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香港「七小福」功夫了得:永載中國電影史冊的光輝集體!


眾所周知,香港“七小福”包括:元龍、 元奎 、元華、元樓、 元俊、元德、元彪,他們在香港動作電影中的地位佔據了半壁江山,是香港動作片的奠基人物。然而,實際上,七小福並不止七個人,請聽小編從他們小時候說起。

20世紀三十四年代內地百業艱難,京班出身的于占元和眾多北派藝人一樣,南下來到了香港謀發展,創辦了香港“中國戲劇研究學院”。

“中國戲劇學院”辦學初衷並不打算往電影行送人,學校本意仍是教出出色的梨園子弟,因而照足了梨園規矩傳統,嚴格治學。

其實,和其他戲曲學校相比,中國戲劇學院並沒有什麼優勢。但是眾師兄弟團結在一起,有活一起幹,有飯一起吃,慢慢打出來了天下。

于占元授徒過百,嚴格說來,也並不是所有中國戲劇學校的學生都能稱之為“七小福”成員。

1962年,香港要拍一套《公主與七小劍俠》的戲,就從於佔元的“中國戲劇學校”挑選了所謂的“懋林七寶”,由元龍、元庭、元秋、元華、元紅、元甫、元聲出演“七小劍俠”。

電影拍攝後,于占元深受“七小劍俠”這名字的啟發,從而創出了“七小福”這麼一京戲班底,並開始在荔園等地演出。久而久之也名聲在外。

雖然名曰“七小福”,實則人員並不固定,也遠不止七個人,于占元師父當年會根據不同的場合安排組合

只是到了八九十年代,洪金寶、成龍、元彪、元奎、元華、元彬、元德等幾個師兄弟名聲大噪,讓外界誤認為“七小福”就是指洪金寶成龍這幾個人而已。

“七小福恭迎于占元師父回港”。成名後的元家班成員曾迎接于占元回港,圍在於師父旁邊的是洪金寶、成龍、元奎、元彪。

準確的說,“七小福”是一出京劇,也是一個戲班,更是于占元這群得意門生的總稱。

“七小福”除了能演動作戲外,而且個個是有名的動作指導。據筆者的不完全統計,香港電影金像獎設立至今一共發出二十個最佳武術指導獎盃,其中十二個落在了“七小福”手上。

在整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洪金寶、成龍、元彪是香港最紅的功夫片的明星,只要是他們領銜主演的功夫片,幾乎都能獲得極佳的票房收入。圖為七小福“中國戲劇學院”成立50週年相聚。

說起洪金寶與成龍的關係,可以說是亦師亦友,據說成龍的許多功夫就學自洪金寶,而他入電影圈以來一直受到這位大師兄的照顧。因此兩人之間的合作也是最多的。

“七小福”中成龍是最早成名的,洪金寶開始以武術指導聞名,後來開始自導洪金寶自演電影。

成龍則在李小龍暴斃後,被其原來的合作者羅維發掘,作為李的接班人,從此一武打巨星出現。1978年吳思遠借成龍拍《醉拳》才令其迅速走紅。

《醉拳》的諧趣風格及活潑靈巧兼具雜耍性的武術動作簡直就是為成龍量身定做,淋漓盡致地發揮了他在這一方面的天賦,讓成龍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後來,《雜家小子》和《敗家仔》令元彪迅速出位,成為一代打星,在整個八十年代風頭不讓洪、成兩位師兄。

元奎為成龍的《龍少爺》、洪金寶的《皇家師姐》等片設計的武打動作已顯示出自身實力。元奎、元德以《功夫皇帝方世玉》獲得當年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武術指導獎。

元華總是扮演功夫最厲害的反派,後來演技也十分出色。

“七小福”們之間的確有著各種各樣的小矛盾,但在共同演出中卻一直合作無間,這讓他們在無形中產生了相互信賴和認同。

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七小福”經過幾十年的風風雨雨,雖然發展重點不太一樣,比如成龍、洪金寶、元奎在好萊塢,元彪留守香港,元華轉投無線電視臺做了電視劇演員,元彬則在內地混飯吃。

他們都成就了自己的事業,成為中國電影發展是上舉足輕重的人物,“七小福”這個名稱將永載中國電影史。

不但創造了中國動作電影史上的多個第一,而且至今依然活躍在銀幕之上,成為中國傳統俠義精神的代表。

2009年,《香港—中國戲劇學院50週年紀念暨七小福50週年少年出英雄》相片展覽巡禮,于占元40多名徒弟出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