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著也要去留學

我變不成美國人,也早就忘了中國人是什麼滋味兒了。"

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國民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裡這句臺詞,道出了多少人對國外的嚮往。那個年代在異國的焦慮與迷失,像一顆子彈,沿著二十年的彈道,依然能準確命中今天的留學生,一模一樣。

爬著也要去留學

《北京人在紐約》劇照

八十年代"出國潮"的時候,即使人在國外端盤子也算有出息,一大批才俊削尖了腦袋往外走,搶著去幹最髒最累的活。三十年過去,更多的後輩重複著前人的老路,懷揣憧憬與不安來到異國他鄉。

變質的留學潮

爬著也要去留學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國大學生還能勉強叫"天之驕子",到了現在"本科生不如狗,研究生滿地走"。

貶值從來離不開超發。1985年至1991年,中國高校錄取人數常年維持在60萬左右(與現在每年留學生人數相近),大學生畢業從八十年代包分配還要靠搶,到了2017年超過700萬的錄取數和75%的錄取率,意味著只要喘氣兒的就有大學可讀,結果就是多數人畢業後,簡歷直接進了HR廢紙簍。

爬著也要去留學

國內學歷越來越不值錢,唯有留學鍍金。事實上近十年來,荷包漸鼓的民眾,確實正加速將孩子出國讀書。

2017年中國出國留學人數為60.84萬,數量同比增幅11.74%,為世界最大留學生源地國。其中自費留學有54.13萬人,佔出總人數的88.97%,九成的留學生都是花父母的錢出國。他們不用像前輩一樣學費拼獎學金,生活費靠刷碗(當然,現在就算他們想做也做不了,因為赴美持F1簽證的學生校外打工屬非法)。學生既不缺錢也沒法掙錢,那每天的任務就只剩下了花錢。

留學生數量在成倍增長,但是頂尖大學懂得惜售。還是以美國為例,大量學生只能向下沉積,被擴散在各州諸多公立院校和社區大學吸納(這裡沒有說公立大學不好)。

爬著也要去留學

爬著也要去留學

上圖來自美國國際教育協會(IIE)2017年Open Doors報告,數據顯示,中國赴美留學生超35萬,佔總數的33%,是第二名印度的近兩倍,連續八年穩居第一。

問題是,為什麼美國公立大學願意招收中國留學生?

在美國,公立大學要承擔本地基礎教育的職能,對內屬於非盈利性質。以UC Berkeley(加大伯克利分校)為例,對於本州永久居民或公民,學費是14460美元/年,對於留學生要多掏兩倍以上,達到37338美元/年。

中國人多又捨得花錢,自然被優先考慮和照顧。2017年,為了吸引中國留學生而合併改名的北佛蒙特大學(原林登州立學院和強森州立學院),學費相關收入佔到了其總收入的58%,財政撥款只佔它們收入的16%。連校名都能改,錄取中國學生大開綠燈也就好理解了。

爬著也要去留學

州立學院因為中國因素改名的報道

至於錄取標準上

,如果你還以為美國大學都是一板一眼,GPA和託福GRE成績等硬指標擺得很清楚,達不到就別申請,那麼你對"美帝良心"還真是有誤解——其實在超35萬留學生中,有大批中國學生其實是走"有條件錄取"(Conditional Admission)通道出去的。

"有條件錄取",顧名思義,就是你的英語或其他能力不達標,但學校想把你收了,就會在錄取標準上大幅度放水。等你美滋滋去上學後才發現,自己要先去接受語言培訓,而不能參與正課。

要命的是,"有條件錄取"已是他們的最底線,過不了考試接著念。語言課念一年以上的大有人在。好不容易進入正課,正規大學都有掛科率,一定有人過不去。而每重修一門課美國公立大學門檻是1700刀(公立大學一門課三學分起步,每學分500~600美元)。

