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羣德國人讓我知道了真正的以德報怨

這群德國人讓我知道了真正的以德報怨

1

以德報怨是指拿恩惠報答仇恨,形容對人寬容,不僅不記仇,反而給以好處。說明這個人道德高尚,寬容大度,不斤斤計較。這是我們傳統道德所提倡的。

但我們的孔老先生卻不這樣認為,《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也就是說,孔聖人也是做不到以德報怨了。

我覺得大部分人還是同意孔老夫子的觀點,以公正來回答怨恨,既重恩德又講原則,對待有負於你的人,你對他不用客氣。

在中國有很多以德報怨的例子。齊桓公不計較管仲的一箭之仇,以博大的胸襟寬容重用了管仲的故事;還有諸葛亮七擒孟獲,最終使他心服口服;韓信沒有殺掉曾讓他“胯下之辱”的青年;藺相如寬容大度,成就將相和千古佳話等……

但我覺得這些以德報怨的故事都是政治原因,都有政治目的,沒有單純的個人因素,與個人利益沒有多大關係。可能有人能舉出一些個人因素的以德報怨的事情,但我肯定那都是一些小打小鬧的事。一直等到我看到這件事,我才理解什麼是真正的以德報怨。

2

2000年4月1日的深夜,幾個年輕人手頭沒錢,來到南京最高檔的別墅區行竊。他們被來自德國的戶主普方發現,驚懼中,這四個年輕人選擇慌忙殺人滅口。除了普方和他的妻子,死的還有他們15歲的女兒和13歲的兒子。

案發後,這四個人很快被抓,並被判以死刑。他們的年紀和死去兩位孩子的年齡相仿,最小的兇手,只有18歲。普方的母親經過心理掙扎,做出了一個讓人震驚的決定:她給法院寫信,希望這四位青年不要被判死刑。“

普方母親的決定雷到了知道這件事的所有人,人們都以為,這位母親是不是因為過分悲傷而精神錯亂。不是的,她不想法庭判處死刑,這並不意味著她原諒了兇手。因為她覺得“他們的死並不能改變現實。”但按照中國的法律,四個年輕人最後還是“償了命”。

單就這一點,有多少人能做到?面對四條親人的性命,誰能做到“他們的死並不能改變現實,所以就免除他們的死刑吧。”但事情並沒有結束,讓我們驚訝的還在後面。

3

為了寄託對普方一家的哀思,普方的朋友朱利婭和南京當地的一些德國人,共同設立了“普方基金”,資助蘇北貧困地區兒童上學。這個地區,就是那四個“無業青年”的家鄉。朱利婭覺得,這是紀念普方一家最好的方式。

是不是被驚掉了下巴?朋友用建立基金資助殺人犯家鄉兒童的方式來紀念被害人?如果說被害人母親請求赦免殺人犯是精神錯亂,那他的朋友一定是嚴重精神分裂了。

聽聽他們的理由:因為庭審中的一個細節一直深深觸動著他們:那四個青年,從小生活在蘇北農村,沒有接受過良好的教育,進入社會後,都是打些零工,沒有正式的工作。朱利婭認為,如果他們有能力掙錢,就不會去行竊了。“如果他們有個比較好的教育背景,就會有自己的未來和機會。”

於是一群德國人主動上門,找到時任南京當地“愛德基金會”副秘書長的張利偉,申請成立慈善協會。

這才是真正的“‘以德報怨’,真正做出來需要超越非常大的限制,包括倫理上和文化上的,還要超越國界的地域限制。我不知道德國有沒有“以德報怨”這個詞,但最起碼有這個概念和思想,而且他們的思想要遠遠超越我們。

從此,普方基金開始為蘇北貧困地區的一些學生提供助學金,幫助他們完成中小學教育。孤兒、女孩、單親家庭和父母患重病的家庭,是他們優先資助的對象。隨著中國義務教育逐步免除學雜費,他們將資助對象延伸到了高中,地域也擴大到了皖南。

4

這一場跨越國界的人性博弈,就這樣,悄悄地換來了一群又一群孩子的更光明未來。受助孩子的生活中完全沒有普方一家的痕跡,卻又和這一家人,有著某種聯繫。“如果普方還在世,他們肯定是第一個參與的家庭。”茱莉亞說。

我不知道能否用人性的光輝來形容他們,人性的光輝是傳統美德所宣揚的制高點,是一般人所不能企及的,但這群外國人做到了。除了五體投地佩服、瘋狂地怒贊,我不知道如何稱讚他們,如何表達自己的心情。

有人會說,外國也有很多人渣和垃圾人,也曾對中國人犯下令人髮指、不可饒恕的罪過。是的,但對於像這樣殺害親人的罪大惡極的案件,不求每個人都做到以德報怨,你可以以直報怨,也可以以怨報怨,只要你認為是對的就行。就這個案件而言,普方母親和朋友認為這種做法是最好的紀念方式,也是普方一家泉下最希望看到的,這就夠了。

教育,成就一生。這是德國人,給我們上的一課。他們讓我們知道,處以死刑只是一個結點,如果不去從根本上去改變他,那麼慘案還會繼續發生,法律的制裁不能控制犯罪率,但教育可以。

教育,不僅僅是讓孩子學會多少知識,更是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擁有自力更生的本領,擁有讓你生活的幸福的能力,能讓這個世界和諧美好的最強大武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