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泰安記憶中的看電影和看畫本!你記得嗎?

老泰安記憶中的看電影和看畫本!你記得嗎?

就好像封面圖一樣,估計很多的90後已經鬧不清這是一個怎樣的畫面了。因為現代社會的娛樂方式太多了,在低頭族迅猛發展的今天,誰也不曾想過在幾十年前,每兒舍的老百姓會有這樣的娛樂。畫本攤子,往往在各大電影院門前居多,因為這些地方一般是人們聚集最多的地方。一本本的畫本按照門類和故事內容整齊的碼放在一排一排的架子上,幾分錢就可以谷堆在地上看多半天,能有個杌柵子坐就冷得勁冷得勁的了。看畫書的從老年人到小孩可以說是各個年齡段都有,組成了一副和諧友愛的幸福畫面。在這些畫本攤子裡,不管你認字還是不認字,都可以在這裡瞭解到自己想要的知識。《三國》、《西遊》、《紅樓》、《水滸》等等名著都被用各種畫法更直觀地集中到一個個小本本里,就是現在孩子喜歡的漫畫書的最早雛形。但是每兒舍吧,這種畫本確實圖文並茂,知識量大,故事方面比現在的這些漫畫書更有正能量,也更有深度。這可能也算是最早的圖書館了,要知道在每兒舍,老百姓是沒有圖書館這種能讓人坐在室內安靜讀書的條件,人們想要了解更多的東西,只有通過這種畫本攤,書報攤來獲取知識和新聞了。

畫本攤子多在電影院門口或者附近的原因就是因為電影院當時是老泰安城裡人群最聚集的地方。在那個科技不發達的年代,看電影可以說是老百姓最大的娛樂和最奢侈的享受之一。逢年過節,尤其大年初一到初三這幾天,各個電影院門口都是排隊買票的長龍。那時候人們對影片沒什麼特殊的要求,當然更沒有美國大片。情感片能讓電影院裡哭聲一片,譬如當年那個神劇《媽媽再愛我一次》,武打片更是讓影院裡掌聲一片,當年一部《少林寺》,你要說自己沒看個三遍五遍,估計出門真被人笑話。每兒舍的電影院和現在的各大影城可不一樣,都是幕布的,在最後頭一個放映機搖啊搖的放電影。

一個電影院從前到後一般30多排,一排也能坐個30人左右,基本都能算的上容納千人。泰山劇院前20排是在一個又坡度的平地上,後面的10幾排就像現在的體育場一樣成為了階梯式的,這樣更好的滿足了觀眾的視覺要求。在當時,泰山劇院無疑是泰安最豪華的電影院。後來大約是80年代,金山路的泰山影劇院建成了,好傢伙,分了上下二層。很多人買票的時候都刻意去買二樓的票,那樣有一種空中俯覽的感覺,更加的高大上了。關鍵地面上還設置了排號地燈,再不用打著個手電筒進門找座了。當年的很多電影院現在都成了老百姓的記憶,但是很多老泰安只記住了泰山劇院,泰安電影院和泰山影劇院。其實還有很多影院應該值得記憶,那麼老夏就把當年泰安城裡的其他各大影院盤點一下:大眾電影院,迎春電影院,地質俱樂部,工務段俱樂部,泰建俱樂部以及農大,科大里面的禮堂都可以看電影。

當然,每兒舍一到夏天,看電影也不一定非要去電影院,很多露天影院也會和適宜的推出,在我記憶力,小時候的夏天就喜歡去逍遙苑(現在的榮療)去看露天電影。拿上板凳,杌柵子,或者去了就坐地下,騎樹上,光著脊樑,穿著大褲衩子看個革命紅色電影。講究的人還提個大茶壺,過來和三五好友一邊喝茶一邊看,那場面用個其樂融融來形容都略顯不足。

每兒舍的人淳樸實在,虛榮心低,稍微的一點滿足就足夠大家享受半天。這種娛樂放在今天肯定是沒有市場,但是在過去卻輕易滿足了一輩人的幸福和快樂。想想每兒舍,看看現在,沒理由不去珍惜好生活。想想每兒舍,看看現在,你又有什麼不滿足的呢?由此打住,下次再說....

老泰安記憶中的看電影和看畫本!你記得嗎?

老泰安記憶中的看電影和看畫本!你記得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