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你做事總是畏手畏腳?

為什麼你做事總是畏手畏腳?

“我們唯一感到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這種難以名狀、失去理智和毫無道理的恐懼,麻痺人的意志,使人們不去進行必要的努力,它把人轉退為進所需的種種努力化為泡影。”

01

上面這句話是羅斯福在1993年總統就職演說中對美國民眾說的,這句話很好地詮釋了什麼是“恐懼”。

“恐懼”作為人們的基本情緒之一,是人們與生俱來的。襁褓中的嬰兒見到陌生人,聽到巨大的聲響就會哭;小孩子一個人走夜路,偷看恐怖片會害怕……

但是當我們長大之後,會發現自己的膽量其實比小時候沒增加太多,不信,你看你是否為以下事情害怕過?

接到一項緊急的任務,自己又是項目負責人;

下週會議上要當眾發言,要面對很多上級的主管;

論文馬上就要交稿了,卻還沒有得出結論;

馬上就要與ta見面了,自己還不知該說些什麼;

一再遭受他人的批評與否定……

怎麼樣,是不是頓時感覺汗毛豎了起來,背後一陣發涼?

恐懼這種最原始的情緒之一,其實是人類的一種自我保護本能。在遇到危險時,人會產生一系列的生理反應,如瞳孔放大、肌肉緊繃等,從而產生力量面對出現的危機,並隨時做好逃跑準備。

但是如果這種機制反應過於強烈,就會使我們做事畏手畏腳,一遇到危險就逃避,一遇到困難就退縮,這種機制可是不利於我們工作和生活的。

為什麼你做事總是畏手畏腳?

02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我們的這種恐懼反應機制越來越靈敏,以至於阻礙我們施展拳腳呢?

人的恐懼都是從一個叫杏仁核的地方發出的,顧名思義,這個名字就是以它的形狀命名的。

它是由紐約神經大學神經科學中心的約瑟夫·勒杜克斯首先發現的,他用實驗證明了杏仁核可以處理我們從未意識到的印象和記憶。他以極快的速度在試驗者眼前閃過圖形,試驗者根本沒有覺察,可是之後,他們會偏好其中一些很奇特的圖形。也就是說,我們在最初的幾分之一秒,已經記得內容並決定了喜歡與否,這說明情緒可以獨立於理智之外。

另外,杏仁核還可以儲存情緒記憶,當新的刺激出現時,它就將之與過去的記憶對比。新的刺激只要有一項要素與過去相似便算符合,它便開始按照記憶的情緒經驗啟動行為。比如,在《人最大的恐懼是當眾演講,其次才是死亡》這篇文章中說到,大部分人都害怕當眾演講,因為這意味著把一個人的全部都暴露在眾目睽睽之下,等待審判,這可是相當危險的一種信號哦。

有的情緒記憶是有意識的,比如,“小時候去親戚家被狗咬了一口,以至於現在碰到狗就會遠遠地躲開”。但是,更多的情緒記憶往往是無意識的,它們已經在大腦中留下了深深的神經元烙印,從而形成一種根深蒂固的習性。這就是為什麼有時候我們並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逃避一件事情,但是每次卻逃開了,因為原始刺激與你的恐懼之間的聯繫現在還處於無意識中。

因此,不管是我們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我們的恐懼都來源於我們先前的情緒記憶,這從我們呱呱墜地那天就開始了,甚至還與我們祖先的基因有關,很大程度上是我們不能左右的。但是,我們能做些什麼來應對那些讓我們恐懼的事情呢?

為什麼你做事總是畏手畏腳?

03

沒有一個人可以徹底地拋開恐懼帶給我們的影響,越是抗拒它、討厭它,拒絕承認它的存在,它隱藏得越深,偽裝地越厲害。

因此,首先我們要學會直面恐懼,承認它的存在,並接受它、親近它,發現並敬畏它對我們造成的影響。

神經學的研究表明,大腦是一個活生生的動力系統,它在不斷變化,也在不斷修正。大腦具有一種重組能力,它可以打破舊的神經聯繫,建立新的神經聯繫,這種能力叫做“神經可塑性”

大腦始終在變,這是個好消息,說明我們可以通過訓練我們的大腦思維模式,來打破舊的神經通路,開拓新的道路。久而久之,新的神經元就會不斷連接在一起,形成一條全新的思維通道。

這種方法也叫認知重塑法,改變認知就能改變恐懼。它需要依靠我們的理性思維來訓練我們的大腦通路。

為什麼你做事總是畏手畏腳?

如前面提到的“在會議上當眾發言”這個危險信號,我們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加以反應:

  • 把事情想清楚,看看它真如想象中那樣可怕嗎?

“我會提前寫好發言稿,反覆練習,到時就不會那麼緊張了。”

  • 想一想這個危險的背景是什麼?

“如果我在發言時出糗了,上級可能會批評質疑我。可是,只要我把該做的做了,該說的說了,領導不會因為我說話時打一個磕巴而不高興的。”

  • 提醒自己所具備的能力,鼓勵自己。

“在會議上上發言也不是一次兩次了,以前都沒出過大岔子,這次也會一切順利的!”

這樣的一番認知重塑是寬慰自己最重要的法門,當我們不斷對自己所懼怕的事情做這樣的訓練,我們一定可以戰勝自己的恐懼,變得更加勇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