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拼多多穿越回「雞毛換糖」,這裡有你不知道的中國商業縮影

從拼多多穿越回“雞毛換糖”,這裡有你不知道的中國商業縮影

自從拼多多在美上市以來,社會輿論對於拼多多上售賣假貨、山寨產品的批評之聲達到前所未有的高潮,與此同時,拼多多創始人黃崢在回應的同時也將矛頭指向了中國網絡交易的開創者淘寶。然而,星住公會會長今天並不想討論假貨、山寨貨的問題,只想就中國商業模式的發展追本溯源,帶領大家穿越回那個"聲聲慢"的年代。

無論是拼多多還是淘寶,都是互聯網時代發展的產物,而在此之前,商品貿易仍以商品集散的方式進行交易,再往前,則可以追溯到"雞毛換糖"的年代。

"雞毛換糖咯……",手搖撥浪鼓,頭戴斗笠,挑著貨郎擔,這是上世紀80年代,在浙江義烏走街串巷的小販形象,一聲吆喝吸引來許多居民。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這些小商小販們走南闖北走街串巷,以紅糖、草紙等低廉物品,換取居民家中的雞毛等廢品以獲取微利。

如今雞毛換糖的發源地義烏,經過30多年的發展,完成了從"第一代"到"第六代"市場的轉變,成為著名的商品貿易中心,並從中國東南一隅輻射全球。與東南相對應的中國西南角,同樣有一座幾乎與義烏同時代發展起來的商品貿易集散中心——昆明螺螄灣,如今,它的影響力也擴散至泛東南亞地區。

一東一西的格局,勾勒了中國商貿對於世界的影響力,同時,它們的發展歷史,也是中國商品貿易的縮影。

"雞毛換糖",換出一個新天地

說起"雞毛換糖",前段時間在各大衛視熱播的《雞毛飛上天》讓這一詞彙廣為流傳。

雞毛換糖的人被稱為"敲糖幫",敲糖幫內按不同的職責分為"坐坊"和"擔頭"兩類。坐坊類似於貨源地和週轉地,分為"糖坊"、"站頭"、"行家"、"老土地"四種。"糖坊"把煎好的糖粒、糖餅、生薑糖用現金或貨物貸給敲糖人,同時還收購代銷敲糖人收來的貨物;"站頭"就是敲糖幫居住的小客棧,並經營糖擔託運業務;"行家"專事採購各類小百貨以供敲糖幫經營;"老土地"專收敲糖幫換回的貨物。而"擔頭",就是挑糖擔的生意人,也是我們所見到的吆喝換糖的小販。

雞毛換糖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清末明初,當時,義烏以紅糖加工業聞名,這一形式一直延續到20世紀80年代,在300多年的歷史裡,雞毛換糖的形勢也發生了改變。

在初期,換糖人外出所帶貨物一般只是本地所產的紅糖,及用紅糖加工的各種糖粒糖塊,換取雞毛;將所交換來的上好的羽毛加工後出售,餘下的用來做肥料。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的糖擔裡逐漸增加了針線、髮夾、手帕、頭巾之類的貨物,改變了單一的雞毛換糖經營方式,增售日用小商品,並逐漸以此為主業。

到 20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國的商品經濟逐漸萌芽,換糖人也與時俱進,開始轉變經營策略。20世紀 70年代後期,一些換糖人專做長途販運生意,逐漸也由此形成了一隻小商品採購大軍。同時,其中部分心靈手巧之人開始自己摸索加工一些小商品,在集市上售與外出換糖人及消費者,於是,一個自發的小商品市場悄然形成。

迭代更替 窪地效應帶來的繁榮

在《雞毛飛上天》中,女主人公駱玉珠常在村鎮的街邊擺攤謀生計,而這也正是義烏商貿的第一代——馬路市場階段。

彼時,小商品市場正在悄悄成形,然而商品經濟與計劃經濟的衝突和矛盾,使得其只能在夾縫中生存。在義烏的廿三里鎮,為了緩解市場矛盾,1982年3月,義烏召開了歷史上著名的"第二次縣長辦公會議",決定正式開放稠城鎮小百貨市場,當時投資9000元,為鋪設水泥板的露天市場,攤位700個。緊接著,1984年,胡清門市場開放,攤位數增加1050個。就這樣,義烏的小商品市場走上了政策發展的道路。

在經濟的發展過程中,我們總是提及"窪地效應",發掘被低估的價值標的,義烏的小商品市場這一新興業態在當時也正處於價值窪地,因而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在第二代市場義烏太祖殿市場近2000個攤位迅速鋪開,仍然供不應求,1984年,義烏縣委縣政府提出"興商建縣"的方針,更助推了這一經商熱潮的進一步發展。據統計,1986年,義烏市場的成交額突破1億元,輻射範圍從周邊縣市延伸到省內外。"窪地效應"的形成,使市場的發展完全超出了人們的預計。

1985年,第三代中國小商品城在義烏破土動工,市場內建有綜合商業服務及工商、稅務、郵電、金融等管理服務大樓。其後經過多次擴建至1990年底,中國小商品城設有固定攤位8503個,臨時攤位1500多個,成為了全國最大的小商品專業批發市場。這時的義烏小商品市場已經在全國打響了名號。

伴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1991年新的第四代中國小商品城興建,義烏的小商品市場也榮登全國十大市場名單榜首,1992年,小商品市場更名為小商品城,1993年進行股份制改革,不難看出,義烏人在商品經濟的浪潮中始終走在前列。

