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潘瑞青

《遇見》潘瑞青

央視一姐董卿優雅、知性,是眾多人崇拜的偶像。其中,這兩年她主持的《朗讀者》節目,更是家喻戶曉。《朗讀者》第一季第一期的主題是遇見。她說:世間一切,都是遇見。就像冷遇見暖,就有了雨;春遇到冬,有了歲月;天遇見地,有了永恆;人遇見人,有了生命。我說:遇見書,便有了我平凡生命中的那一抹綠。

或許每個少不更事的孩子都是既貪吃又貪玩吧,兒時的我也不例外,而同時能滿足我這兩個願望的便是去鄰村的姥姥家。記得每年臨近春節的時候,媽媽都會拿上厚厚的幾沓報紙,和舅媽她們把姥姥住的屋子裝裱一新,我和表姐表弟們玩累了,就躲到屋子裡玩百猜不厭的“找字遊戲”,規則是一個人說出一個字,剩下的我們幾個獨自從牆上貼的報紙裡找這個字,每個人都是聚精會神、恨不得多長几隻眼睛,總要從那些密密麻麻的小字裡把它揪出來不可。最終找出來字的那個人常會得意洋洋、耀武揚威,而沒找出來的幾個則是暗暗憋了股勁兒、一臉的不屑。長大以後,每每回憶童年時光,縈繞在心頭的依然是那暖暖的充滿童真童趣的猜字遊戲。現在回想起來,當時我們識的無非是一些最簡單最常用的漢字,可天知道,或許我就是在那時候和奇妙無窮的漢字結下不解之緣的。

上小學的時候,由於成績優秀,深受老師喜愛,經常能把語文教科書帶回家,我便常常廢寢忘食、如飢似渴的看參考書上一些詞語解釋、讀與課文相關的一些課外知識。日積月累,每次作文都被老師當成範文在班上讀,常能引起小夥伴們驚羨的目光。那時候,可以讀的課外書幾乎少之又少,而我有條件讀的便是哥哥姐姐的初中課本了,那時也只是囫圇吞棗、不求甚解的讀,只是隱隱約約感覺到外面的世界很大很精彩,自己就像井底之蛙,急切地盼望能跳出井口大開眼界,增長見識。

在安陽上師範的時候,那時正值安林公路重修,每次從家到學校短短五十公里的路程,卻非要走上三四個小時不肯罷休,每次我們在公交車裡都是被甩的暈頭轉向,吐得一塌糊塗。雖然思家心切,卻也怕了那翻江倒海的苦。有失必有得,正是這樣,每個週末,都會和同寢室的好姐妹相約學校圖書館。那個時候,那個年紀,看的最多的還是瓊瑤的書,幾乎一本不落的看了個遍。當然,我們愛看的還有文摘類的期刊雜誌,像《讀者》、《青年文摘》等。也是從那時侯開始讀莎士比亞、雨果、梭羅、泰戈爾等外國名家的作品,還讀李白、蘇軾、老舍、冰心等中國文學大家的作品。總能從那些文字裡找尋到一些震撼人心的東西。

轉眼間,參加工作了、成家了。恍惚間,孩子尚小、父母已老,不知不覺已步入令人尷尬的中年,每天奔波在家和單位兩點一線之間,為單位、為家人,少了同自己內心相處的時間,少了那些和經典對話的唯美時光。人生也平添了幾分惆悵,多了幾分對生活的迷茫,但依然本能的渴望著純粹、遼闊、有質量的精神生活。

一次偶然的機會,在圖書館遇見了英國女作家蕾秋·喬伊斯《一個人的朝聖》,書中主人公哈羅德·弗萊,在釀酒廠幹了四十年銷售代表後默默退休,由於與世無爭,沒有升遷,既無朋友,也無敵人,退休時公司甚至連歡送會都沒開,退休後他卻能為身患絕症的同事徒步六百多英里,歷時八十七天,橫跨整個英格蘭,只憑一個信念:只要他走,老友就會活下去!這本書是哈羅德千里跋涉的故事,從他腳步邁開的那一刻起,與他六百多英里旅程並行的,是他穿越時光隧道的另一場旅行。突然間,我茅塞頓開、恍然大悟。原來,故事中的哈羅德就是一個個平凡而不甘平庸的我們,我們每天做的事就是不斷把一隻腳放在另一隻腳前面,時間久了,日子顯得暗淡無光,然而每個人的生活又是獨特的,今天和明天還是會有很大不同,每個人都走在不同的道路上,每個人都在追尋自己的聖地。

感謝有經典書籍陪伴的日子,何為經典?鐵凝老師說:經典就是他們擁有溫暖而強勁的力量,能夠長久不衰的體貼靈魂、撥動心絃,觸碰到我們情感深處最柔軟最深刻的部位。這種力量,並不會因時間流逝和年代的更迭而減弱。感恩遇見,感謝一部部經典之作,催我奮進,伴我前行。

【作者簡介】:潘瑞青,教師,愛好讀書和旅行,欣賞“要麼讀書,要麼旅行,身體和靈魂,總要有一個在路上。”

其他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