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石窟「敦煌模式」拓國際朋友圈 釀五年實現同步保護

甘肅石窟“敦煌模式”拓國際朋友圈 釀五年實現同步保護

圖為天水麥積山石窟。(資料圖) 楊豔敏 攝

  中新網蘭州8月9日電 (馮志軍 高瑩 閆姣)一年多來,常年致力於“擴大國際合作”的敦煌研究院院長王旭東,不僅要像以前一樣在重要場合反覆推介莫高窟,還要利用“走出去”和“請進來”的機會對更多國外朋友“嘮叨”關於麥積山石窟、炳靈寺石窟和慶陽北石窟寺的“事兒”。

  “一定要讓外界知道,知道了才會來愛護,如果他都不知道你的價值,還會說你們這些人在幹什麼呢?”王旭東近日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笑言,今年和一個法國朋友聊天過程中說起了麥積山石窟,後來他去了後“非常感慨”,並表示“這麼好的文化資源,加上自然景觀,應該是最好的旅遊目的地。”

甘肅石窟“敦煌模式”拓國際朋友圈 釀五年實現同步保護

圖為永靖炳靈寺石窟。(資料圖) 楊豔敏 攝

  “我們已經達成了共識,會有一些旅遊合作,把甘肅文化和自然景觀推出去,讓更多的西方人瞭解。”王旭東透露,東西綿延約1600公里的甘肅本來就是“石窟走廊”,今後敦煌研究院會對六大精華石窟進行“捆綁式”展覽,大家一起“走出去”。

  相比眾所周知的莫高窟,儘管麥積山石窟、炳靈寺石窟和慶陽北石窟寺同樣各具精華和特色,但由於交通不便等因素而長期“藏於深閨無人知”,其文物保護、研究、管理、利用水平亦參差不齊。2017年初,以上三個石窟被納入敦煌研究院管理,與莫高窟、西千佛洞、瓜州榆林窟一起,開啟石窟管理“敦煌模式”。

  談及甘肅石窟管理“敦煌模式”一年多來的進展與成果,王旭東認為目前幾處石窟的保護研究已經逐漸實現“一盤棋”。他舉例說,比如近期炳靈寺石窟發生多年不遇的洪水,敦煌研究院馬上邀請外面的專家和本院的專家趕去調查,並提出應急方案。

甘肅石窟“敦煌模式”拓國際朋友圈 釀五年實現同步保護

圖為8月初,敦煌研究院院長王旭東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 楊豔敏 攝

  “新加盟”的三大石窟,什麼時候實現像莫高窟一樣高標準的“呵護”?王旭東給出了三至五年的“工期”。“那些地方几十年如一日,也付出了艱辛,但各種各樣的原因,使它發展比較緩慢。”他分析稱,六個石窟東西相聚一千多公里、南北相隔數百公里,不僅要關注文物安全,還要關注工作人員的生活狀態,“不可能把一個模式完全複製過去,這需要一個過程和一種耐性”。

  據介紹,敦煌研究院組織各個石窟管護機構互派工作人員常態化掛職交流,相互學習彼此的保護管理經驗,一年來取得不錯的效果,下一步還將繼續深入。

  “研究是核心,保護是基礎,傳承利用是目的,這就是敦煌模式。”王旭東表示,如果快一點,希望三年能齊步走;稍微慢一點就五年,屆時大家在同一個水平線上、按一個標準來進行保護、研究和傳承。

  擁有205處石窟寺的甘肅是石窟文物大省,其中世界文化遺產3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處,被譽為“石窟藝術之鄉”。莫高窟和麥積山石窟位列“中國四大石窟”,炳靈寺石窟和北石窟寺分別位於絲綢之路甘肅段南道和北道關鍵節點,榆林窟和西千佛洞是敦煌石窟的重要組成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