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社會 人生最重要階段如何轉換?展覽《大學社會》告訴你


8月11日16時,首屆映·紀實影像獎資助項目楊文彬的《大學社會》完整版,將在北京798映畫廊開展,同時會有3位專門拍攝學生攝影師進行對談。屆時本人或將視頻直播,有興趣的朋友請密切關注。圖為簽到。圖/楊文彬

對談會的主題是《從“我們”到“他們”——校園影像裡的身份認同》特別邀請了拍攝80年代中學生《不鏽時光》的任曙林、拍攝當代《高中生》的王向陽與拍攝大學生的作者對談,由圖片編輯尤文虎主持。圖為檢討書。圖/楊文彬

2018年夏,21歲的楊文彬大學結業,進行了4年的《大學社會》隨之完成。2017年3月,20歲的楊文彬憑藉其進行中的拍攝項目《大學社會》獲得首屆映·紀實影像獎,獎金20萬元人民幣用於資助其未來的項目創作。圖為官方攝影。圖/楊文彬

本次展覽除攝影作品70多幅外,還有學生組織文件現成品若干,以及錄音、視頻等媒介的作品。展覽將持續到9月2日,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親臨現場觀賞。本展覽由映藝術中心/映畫廊主辦、Innova英樂藝術紙提供支持。圖為VIP嘉賓。圖/楊文彬

《大學社會》的創作契機是出於我的一個疑惑:為什麼我們這群走出12年應試教育體制的年輕人,進入大學後一瞬間就會變成了另外一幅模樣。這個疑惑至今沒有解決。圖為列席。圖文/楊文彬

從小學到高中,我一直是按照既定的軌道完成的。走出十二年高負荷的應試教育之後,忽然進入了無拘無束的大學生活,兩個極端狀態的轉變使我至今仍感覺措手不及。圖為請客。圖文/楊文彬

大學內沒有像“高考”這樣的終極目標,這裡像是一個實驗場,讓我們完成由學生向社會人身份的轉變。大一的時候,我偶然進入校園活動的後臺,看著很多同學在表演之前包裝得像一個電視明星一樣,這引起了我的興趣,在視覺上。圖為請客。圖文/楊文彬

我身邊的同學忽然紮上領帶,師哥們開始對我們指導規訓,還有一場場在高中沒見過的“酷炫吊炸天”的晚會……所有的跡象表明,我周圍的生活正在發生變化:同學們組建成了各種小圈子,開始向我高中時所想象的成人世界的生活規範靠攏。圖為開場舞團隊。圖文/楊文彬

拍攝範圍基本是以母校中國傳媒大學為中心的周邊高校,有我的同學,也有素不相識的路人。共同點是,我們都處在20歲上下的年齡層。在我看來,這是尋找自我身份定位和認同的時期。圖為想像身份系列。圖文/楊文彬


是什麼在牽引我們去選擇身份定位?又是什麼樣的身份定位,構成了一個群體的總體特徵?而這種群體特徵,又是如何支配了我們的言語行為、穿衣打扮、日常生活?這些都是我所困惑的,也是我試圖用影像追問的。圖為錄播試演。圖文/楊文彬

“社會人”,除了作為社會學學科詞彙之外,在日常語言中往往是指“闖蕩社會並如魚得水的人”。大學是一個少年進入社會之前的模擬練習場,同時也是一個人具有公民屬性的初始地點。其中所發生的一切,不太可能是封閉進行的自發行為,它與外部社會之間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圖為模擬系列-商務談判。圖文/楊文彬

最初的拍攝方式很簡單,就是一種散漫的觀察。拍得多了,我越發覺得,照片的組合堆砌在表達上的侷限,於是它包括微信截圖與照片的並置、照片與現場錄音之間的並置、空間景觀的拍攝、局部細節的採集等,呈現方式漸漸地轉變為了多種媒介的綜合運用。圖為畢業紅毯。圖文/楊文彬


《大學社會》所拍攝的不是一個學生組織、一所大學、一座城市的個別特點,而是諸多相似特點構成的一個複雜現象,它背後有來自人情社會中的社交邏輯、消費主義塑造的娛樂美學、媒體信息背後的價值判斷等等的影響。圖為集體創作。圖文/楊文彬

這組作品獲“映·紀實影像獎”之後,我很驚訝它居然在我周圍產生那麼多的共鳴。作者和觀眾之間有一種很戲劇化的關係:任何作者在做作品的時候都會預設一個隱形的觀眾,他們不會取悅觀眾,卻惴惴不安地期待自己的作品能與他們產生共鳴,希望得到他們的回應。圖為合唱團。圖文/楊文彬

除了共鳴之外,《大學社會》也收到了許多質疑的聲音。我們從小到大接受的都是善與惡、好與壞、黑與白這些二元對立的觀念,這些觀念甚至支撐著許多人活到現在,倘若看到一件作品不是在歌頌,就想當然地認為那是在抹黑。但是,無論讀者喜歡與否,我都會認真地做下去。圖為啦啦隊。圖文/楊文彬


有時候,一篇文章開了頭,作者並不知道它會在哪裡結束。《大學社會》拍攝起初,也沒有預料到它會是什麼結局。我想,接下來我的生活還會發生許多變動,我的困惑在哪裡,作品就在哪裡。圖為學生會主席在講話。圖文/楊文彬

楊文彬,1996年生於山東濟寧 , 現居北京。2015年獲麗水國際攝影節資助獎。2016年入圍三影堂攝影獎。2016年參展 “ PSA 青策計劃 ” 。2016年參展連州國際攝影年展。2017年獲首屆“映·紀實影像獎” 最高大獎。

各位看官想看原作和更多作品請趕緊到798七星中街的映畫廊去,展覽截止到2018年9月2日。“798映藝術中心/映畫廊”創建於2006年,是一個以展示、交流傳統及當代攝影作品為主的專業機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