所以差生都是學校用offer釣到的肥魚,想要文憑,不愁你不掏錢。

爬著也要去留學

也不要以為只有一般學校才這樣,名校在錢面前也"缺德"。筆者知道的最"厲害"的例子是托福考30分還去了名校,代價是多上40周的語言課。

名校和留學機構已經形成了利益鏈,瞄準的就是這些有資本又望子成龍的家長。

畢竟"有條件錄取"還是國外大學的正規課程,更多的貓膩是一些全美頂尖的大學,手頭的合作或自營項目

以一所Top 10高校為例,正常的錄取標準是託福110分,但是申這個項目的標準可以降低到100,貌似是撿了大便宜,其實學生去的是類似國內的繼續教育學院。"當然文憑上是看不出來的",此類項目針對的就是隻求文憑的"功利型"留學生。

此外,一些中介機構都有"保錄模式",即不論水平高低都能把學生弄進好學校。最極端的例子是,底子很差的學生,"GMAT才考500,相當於高考300到400分",但因為留學中介在目標學校的招生系統裡有人,最終該生順利進入Top 10就讀。

爬著也要去留學

"任何國家都是一樣的,有人就是可以弄進去。"見識過"收到拒絕信還能運作成錄取"的例子。首先這些學校在招生工作上有漏洞,很多本身不夠格的人手裡都有權限。當然最直接的原因還是利益,"都是為了掙錢嘛,留學生學費都是每年2萬美元起,幹嘛不掙?"

毫不客氣地說,留學生正在重走國內大學生的老路——留學鍍金的成色也正迅速貶值,現如今,不拿海外名校PhD已經沒法證明自己"高人一等"了。

國外照樣是流水

你大概常聽人說,國內教育的流水線模式"毀人不倦",國外教育是因材施教的培養獨立"藝術品"。國內信奉此論者甚眾,以致中產以上人群大多帶有對國內教育的不信任與鄙視感,想方設法地把孩子送出去。

醒醒吧,國外沒你想的那麼好。首先,不否認國內教育(尤其高校)問題叢生,但要說"國外大學專注培養個性",卻是大大的誤解了。在"毀人不倦"的程度上,國外更邪乎

老生常談的興趣教育,類似High Tech High這類理想模式只存在於高中及以下。在學生進入大學教育的階段後,興趣只是你支撐下去的動力而已。

對於美國大學來說,流水線和壓榨可能比國內更露骨些。

健康追蹤機構Jawbone曾做過統計,發現全美大學生在工作日的平均睡眠時間為7.03小時,週末則是7.38小時(46.2%的學生睡眠少於7小時)。而學校US News排名與學生睡眠時間呈高度負相關,名校生齊刷刷睡不夠7小時(不能維持基本健康睡眠時間)。

爬著也要去留學

睡眠和學校排名線性關係圖,左上角耶魯、斯坦福和哥大學生都是半夜1點後睡覺

通宵做作業與備考是學生時代的共同記憶。校園生活會被課業割裂成無數小段,GPA的考核程度堪比公司對KPI的吹毛求疵,而標準都是"富士康"級別的。

學校和教授確實強調獨立思考和原創,但學生的批判精神還是點到為止的好,畢竟評分標準是教授的一言堂,若隨意"槓精"然後Low B的風險還是很高的(在本科階段拿Low B影響後續求學,研究生以上則意味著掛科)。

課業的高壓和規矩的繁縟比國內只強不弱。別以為自己出去了會被精雕細琢,其實不過是一頓千錘百煉。

留學不值得

留學含金量在"注水",留學生活有落差。在整個社會結果論至上的氛圍中,對於留學的探討還是要回歸到價值本身,即——留學值不值?

對於功利留學黨來說,判斷值不值得的標準比較簡單,就是薪水和前景。

就美國國情來說,接受的教育程度與職業前景確實有直接關係。

爬著也要去留學

美國勞工部(DOL)2013年對於學歷和前景的相關性調查

根據美國勞工部給出的數據看,高學歷不僅對應著更高的薪水,抵禦失業的風險也更強,整個數據呈非常規律的階梯分佈。

數據也證明,在美國,書絕對不白念。

每一段教育經歷從功利的角度看都可以帶來直接回報。即使是社區大學或文理學院提供的副學位,甚至學習證明,依然可以對職業前景起到積極的提振作用。以移民為目的留學生,把學歷提上去看來很靠譜。

"留學經歷還是看自己,它只是個敲門磚。"

但是在留學生出國與回國比例降至1.26:1,超過八成留學生最終回國的情況下(教育部2017年數據),相關數據就顯得特別難堪。

據CCG發佈的《2017 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顯示,被調查的 80 後、90 後海歸中,44.8% 的人稅後月收入在 6000 元以下,近七成海歸認為月工資遠低於自身期望。

