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美好的年紀,思考的焰火燦爛發光

本科4年,究竟會讓一個人產生怎樣的變化?

收穫更多專業知識?的確,專業課上了不少,學科史背了一堆,現在也能粗淺地解釋一下專業名詞了。

結交了一幫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是,一到週末,三三兩兩的好朋友約飯就停不下來,各種自拍刷屏,時不時還能約個下午茶,聊聊人生,聊聊理想。

認識了不少優秀教師?是的,一到大賽前,老師都會幫忙看作品;臨近畢業論文“死期”,老師一字一句指導論文寫作。自己常常被改到懷疑人生,但收穫挺大。

這些固然重要,但想來想去,專業知識背後的思維、朋友聊天中的爭論、老師上課和平常交流的指導,歸根結底將融入我們的“三觀”。而三觀決定了我們的視界與境界,也決定了我們將如何思考。

三觀,說大也大,說小也小,大到總領思維方式,小到反映生活的細節。比起剛入大學的那個青澀少年,這4年,見得多了,想得也多了,還能開放地和人討論,也能對一些問題獨立發表觀點。

這4年裡,我超脫了固有的生活圈,開闊了眼界,發現了更多的人生可能性。

見識得多了,會發現很多事情原來是這樣,而並非自己想象的那樣,慢慢見怪不怪,學會了接納。

每個人的經歷都是有侷限的,很多時候我們都只能憑著直覺前行。但直覺可能貼合於現實,也可能背離於現實。我們身上或多或少都帶著偏見,於他人,於我們,打破偏見尤為重要。

健全的三觀,其實不是看你多能侃侃而談,而要看你的觀點在多大程度上貼合現實、遠離偏見。

大學讓我開始形成了一種思維:面對自己所不瞭解的領域,不是封閉自己,而是多去了解,有了一定準確認知後,再作出自己的判斷。比如對一些性少數群體,認真瞭解以後,才不會覺得他們“有病”。

為了讓自己的觀點更完善,還需要與人交流,碰撞思維。一個溫和的公共討論氛圍十分難得,似乎大家都很容易憤怒,有時候刷遍一條新聞的留言區,也看不到幾條中肯的評論。

幸運的是,我和身邊的朋友能夠維繫理性的公共討論氛圍。面對這4年發生的公共事件,大家都在積極關注,並且每個人都能發表觀點,思想也在與同學的交流與交鋒中進步。

這樣的討論卻常常遭受質疑。長輩會覺得於未來工作無用,不接地氣。然而,大學不是一所職業培訓學校,學到的不僅是養家餬口的一技之長,更重要的是讓一個公民心智成熟。“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是大學新生最常聽到的一句話。要“止於至善”,需要多瞭解,多接納,多思考。現在,面臨本科畢業,我總覺得自己見得還不夠多,想得還不夠深入,也沒能和那些朋友多聊聊。

還好,我的大學生涯只是過半,未來要繼續攻讀碩士學位,還能在純粹的地方多呆幾年。在接下來的3年裡,換了一所學校,還能接觸到更多不同的人、事、物,他們的故事同樣值得被瞭解。希望自己能像現在一樣,懷揣更多好奇心,保持寬容的胸懷,不息思考的焰火,喜於瞭解,樂於變化,一步步健全自己的“三觀”。

在最美好的年紀,很高興在這裡遇見你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