一去不復返,所以他又是“最孤獨的人之一”。

【解析】作答本題時,既要闡明為什麼是“最不孤獨”,又要闡述為什麼是“最孤獨”的原因,二者缺一不可。馬爾克斯“最不孤獨”因為成名後各色人等的追捧,看上去不孤獨;但是這種“熱捧”背後的是各色人等對馬爾克斯名利的消費,他們不關心馬爾克斯本人內心的真實感受,所以說馬爾克斯又是“最孤獨”的。

2.閱讀下面文章,回答問題。(2010·山東卷試題)

“她只能活七小時”[注]

[美]保羅·舍恩斯坦

本市新聞編輯臺電話機的指示燈閃爍著微弱的白光,時間是下午3點40分。

本市新聞主編接了電話,他聽到這些內容:“我的小女兒在路德醫院。醫生說她只能活7小時,除非得到新藥青黴素。這是她唯一的希望。醫生已經使用了磺胺以及其他每一種藥。我必須找到某個有足夠能力的人幫她。你能幫我嗎?”

打電話的人通報了他的身份,他叫勞倫斯·馬隆,職員,家住傑克遜海茨,第34大道第83號。瀕於死亡的小孩是他的女兒,叫帕特麗夏,兩歲,現就診於路德醫院,在曼哈頓,第144街和康文特大道交匯處。

找到青黴素並非易事。因為這個被醫學界譽為“創造奇蹟”的奇藥是如此的稀少,以致幾乎不能得到它。即使是軍方,也只能得到他們所需的一小部分。

然而,這位父親懇求幫助兩分鐘後,本市新聞編輯臺決定開始投入這項援助工作。這是一場殘酷的鬥爭。“只能活7小時,除非……”

包括打到路德醫院,證實了那個小孩幾乎不能活了,她患的是一種罕見的血液病,即葡萄球菌引起的敗血症,一種血液中毒。磺胺製劑已用過了,輸了兩次血,都無濟於事。有人提出青黴素是唯一的希望。

通過電話向華盛頓的美國公共衛生局局長托馬斯·帕倫請示,並詳細調查了紐約的藥品公司後得知,施貴寶公司生產青黴素。

打給帕倫博士的電話被A.N.理查茲博士聽到了,他在華盛頓負責科學發展局的研究工

做。“新澤西州新布倫瑞克的施貴寶實驗室能提供青黴素。”理查茲博士說,“我將打電報。等他們立即定量發放。”

於此同時,人們獲悉斯特·基弗博士這位波士頓外科醫生和戰時生產委員會有權命令發放民用珍貴藥物。他是由路德醫院的外科醫師丹特·柯里蒂大夫通過電話取得聯繫的。

“你將得到青黴素。”基弗大夫向柯里蒂大夫許諾。那是下午4點鐘。醫生們對在紅頭文件的作用下找到青黴素的來源並被予以發放的速度感到驚異。

現在,計劃正早實施之中,由兩個州的警察護送青黴素這個仁慈的東西從新布倫瑞克運到這個奄奄一息的女孩的床頭。下午6點30分,柯里蒂大夫在霍蘭隧道的入口處碰到了一群焦急的記者。當那輛仁慈之車停在施貴寶實驗室前面時,時間是下午7點30分。

3個衛兵等在那裡。其中一個走向汽車:“是柯里蒂大夫嗎?給你青黴素。”

柯里蒂大夫接過那硬紙匣,由冰裹著的青黴素放在裡面。“現在,”他說,“我們有了一個戰鬥的機會。”

最後一段路程是從霍蘭隧道到路德醫院,只用了8分鐘,這是創紀錄的速度,行駛在西區高度公路時,車速器始終指向65英里,這時汽車就要停在醫院門口之前,柯里蒂大夫說:“今天,你們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醫生都作不了的事。”

“也許是,”一個記者說:“但是從現在起,大夫,靠你了。”

此後,記者們惦著腳尖走進四樓那個失去知覺的孩子的房間。她費力地呼吸著,但在蓬勃的絲一般的棕發下面的小臉上,並沒有痛苦的表情。她是個可愛的病孩子。“一個護士低聲說。

帕特里夏·馬隆的父母哭了。

“謝天謝地“凱瑟琳·馬隆低語著,”至少,我的小丫頭又有了一次機會。

(選擇《普利策新聞獎名篇快讀》,有刪改)

[注]:這篇報道發表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1943年8月,獲1944年普利策新聞獎。

1.這篇報道以順序的方式寫作,並特別突出了時間,有什麼好處?(4分)

【答案】①以順敘的方式寫作,條理清晰,突出了新聞事件的連貫性。清晰顯現出援救進展;②突出時間,表明小女孩生命危急,時間緊迫,渲染了緊張的氛圍,強調了救援效率之高,援救行動之快,體現人們的仁慈的愛心,給讀者以時間緊迫的閱讀感受。

【解析】本題從文體特徵以及表現手法的角度切入考查學生對文本特色的判斷與思考。新聞消息類文本在敘述順序上一般採用順敘,這樣有助於讀者對新聞事件的來龍去脈有一個清晰的把握。文本在秉承了這一基本特色的基礎之上,特別突出了時間,鑑賞這一特色的好處我們需要從新聞主題的表達、文本結構的設置、氛圍的營造以及讀者的感受等角度切入:順敘的方式條理清晰;突出時間可以營造緊張氛圍,也可以突出救援之快,也讓讀者產生救援緊張急迫的“窒息感”。

2.新聞語言一般是客觀平實的,而這篇報道卻有所不同。請對文中畫線部分作簡要分析。

【答案】畫線部分運用“仁慈”“奄奄一息”“焦急”等詞語,具有濃烈的感情色彩,使報道具有較強的感染力和明顯的傾向性。將青黴素稱為“仁慈的東西”,應為它能救小女孩的性命;將車稱為“仁慈之車”因為它快速運來了藥物,體現了作者對小女孩即將得救的喜悅,對人們的愛心的讚頌。

【解析】本題從語言的表達的角度考查學生對新聞某種特色的把握。新聞的語言一般是真實客觀,而本文因其選材的特殊性,作者在語言上做了藝術化的處理,賞析語言我們要從“手法——對主旨的表達——人物的塑造——氛圍的營造”這一條作答路線圖來考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