而事實可能更殘酷:頂著海歸光環回來的人,

爬著也要去留學

別說回國實現夢想,收入連二三線城市的平均水平都摸不著(中國有27個城市的月均收入高於6000元)。至少從薪資來看,出國是絕對失敗的選擇,如果討論投入產出比則更加不值。而從職業前景來說,也沒有任何數據證明留學生的升值前景就更具優勢。

通過對部分留學生的訪談發現,留學歸國人員的身份資質,恐怕是唯一、直接的紅利。

經國家認定獲得身份後,海歸在京滬等地的落戶、創業上都有優惠措施,很多本身戶口非一線城市的學子,就是看重了"出口轉內銷"的政策優勢才出去的(認證條件為教育部認可學校的碩士及以上學位,有一定門檻)。但這一利好對本身出自一線城市的留學主力而言聊勝於無。

在功利留學高投入低收益的現狀下,我們應擱置對留學的功利思維,回到教育本身來討論。

留學經歷對於人的塑造,不能簡單以金錢衡量。短期的價值量化行為,不利於我們看到長線增益的優勢。事實上,大部分受訪留學生家長都持類似觀點。很多人依然會說,他們覺得送孩子出去很值,即使無法說出具體的收穫。

最受家長認可的一點就是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出了國門,遠離父母的庇護,自力更生和自我負責都是基本的生存底線。從落地開始,大包小包的行李就都需要自己扛了。

爬著也要去留學

留學生在完全不同的環境中做任何事都需要親歷親為,錯誤和失誤帶來的後果都要自己承擔。海外的歷練可有效彌補因國內獨生子女和應試教育等因素造成的認知滯後。

其次,很多家長認為出國留學是對沖風險的必備手段

儘管已將孩子送出過,但不少家長並未指望他們靠海外經歷飛黃騰達。他們流露出的更多是避免階級下滑的掙扎

"現在沒出過國,就跟二十年前沒上過大學一樣。"這就像一場賭博——如果身邊有家長將子女送出去後,那麼從眾心理使得更多人被迫跟風加註。他們無法忍受的尷尬情景是:在與別人交談海外經歷時,自己的孩子插不上話或底氣不足。

"國內簡直就是把孩子毀了!"很多家長大肆批判國內教育,雖有正當性的成分,但多數實為掩蓋自己孩子在國內是失意者的事實。這類家長的意志體現為,只要能供得起,孩子必須送出去。所以,對抗風險的另一種解釋是:逃離國內的失敗。

當孩子在競爭中落人下風,不能適應國內的競爭時。明知走國內路數註定慘淡,在完全不同的參考標準下,依舊有無限可能。

這導致在中考和高考階段送孩子出國也成了一大趨勢。

在國內考試經常墊底,高考成績沒有摸到三本線的樊廣選擇留學後,如今已在悉尼大學攻讀碩士。

爬著也要去留學

北京中國國際教育展上,美國留學展臺前人頭攢動。

最後再來談培養國際視野的因素,這個話題談論得太多了,但是幾乎所有留學生家長都告訴筆者,資助孩子在假期出遊,也是日常必選項。

就像董橋家書所寫的那樣:

不要把時間和精力都花在課堂上和教科書裡;多抽空交朋友,多出去逛逛。

老遠跑到外國去,不是為了拿一張文憑回來見我,學生活比拿文憑要難。要懂得過快快樂樂的生活,要會過各種不同的生活。

不要擔心自己荒廢中文;你會看懂我的中文信就夠了。

海外旅遊花銷甚大,於學業沒有直接關係。但是經歷過的風景,隨時都可能化作財富。留學從來都不止於學,家長更看重的都是孩子未來的可能性,哪怕務虛一些也無妨。即使身份在貶值,薪資不理想,父母還是會把最好的出路留給孩子。

自1872年起,清廷向歐美日本諸國陸續派出留學生,意圖自強。這也開啟了固步自封的中國人向海外尋求真理新知的大門,從那時起至今的140多年間,中國人都曾經、正在也將在教育上賭上國運與家運。

一種留學,兩種焦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