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雜交水稻之父名不副實?不,是我們對科研缺少關注

中國雜交水稻之父名不副實?不,是我們對科研缺少關注

近日,一篇公號文章《請暫時遺忘袁隆平,我們應該認識一下這些給我們米飯吃的人們》,讓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朋友圈獲得了一波“新流量”。文章努力想說明這樣幾個問題: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名不副實;“給我們米飯吃”的人,除了袁隆平還大有人在;袁隆平的成就被“過度放大”,應該被“暫時遺忘”,把“舞臺”留給其他科學家。很多網友認為,文章想表達的是袁隆平的成就被過分誇大。

首先來說袁隆平的成就問題。

其一,利用不育系培育雜交水稻並非我國首創,但最早在生產上實現這一技術的是中國。而這一技術能在中國變成實實在在的生產力和億萬百姓飯碗裡的糧食,關鍵人物就是袁隆平。

其二,袁隆平雖然每天像一位農民一樣在田間勞作,但是他畢竟不是一位種地的農民,而是一位科學家,而科學家最偉大的貢獻,在於思想。袁隆平的三系雜交育種最偉大的貢獻,是解決了“思想問題”。他用自己的研究結果告訴大家,雜交水稻研究是否值得做。正是從這個時候,我們才開始了真正的雜交水稻的研究。這意味著,其他科學家在這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建立在袁隆平的理論基礎之上的。

其三,即便從“吃飯”的角度來看,根據“國家水稻數據中心”數據,我國推廣面積前三的雜交組合品種“汕優63”、“汕優64”和“威優64”,都為三系雜交稻。這三大品種的親本,都來源於“野敗”。“野敗”(野生稻雄性敗育株)為何物?它是袁隆平團隊首次在海南發現並原創性利用其與栽培稻雜交、回交獲得的第一個三系不育系。所以說,全國農民種植的也許不是袁隆直接培育的品種,但是這不代表這些品種裡沒有“袁氏基因”。

網友聲音

看完兩篇文章後,網友也對此進行了激烈的討論。

有網友認為,袁隆平作為行業領頭人,影響力其實體現在方方面面:

摸摸頭:同樣學農出身,農學分支很多,勢單力薄,需要一個明星院士在前面頂著,才有關注度,才能拿課題。農學基礎科研出成果慢,經費少,袁老也不容易,頂在前面,為下面的遮風避雨,科研上的一個突破比不上一個明星八卦,很多奮鬥在一線的農學人不求權不求錢,有的只是樸實的造福心態。

張永濤:雷鋒只有一個,但“活雷鋒”有成千上萬,中國需要宣傳各種精神,袁隆平院士是其中之一。

Tom-and-Darren:沒有袁隆平,關注水稻科研的人會少很多吧。

有網友認為,功勞的確不能全歸功於袁隆平一人:

kanonai:一身冷汗,其他專家學者真不知道。農業發展的確紮根於實地化,向廣大奮鬥在一線的科學家們表示由衷感謝。

蘆潮鶴影:一將成而萬骨枯。有那麼多默默無聞的專家不該忘記。

我是誰:理性分析,才能客觀評價。一個國家的農業,絕不是一個人兩個人可以支撐起來的,科學界不需要明星,需要的是踏踏實實默默無聞的研究者,他們才是民族的脊樑。向這些“籍籍無名”的真英雄致敬!

有網友認為誰也不該被忘記,哪怕是還沒出成果的研究者。

W去趙國的長安:不是遺忘袁隆平,而是不要忘記其他水稻研究工作者。

詩若:科學家已經很不容易了,要永遠尊敬,包括一些沒出成果的研究者。

有網友認為,爭“某某之父”這種名譽沒有意義,科研工作者的默默付出,不應被拿來博眼球。

丨徐長卿丨:每個行業都有領頭羊,但是沒有人忘記羊群!不需要你來裝大明白告訴我們還有很多羊,一個籬笆三個樁這種道理我們都懂,我們對領頭羊的支持就是對整個羊群的支持!

尉方:即使是你們說得那樣,也沒有必要忘記袁隆平。多多宣傳其他科學家的事蹟就行了。

MMY要成為馬斯特:是應該關注這個群體,但不要扯到老人家身上,領軍人物就是領軍人物。

有馬文森:重要的不是爭誰才是XX之父,把一生全都獻給一項事業已經很偉大了。

淡藍色向日葵:真正的科學家,不管是袁隆平還是那些默默付出的人,都不會在乎這些。

我們當然也應該記住其他科學家的名字,感念於他們的貢獻,但是這不應該以“遺忘袁隆平”為代價的。

網友小小魚這樣評論:不是神話了袁隆平,也沒人抹殺其他科學家的功績,怪我們對科學太冷漠,若是拿出對娛樂圈熱情的萬分之一來對待科學,相信社會會進步一大步。

對於這件事,你怎麼看待呢?

文章來源 | 科技日報、南方網綜合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