進入21世紀,義烏小商品市場走上國際發展的道路,變身成為中國義烏國際商貿城,成為我國最大的飾品、工藝、玩具、花類集散中心。

幾經演變,從挑擔的賣貨郎,到如今輕點鼠標就能行銷世界;從馬路街邊的攤位,到如今30多萬平方米的室內商貿城,義烏始於雞毛換糖的商業模式不僅是義烏人善於經營、吃苦耐勞精神的體現,更成為了全國其他地區商業發展的樣本。

鳳凰涅槃的陣痛

在上世紀80年代,以義烏為代表的個體經濟在全國迅速發展,其中,與義烏遙遙相望的西南重鎮,雲南昆明,也在經歷著個體經濟的大時代,昆明的螺螄灣正是那個時代的見證者。

螺螄灣,地處昆明主城區南部,雙龍橋西側,東起盤龍江,西臨早先的雲南紡織廠,北起環城南路,南抵黃瓜營。呈塊狀聚落,屬西山區管轄。《昆明地名志》雲:"明初,這裡是滇池的一個湖灣,螺殼成堆,故名。後滇池水位下降,乾涸形成村莊。"

螺螄灣的形成可追溯到300多年前,而在上世紀80年代,個體經濟的浪潮也曾在春城風起雲湧,早年,螺螄灣不過是一個農貿市場,由於城市改造的需要,在昆明市青年路路邊擺攤的大批個體工商戶搬遷到螺螄灣,從而逐漸形成了一個商品集散地。

儘管螺螄灣地處昆明主城區,但由於早前缺乏合理統一的規劃,螺螄灣的管理和發展一直飽受詬病,有專家曾痛心地說:"在螺螄灣20年多年的自然發展史中,建設無序,在硬件上已經形成一個畸形的市場。"

事實上,螺螄灣在過去的發展過程中始終伴隨著改造的進行,第一次大規模改造發生在1997年,使螺螄灣市場的"水泥臺攤位"搬進了"雙龍百貨",然而,那次的改造也引發了一些糾紛。此後,螺螄灣市場還經歷過兩次大規模改造。

到20世紀末,螺螄灣已不再侷限於一個小農貿市場,不斷擴建,周邊的金屬傢俱廠、昆明針織廠、牛羊肉加工廠、火電公司以及雲南紡織廠等單位也按捺不住,紛紛大興土木以各種形式開發市場。這也使得螺螄灣的範圍擴大至東達南壩路、南起採蓮路、西臨海埂路、北到環城南路,成為佔地面積827畝,擁有11個大交易區、68個小交易區、兩個城中村的龐大商業片區。

然而,這樣一個日均擁有10萬人流量的商業區卻嚴重影響了昆明城市的發展,商場內雖然有很多知名品牌,但是也不乏一些魚目混珠的山寨品牌,昆明人都戲稱螺螄灣出來的基本是"歪貨",螺螄灣曾幾何時已經成為了"歪貨"的代名詞。此外,該片區的治安、交通、消防都存在嚴重隱患。

終於,在經歷了20多年的發展後,2009年,螺螄灣再度迎來大規模改造,這次"傷筋動骨"的徹底拆遷,也引發了又一次的衝突,畢竟,要撼動這個擁有1萬餘商戶,經營8000多種商品,提供10萬個就業崗位,雲南乃至西南最大日用商品集散地並非易事,商戶堵路抗議拆遷、螺螄灣商標之爭……負面消息不脛而走,2009年12月,螺螄灣市場正式關閉。這或許正是新舊商品經濟時代交替所帶來的衝突,也是鳳凰涅槃的陣痛期。

浴火重生 轉身之後遇見未來

如果說從"雞毛換糖"到螺螄灣涅槃是上一個世紀中國商品經濟發展的縮影,那麼,在互聯網經濟崛起之後,我國的商業環境發生了根本性改變,一些新興的交易方式應運而生,線上線下互聯互通的模式更幫助個體經濟獲得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在這樣的形勢下,螺螄灣的改造變得刻不容緩。自2009年昆明螺螄灣市場關閉以來,其隨即啟動的升級改造計劃一直為社會矚目,但一直以來卻進展緩慢,如何通過重構使螺螄灣成為昆明,乃至輻射東南亞的商業中心?

今年4月,昆明市西山區城改置地發展有限公司發佈了"西山區螺螄灣開發整理項目社會投資人招標"的中標結果,由碧桂園、中糧、螺投3家企業聯合成立的"昆明螺螄灣國悅置地有限公司"成為了螺螄灣市場改造的投資人。

根據規劃,新建成的螺螄灣中心總佔地316畝,總體量200萬平米,將打造成以快時尚、多體驗、互動服務為主的豐富商業綜合體,融合消費文化、人文文化、國際文化、企業文化的同時,顛覆傳統商業模式,重新定義昆明商業地產新格局,打造多功能符合型的都市生活休閒空間。

其中,在螺螄灣中心的大悅城將於今年12月正式開業,緊鄰大悅城的莎梅華美達酒店也在緊鑼密鼓的設計裝修中。商城和酒店所聚集的人流量必然帶動該片區綜合消費能力的提升,為螺螄灣商業的再度興盛注入新的強心劑。

沙裡寧說,城市是一本打開的書,從中你能看見他的抱負。從"雞毛換糖"到螺螄灣市場,從集散貿易到商業中心,從街頭擺攤到互聯網交易,中國的商業模式在歷史的車輪下經歷著一輪又一輪的變革。然而,無論怎樣變革,誠信始終未商業之本。

關注星住公會官方微信,獲取更多精彩內容,會長在這裡等你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