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百家P2P平台波及實業,又如何拯救

拿什麼拯救你,P2P?

數百家P2P平臺波及實業,又如何拯救

這恐怕是所有牽涉者的心聲。亂麻之下,從管理者到從業者再到投資者無一不被纏繞其中。

作為舶來品,P2P在中國的發展可謂曲折。經過幾番爆雷潮,打著P2P幌子的“龐氏騙局”少了,但大大小小的違規現象依然存在。今年夏天,集中的雷潮又將其帶到了漩渦之中。

至暗時刻,P2P波及實業

不少媒體將剛剛過去的7月稱為P2P的“至暗時刻”。而8月仍在繼續。

從6月開始的P2P行業爆雷潮至7月走向高潮,P2P平臺爆雷數量再創新高。7月,超過200家P2P平臺出現提現困難、跑路、清盤等情況。

數百家P2P平臺波及實業,又如何拯救

數百家P2P平臺波及實業,又如何拯救

數百家P2P平臺波及實業,又如何拯救

數百家P2P平臺波及實業,又如何拯救

數百家P2P平臺波及實業,又如何拯救

數百家P2P平臺波及實業,又如何拯救

數百家P2P平臺波及實業,又如何拯救

數百家P2P平臺波及實業,又如何拯救

數百家P2P平臺波及實業,又如何拯救

數百家P2P平臺波及實業,又如何拯救

數百家P2P平臺波及實業,又如何拯救

數百家P2P平臺波及實業,又如何拯救

數百家P2P平臺波及實業,又如何拯救

艾瑞網綜合網貸之家、網貸天眼、貸羅盤等平臺數據,整理篩選了7月以來出事的P2P平臺。其中,清盤停業74家,提現困難58家,平臺失聯29家,跑路21家,經偵介入17家,轉型2家。出事的平臺中,不僅有民營系,更有不少國資參股、控股平臺,其中,民營系132家,國資控股、參股平臺32家。浙江、上海、廣東、北京成為雷潮重災區。

數百家P2P平臺波及實業,又如何拯救

受“雷潮”影響,成千上萬人成了“金融難民”。網貸之家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7月底,問題平臺歷史累計涉及的投資人數約為111.9萬人(不考慮去重情況),佔總投資人數的比例約為6.2%,涉及貸款餘額約為777.6億元。

此外,這股“雷潮”還波及到了實業。

8月1日晚間,鄰家便利店突然關門。鄰里家(北京)商貿有限公司(鄰家便利店主體)向供應商發出告知函,稱公司將於8月1日起停止總部各項業務,並陸續停止門店營業。對於關停原因,鄰家方面在告知函中表示,唯一出資方受到上海警方調查,導致該公司銀戶賬戶被凍結。

鄰家便利店最大的投資方正是知名P2P平臺善林金融。此前,上海市公安局官方微博發佈消息,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的善林金融法定代表人周伯雲等8人被批捕。當時就有對於“鄰家便利店是否會受到影響”的擔憂。如今看來,鄰家終究沒能擺脫影響。

就在同一日,北京尚品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也被爆出拖欠員工百萬薪資、資金鍊出現問題、突然倒閉的消息。有消息稱,或因與其關係密切的春曉資本在P2P領域投資失利有關。

8月2日,極路由創始人王楚雲發佈公開信稱,極路由現金流出現斷裂,核心銷售渠道被迫阻斷,具體經營狀況面臨重大危機。

極路由的困境也和P2P有關。按照王楚雲的說法,正是極路由的合作方i財富因“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在6月21日被立案,並出現兌付困難,再加上京東下架所有金融類產品,導致了極路由的資金鍊徹底崩壞。

十年發展,行業依然難釐清

2007年中國首個網貸平臺拍拍貸上線。2010年後,網貸平臺的數量從早期20家左右增加到240家。彼時,網貸尚處於新行業,投資者還不多。

2013年,餘額寶誕生,一年後中國互聯網金融的理財端突然開始爆發。根據網貸之家的數據統計,在2014年初P2P運營平臺數量只有657家,貸款餘額只有不到309億,但到了14年底,運營平臺數量激增到2290家,貸款餘額突破1000億規模。15年P2P機構數量繼續快速增加,最高峰時曾有接近3500家平臺運營,P2P貸款餘額則一路走高,並在17年年中突破萬億關口。

有業內人士曾回憶當時的行業狀態:“三五個人一湊,就能成立一家互聯網借貸公司。”

野蠻生長的同時,P2P行業也經歷了幾輪洗牌。2013年10月,國內的P2P網貸行業迎來行業的第一次洗牌,彼時大量的網貸平臺跑路、倒閉。有媒體描述,當時很多公司給投資人的利率高達30%,採用高返利方式吸引投資者,自帶“龐氏騙局”特點,騙錢最快的公司早上成立,下午跑路。

2015年下半年,P2P網貸行業又爆發了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一次倒閉潮,期間超過1000多家平臺倒閉。其中一家名為“e租寶”的互聯網金融平臺因涉嫌非法集資被查封,涉及人數90萬,涉案金額高達745.11億元。

