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流星的人

追逐流星的人

第十二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獲得者、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關鍵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李贊。

追逐流星的人

李贊(中)正在指導學生

大眼睛、長髮披肩,沉穩、自信、幹練,一個十足的氣質美女。

她叫李贊,1975年出生於陝西西安,是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關鍵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她年紀不大,卻有著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等眾多頭銜。雖然她的名字沒有明星熱度高,身份不及大腕們耀眼,但她在高精尖科研方面所做的貢獻卻不容小覷。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這位獲得第十二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第十三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全國總工會“五一巾幗標兵”等榮譽的傑出女性。

追逐流星的人

一路免試加破格,成為校園傳奇

小時候,李贊給大家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上課從來不舉手發言。這讓老師們百思不得其解。一問家長才知道,原來李贊上課跟不上老師節奏,聽不懂老師講課,怕答不上來,所以不敢舉手。時間一長,她給老師的印象就是有些“笨”。

一段時間後,李贊在課堂上照樣不愛舉手,但考試卻總能考出好成績,讓老師很疑惑。

“這都是我課下的功夫。”李贊輕描淡寫的一句話,解開了眾人心中的疑團。俗話說“笨鳥先飛早入林”。自認不夠聰明,但又不甘落後的李贊,每天放學後不急著回家,而是到學習好的同學家裡虛心請教,直到把當天所學內容弄明白才離開。她那時候小學不學英語,上初中才開始接觸英語。為了學好英語,她放學就去英語好的同學家複習當天課程。好不容易到了週末,她又跑到懂英語的親戚家預習新課程。就這樣,通過比其他同學多付出幾倍、甚至十幾倍的努力,李贊終於成了大家眼中的好學生、女學霸。

1994年,高中畢業的李贊因為學習成績優異,被免試保送進入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通信工程學院。1998年,獲得學士學位後,她再次被免試保送攻讀碩士學位。2000年9月,她又免試提前攻讀通信與信息系統博士學位。

2001年3月,已經獲得工學碩士學位的李贊轉為在職博士並任助教。第二年,她被破格晉升為講師。2004年,她晉升為副教授,次年,她成了通信與信息系統學科碩士生導師。2007年,她再次被破格晉升為教授,2008年成為博士生導師。

如果說,偶爾一次“免試保送”是優秀的表現,偶爾一次“破格晉升”是幸運的話,那麼李贊這一路“免試保送”和“破格晉升”,就不能簡單地用“優秀”和“幸運”來形容了。

數年“捕捉”流星雨,不為許願而是搞研究

每當流星劃過天空,總會被大家賦予浪漫而美麗的想象。但在科研工作者眼裡,流星餘跡是可以傳輸信號的信道。通信距離單跳可以達到2000公里,而且安全性好、方向性強,適合被用於應急通信。

1998年,本科畢業的李贊被免試保送攻讀通信與信息系統專業碩士,師從金力軍教授。從此,李贊跟著金教授踏上了“捕捉”流星雨之路——利用流星劃過天際時產生的柱狀電離氣體作為通信信道進行應急信息傳輸。

利用流星信道可謂“靠天吃飯”,經度緯度不同、月份不同、時刻不同,都會影響通信效果。李贊跟著金教授一次次在國內做500公里到1500公里的遠距離測試,一次次記錄著信道數據。因為要分別做24小時、36小時和72小時的測試,就必須有人不間斷地守候。那時,他們的實驗室是一個廢棄的舊教室,沒有暖氣,也沒有睡覺的地方,晚上就在冰冷的長凳上過夜。

做流星通信設置時,要避開信號雜亂的鬧市,到僻靜無人的地方去。有一年,李贊帶著學生住在外地一個連馬桶蓋都沒有的破舊招待所。每天早晨,他們都要揹著沉重的頻譜儀、示波器等近百斤的設備,到十幾公里以外的實驗點做測試。到了晚上,又得把這些沉重的設備悉數揹回。一起做測試的學生因為還有其他事情,大多來來去去,只有她一日兩次負重,整整堅守了近2年。

功夫不負有心人。李贊帶領她的團隊,分赴河北霸縣、重慶北碚區歇馬鎮、湖南懷化山區等偏遠地區,在惡劣的環境下開展了為期5年的系列遠距離野外線路試驗,積累了我國流星信道特性數據,構建了國內第一個支持通信系統仿真的流星餘跡信道模型,研製出我國新一代流星餘跡應急通信系統,解決了國家最低限度應急通信的急需。同時,她作為第一作者出版了3部學術著作,填補了國內該領域的空白。

只想當一個平凡的人,一個專心搞科研的人

大多數人對李讚的瞭解或許只停留在她對流星餘跡通信的研究上。實際上,除了流星餘跡通信之外,李贊在跳頻通信、電磁頻譜監測領域也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

從1998年讀碩士開始,李贊就在導師的點撥和指導下,邁入了跳頻通信的研究領域,以跳頻序列為起點,研究逐步深入。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目前,李贊團隊已經把理論成果運用到實踐中,設計出了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基於FPGA的跳頻芯片。如今,這一芯片已應用在我國衛星等多種高科技產品和設備中,有效提高了通信系統的傳輸性能。

李贊告訴記者,現代通信技術的發展是螺旋上升式的進程,隨著無線互聯網、新一代移動通信等無線通信方式和設備的迅速發展,無線通信環境日益複雜,通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為此,在跳頻通信研究基礎上,她又將研究方向擴展到了智能化寬帶電磁頻譜監測領域。旨在將探測、感知和通信相結合,為實現一體化智能通信打下基礎。

憑著一股啃“硬骨頭”的勁兒,李贊和她的團隊終於研製出了網絡化寬帶電磁頻譜監測設備,並在西安長安區、江西鄱陽湖、重慶北碚區等地構建了3個典型地域的示範驗證網。經國家無線電監測中心測試,相關技術指標處於國內領先水平。

從研製出我國新一代流星餘跡應急通信系統,到下決心去啃“跳頻通信”這塊硬骨頭,再到智能化寬帶電磁頻譜監測研究,李贊正帶領她的團隊向更高、更遠的目標邁進。為的是有朝一日,能讓自己研發的核心技術應用在我國衛星或遠洋艦船上,解決實際問題。

在同事眼中,光環繞身、前程似錦的李贊,在生活中很低調,不習慣和媒體打交道,也不想“出名”。她說自己只想當一個平凡的人,一個專心搞科研的人。(本報記者 袁戰鴻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2018年2月26日第7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