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18:二十年影評人江湖史

1998~2018:二十年影评人江湖史

1998~2018:二十年影评人江湖史

作者 | 嘉棲

我提著一盞燈,站在夜的十字路口痴痴地等。我不知道在等著誰,也不知道該往哪裡去。

路標隱約,看不清楚。


風一吹,燈滅了,我就永遠迷路了。


——《等待是一生最初的蒼老》

顧小白或許從未想到,這篇隨性而寫的帖子,發到西祠衚衕“後窗看電影”論壇後,會成為人氣最高的鎮樓之帖,那是在世紀之交的2000年。

那時候,中文互聯網剛剛普及,各類論壇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新浪的“影行天下”、北大新青年的“電影夜航船”、西祠衚衕“後窗看電影、網易的“香港製造”、周黎明留言板、顧小白留言板,可算是世紀之初最有影響力的電影論壇。

1998~2018:二十年影评人江湖史

衛西諦、Liar(李霄峰)、顧小白、陸川(憤怒的豬豬)、張小北、魏君子……這些都是當時各大論壇最活躍的ID。他們混跡於此,談影論道,文以會友,被稱為網絡第一代影評人

倏忽一晃,近20年已過。博客、時光網、豆瓣、迷影網、自媒體等媒介先後興起。木衛二、(沙丹)奇愛博士、大旗虎皮、賽人、內陸飛魚、luc、桃桃林林等新一代的影評人為現在的大眾所熟知。

而今再憶當年事,江湖風煙散,萬鈞雷霆也早已放過。只不過,新一輪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時間回到三十一年前,川滇邊界,閉塞荒涼的小山村,“露天電影”大抵是人們所能接觸到的為數不多的娛樂活動。

還未上學的內陸飛魚,每逢村裡放電影便興奮得可以一天不吃飯,天還沒黑透就跑去佔座。聽上初中的表哥講述錄像廳看武俠片、槍戰片的經歷,更是心馳神往。

生活在河南小縣城、比內陸飛魚大幾歲的顧小白,雖沒看過露天電影,初中那會兒卻正巧趕上了錄像廳野蠻生長的時代。大概是出於對電影本能的熱愛,錄像廳成了他放學後最常去的地方。

從初三到高中畢業,顧小白把明晃晃的少年時光都“浪費”在了錄像廳。那裡有徐克的《笑傲江湖》、吳宇森的《英雄本色》、林嶺東的《監獄風雲》,有整個香港電影的江湖廟堂。

1998~2018:二十年影评人江湖史

年齡更大一些的張小北,迷戀電影始於大學時期,每週在學校小禮堂看片,參加各種線下觀影活動是他最快樂的時候。緊接著VCD的大量普及,讓其發現了更為廣闊的科幻電影宇宙。後來DVD取代VCD,成了在電影資料館讀研的沙丹與電影聯通的接口。

事實上,從露天電影到錄像廳,再從 “盜版碟” 盛行的VCD/DVD時代,到資源下載時代,這幾乎是所有出生於七八十年代人共有的觀影經歷。

《南北少林》《俠女》《喋血雙雄》《大話西遊》等港片是他們青春的主角;《亡命天涯》《星球大戰》《終結者》《泰坦尼克號》好萊塢大片則開啟了他們的視覺新世界;從侯孝賢、楊德昌到戈達爾、特呂弗,他們借大師之手看到了真正的電影藝術。

1998~2018:二十年影评人江湖史

這些互不相聞的的迷影青年,當時並不知道,未來的生活會因電影而產生交集,而後又分散開來,伸向不同的軌跡。

這一切都要感謝二十世紀初互聯網的興起,使得這些迷影青年,終於在網絡虛擬世界中相遇了。

新浪的“影行天下”、“西祠衚衕”“後窗看電影”、北大新青年“電影夜航船”,是世紀之交最著名的電影論壇。

其中,“影行天下”是當時最早、最具大眾意義的電影論壇之一,版主是陸川(憤怒的豬豬)。由於人員魚龍混雜,帖子質量也是良莠不齊。

而衛西諦1998年創立的“後窗看電影”以及晚兩年出現的北大新青年“電影夜航船”,因聚集了一批北電、中戲、北廣等院校師生,以及Liar(李霄峰)、顧小白、張小北、Mel周、張慧瑜等文青,氛圍相對較嚴肅,討論的話題也更具學術價值。