如今,P2P行業再次洗牌。兩個月,擠爆三百多個平臺,投之家、牛板金等知名網貸平臺也在此次雷潮被引爆。

兩三年一雷潮的P2P,不能不反思其問題。

國內P2P平臺長期缺乏監管,業務存在很多不規範的地方,自融、期限錯配以及資金池成為常見的經營方式,有些乾脆沒有真實業務,只是打著網貸的幌子進行斂財。事實上,P2P發展過程中不斷伴隨著問題平臺的湧出,截止到目前,P2P累計問題平臺數量已經超過運營平臺數量。近期出現問題的平臺也有不少被定性為非法集資、涉嫌自融;還有部分平臺本身產品不合規,自身風控能力又差,壞賬率高企,一旦有集中兌付需求,就很容易爆雷。

痛過之後,監管之路再引關注

從2015年年底開始,有關部門開始著手製定網貸管理規範;徵求意見用了一個月,研判調整又用了七個月。2016年8月25日,《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的定稿,對外發布了。從2016年開始,P2P行業正式進入監管軌道,業內的共識是2016年是行業“監管元年”。

數百家P2P平臺波及實業,又如何拯救

2017年2月銀監會發布《網絡借貸資金存管業務指引》,同年8月出臺《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信息披露指引》,再結合此前銀監會聯合工信部、工商局在2016年11月發佈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備案登記管理指引》,網貸行業銀行存管、備案、信息披露三大主要合規政策悉數落地,並與2016年8月24日發佈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共同組成網貸行業“1+3”制度體系。

去年12月,P2P網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向各地P2P整治聯合工作辦公室下發了《關於做好P2P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整改驗收工作的通知》(57號文),要求各地在2018年4月底之前完成轄內主要P2P機構的備案登記工作、6月底之前全部完成;並對債權轉讓、風險備付金、資金存管等關鍵性問題作出進一步解釋說明。

不過,由於此次P2P平臺集中爆雷,P2P機構的備案工作延期。央行發文稱,P2P網絡借貸和網絡小貸領域清理整頓完成時間延期1到2年。隨後財新報道稱,網貸行業整頓估計會延長至2019年6月。

美國P2P,門檻高、徵信體系成熟

對於P2P行業的監管難題,有媒體對比了美國P2P行業的監管措施。

美國在P2P行業的治理上,具有高門檻高標準監管、市場化的徵信體系等特徵。

美國要求P2P公司將其發標作為證券登記,接受《1933證券法》的監管,當P2P機構運用投資人的資金向借款人放貸,被視為證券銷售。在北美地區,任何證券銷售都需要經紀人執照,並向SEC註冊。

在美國,向證券交易委員會註冊,需要大量的證明文件和相關費用,P2P機構必須在定期的報告中披露發行情況,投資人可以及時瞭解到P2P機構的運作情況。

此外,美國擁有相對完善的徵信體系。

數百家P2P平臺波及實業,又如何拯救

據瞭解,美國徵信體系分為機構徵信和個人徵信。機構徵信還包括資本市場信用和普通企業信用,資本市場信用機構有Standard and Poor’s(標準普爾)、Moody’s(穆迪)、Fitch(惠譽),普通企業信用機構有Dun&Bradstreet(鄧白氏)。

而在個人徵信行業,則有Experian(益博睿)、Equifax(艾可菲)、Trans Union(全聯)等核心機構。這三大個人徵信巨頭已經完成了美國成年人口的全覆蓋。

數百家P2P平臺波及實業,又如何拯救

另外美國利用FICO評分系統建立個人信用統一量化標準。FICO模型由五部分組成,包括用戶付款記錄、信用賬戶數、信用歷史期限、新開賬戶和已用信用產品,各部分在計算評分中分別佔比35%、30%、15%、10%、10%。

美國的P2P投資者會根據FICO信用分數自主選擇投資對象,FICO分數等級越高,風險越小同時收益越低,平臺對投資活動不進行擔保。錢走向很透明,而且項目真實可靠,可以用統一信用分數來衡量。

總結

中國P2P行業,目前在這些方面都沒有形成成熟完善的體系。由於市場情況不同,尚面臨一些複雜的情況。

與美國相比,中國的互聯網金融行業規模更大,在一些技術領域比如支付處置能力等也更領先。而美國的監管框架,一方面消除了金融科技領域的一些潛在風險,另一方面也極大地限制了這個行業發展的空間。

另一方面,對於互聯網金融要實行牌照監管的建議,無論在業界還是在監管部門都有些不同的聲音。業界的擔憂是如果按照傳統的方式來管理互聯網金融行業,創新也就無從談起。監管部門則擔心根本沒有足夠的資源來監管每一家互聯網金融公司。政府可能需要大幅度增加監管部門的編制和經費,而監管部門也需要有條件支持金融創新。

因而,中國的網貸監管之路目前面臨情況還較複雜,不過,痛過之後,促進行業規範的腳步可能會走得更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