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新坐標:國家重要創新極

南方網訊(全媒體記者 黃舒旻 陳思勤 實習生 郭奕格)廣州創新驅動發展又有了新目標:到2020年末,在國際科技創新樞紐基礎上初步建成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形成開放、寬鬆、自由的創新生態,科技創新重要指標在“十二五”末基礎上翻一番,在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時,成為重要“創新極”。

8月13日,廣州市召開科技創新大會。記者從會上獲悉,《廣州市建設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簡稱《行動計劃》)已經過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並報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同意。

通過機制引領,廣州大步行動起來了。通過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創建、科技產業創新主體培育、創新產業新支柱構築、綜合性國家新興產業創新中心共建共享、開放創新新格局拓展五大行動計劃,一個富有廣州特色的創新生態系統,正成為創新資源集聚的沃土,一條高水平建設國家創新中心城市的“廣州路徑”,正越來越清晰。

瞄準四個“國際一流”▶▶佈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今年6月,被譽為生物醫藥領域“達沃斯”的官洲生命科學圓桌會在廣州國際生物島舉行。當前,廣州國際生物島已經成為廣州發展生物醫藥產業的重要載體,也成為“冷泉港”、GE生物園、賽默飛等巨頭紛沓而至的高質量生物醫藥產業集聚區。

創新企業選擇廣州作為“誕生地”,與廣州的科創環境密不可分。當前,廣州正在積極佈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集中力量把體現國家戰略的大科學裝置、大科學研究中心、各類公共服務平臺和各方面創新資源聚集到廣州,爭取建設能夠代表國家水平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國家實驗室,爭取在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領域取得一批並跑、領跑的核心關鍵技術突破。

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廣州從何處“落子”?《行動計劃》指出,廣州將從空間佈局著手,重點在廣州國際生物島—廣州大學城—廣州國際創新城打造生物科學中心,在南沙新區打造海洋科學中心,建設面向行業關鍵共性技術、促進成果轉化的研發和轉化平臺。

其實,這一體系早在《廣州市科技創新第十三個五年規劃(2016-2020年)》(簡稱《規劃》)中就有所體現。《規劃》明確要優化空間佈局,連接知識城、高新區、科學城、智慧城、琶洲互聯網創新集聚區、生物島、大學城、國際創新城、南沙明珠科技城等創新節點,打造“北斗矩陣式”廣州科技創新走廊,形成創新發展的核心軸。

同時,瞄準四個“國際一流”建設。建設國際一流重大科學裝置和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國際一流高校和科研機構、建設國際一流開放創新平臺、建設國際一流科技服務中心。

特別是《行動計劃》指出,廣州將加快推進中新廣州知識城、科學城、琶洲互聯網創新集聚區、廣州國際生物島、廣州大學城-廣州國際創新城、南沙粵港澳深度合作創新發展示範區、慶盛科技創新創業基地等重大創新平臺的建設。

此外,廣州還將引進香港科技大學—麻省理工學院中心在南沙落戶,支持新加坡國際製造創新中心、粵港澳轉化醫學聯合研究平臺、華南針灸粵港聯合實驗室、穗港高校協同創新研究機制(聯盟)等聯合創新平臺建設。

未來,立足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廣州憑藉科學設施相對集中、科研環境自由開放、運行機制靈活有效的佈局與規劃,將吸引更多全球領先的科技創新資源集聚,為廣州的創新驅動發展“提速”。

推動高新企業“雙提升”▶▶激發科技產業內在動能

為了吸引更多的高新技術產業落戶,激發產業的內生動力,政府制定了優質的創新政策,向大量的科技創新企業拋去了“繡球”。

《行動計劃》中明確提出,緊緊抓住高新技術企業“牛鼻子”不放鬆,培育扶持企業創新主體快速做大做強,企業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能力大幅提升。

廣州將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和未來產業,以每個細分行業的國際前10強企業為目標,引進一批集聚國際高端要素、高技術含量的跨國公司,到廣州建設(華南)總部或者研發中心,為廣州市培育創新龍頭企業。

目前已有兩萬多家全球企業在廣州投資興業,其中包括297家世界500強企業。自去年到現在,包括富士康全生態產業園區、思科(廣州)智慧城、GE生物科技園等在內的334個項目落戶、落地廣州,涉及投資總額達5312億元。

全市科技創新企業總數突破16.9萬家,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8690家。模式創新、業態創新的科技企業在廣州不斷湧現。在繼續保持高新技術企業穩定發展的基礎上,廣州將堅持高新技術企業數量擴張與質量提升並舉,著力推動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實現“雙提升”,即推動一批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提升發展成為高新技術企業,推動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壯大成為規模以上企業。

創新是第一動力。巨型創新項目和成千上萬的創新企業成為推動廣州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行動計劃》提出,把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綠色低碳、生物醫藥、數字經濟、新材料、海洋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重中之重,打造產業發展新支柱。同時,提升“舊動能”。加快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加強制造技術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以智能製造為核心,推動產品創新、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

在廣汽傳祺番禺生產車間,數百臺機器人長臂揮舞著,一臺臺傳祺GS4和GS8沿著總裝線魚貫而出。在黃埔區、廣州開發區,阿里雲計算有限公司設立了工業互聯網總部,將運用ET工業大腦技術,讓機器能夠感知、傳遞和自我診斷問題,推動製造業向智能化轉型升級。

隨著車間裡一場場生動的動能升級,廣州產業向高端高質高新發展邁出一大步。2020年,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達4000億元,推進實施技術改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3000家,“兩化”融合貫標企業達250家。

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拓展開放創新新格局

圓桌的一邊,麻省理工(MIT)、哈佛大學、密歇根大學一群履歷耀眼的“學霸”正組團帶著美國前沿技術項目回國尋求落地。圓桌的另一邊,黃埔區、廣州開發區政府部門,高新科技園區、風險投資及孵化機構對“學霸”們“有求必應”。

7月5日,在“聚焦IAB到黃埔去”的IBM、MIT-CHIEF創新創業團隊圓桌會上,雙方熱烈探討投融資及落地發展可能。

形成開放創新新格局,廣州充分發揮粵港澳大灣區創新資源優勢,推進“一帶一路”創新合作,深度融入全球創新體系,協同打造灣區科技產業創新生態體系和全球化創新利益共同體。

《行動計劃》提出,推進廣深港澳科技創新合作。建立跨區域協同創新機制,優化創新研發跨區域合作、科技創新資源開放共享、資金人才跨區域流動、科技成果跨區域轉化、知識產權跨區域保護等組織方式,推動創新要素自由流動、優化組合。建立廣深港澳科技創新協同發展的合作機制和產業功能佈局的銜接機制,高質量、高標準建設廣州“核心創新平臺”和“重要創新節點”。

為了進一步提升廣州的企業技術能力,與世界接軌,打造國際一流的創新型城市形象,廣州市政府將進一步開拓創新格局,加大人才引進的力度,向各領域各行業的人才送去“邀請函”。

去年底,在“海交會”期間,廣州市政府正式出臺了《廣州市高層次人才認定方案》《廣州市高層次人才服務保障方案》《廣州市高層次人才培養資助方案》和《關於實施鼓勵海外人才來穗創業“紅棉計劃”的意見》。

據統計,廣州市10年來留學歸來人員從不到2000人到目前超過6萬人,留學歸來人員相關企業達2500多家。廣州技能人才隊伍不斷壯大,技能人才總量達253萬人,高技能人才78萬人,8名高技能人才入選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要想將廣州打造成真正的人才聚集地,還需要積極與國際知名企業、機構合作,為人才打造各種可以施展其才能的“舞臺”。

《行動計劃》中明確指出:“深度融入全球創新網絡,主動加強與全球創新網絡有效對接,更好集聚全球創新能量,在發揮廣州駐硅谷、波士頓、特拉維夫科技創新合作辦事處作用的基礎上,積極推動在全球創新指數前20名的部分國家和地區設立海外創新辦事處, 對接當地創新資源,吸引當地科技成果在廣州轉化和產業化,充當廣州企業進入當地市場的橋樑。”

今年年初,聞名全球的綜合性諮詢研究機構——美國斯坦福研究院正式落戶黃埔區廣州開發區,成立廣州斯坦福國際研究院,同時還設立了廣州斯坦福創新成果轉化基金,計劃首期基金規模為10億元。此番在廣州的佈局重點是開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技術和產品的本地化研究和開發,推動技術研發、成果轉移轉化、項目產業化等系列工作,這也必將帶來更多的國際科技創新資源。

越來越多的國際創新巨頭企業選擇廣州作為深入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據點,未來廣州將成為我國科技技術輸入輸出的重要樞紐,充分發揮人才聚集的能量和優勢,廣州必將成為連接國際的閃亮舞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