1998~2018:二十年影评人江湖史

回想當初看碟、泡論壇的日子,如今已“滿頭白髮”的張小北笑言:“其實當時大家都沒有什麼影評的概念,只是一幫電影愛好者們在網絡論壇上遇見了,突然發現原來還有這麼多人也喜歡電影,大家對電影的認識也都不盡相同。

說到這點,顧小白也頗有同感:“當時甚至不知道什麼叫作影評,寫的更像是關於電影與自我生活的對話、傾訴、情愫,有點兒像是用電影拎著自己的頭髮想離開地球。”

當時大家身份各異,網絡工程師、公務員、海外留學生、媒體編輯,影碟小販,學生,全都來自民間。“大家對於電影的熱愛純粹發自內心,電影寫作也無關名利,更多像是’生活在別處’的一種精神寄託。”顧小白說道。

然而,正是這一群“不知影評為何物”的人,因互聯網聚在了一起,並創造了一個談影論道、以文會友的“論壇江湖”。

既然是“江湖”,就有門派林立,也就有“華山論劍”。當年為某部電影爭論不休也是常有的事兒。

比如2002年,“後窗”就爆發了有史以來最激烈的一場論戰。就王超導演的《安陽嬰兒》,從對獨立電影支持與否、到電影是否相關政治,正反兩派爭論不休。當時論壇幾乎每天都有萬字長文發佈,可謂各色人馬齊上陣。

1998~2018:二十年影评人江湖史

這場論戰以liar、顧小白等一批民間影評人出走、另闢陣地而告終。“後窗”因此元氣大傷,從此之後逐漸沒落。另一個活躍論壇“電影夜航船”也在2003年受互聯網寒潮影響倒閉。

而後網易電影論壇、天涯社區等隨之而興盛。

網易有魏君子創立的“香港製造”,熱衷於香港電影,人氣一時無人能敵;周黎明留言板,則專攻好萊塢電影;顧小白的留言板,聊電影聊人生,同樣門庭若市。另外, 蘋果豬、邁克阿郎、要命的小邪、奇愛博士等ID在當時都屬於活躍分子。

1998~2018:二十年影评人江湖史

談及當年的論壇時光,顧小白很慶幸藉此結識了一些知己好友,比如liar(李霄峰)、發條橘子(劉帆)、老六(張立憲)等。讓他欣喜的是,失聯已久的故知、寫了《牯嶺街教育詩》的2black,就在前兩天和他聯繫上了。

“像是十六年後的一個奇蹟。”他形容。

如今,再想去找尋當年論壇的痕跡,好多都只剩下了“502 Bad Gateway”。大抵數字化時代的消逝比我們想象的還要更快更決然。

但其中的弄潮兒總能留下點什麼。

就像當年第一批網絡影評人,有的徹底銷聲匿跡,也有人投入到電影行業的生產中。

1998~2018:二十年影评人江湖史

當然,有些可能是命運使然,也有些是自我追求。

比如論壇時期的顧小白,是鐵道部直屬通訊處的助理工程師,主要負責中樞機房的維護以及官網編輯。

“當時每天上崗以後大概十分鐘就能做完所有本職工作,剩下的時間都在讀小說、看電影、逛論壇、寫帖子。那是我最抑鬱的時候,也是我的黃金時代。”

可以說,正是論壇的經歷給了他最初的電影人生滋養。在這之後,他也通過給《看電影》、網易電影頻道等媒體寫電影專欄,走向了另一條人生之路。

1998~2018:二十年影评人江湖史

2006年之後,顧小白已徹底停止寫影評,轉而成了一名職業編劇:“那時我已經寫了自己的第一個電影劇本《紅色康拜因》,之前還有一部流產的電視劇叫《捆綁上天堂》。”

談及寫影評和當編劇之間是否存在經驗互通,顧小白坦言:“影評於我而言,是對熱愛的電影的凝視、撫摸與反芻,是本能的拉片子,對我以後的編劇能力是潛移默化、無所不在的推動力,而非紙上談兵的理論式灌輸。”

而目前正忙於導演處女作《拓星者》後期特效的張小北,身份就更加多變了。編導、策劃、編劇、後期、導演,幾乎跟電影行業有關的工作他都做過。

1998~2018:二十年影评人江湖史

其實做這麼多,是因為我一開始就是奔著當導演來的。我本科唸的新聞,非科班、非世家出身,所以和電影有關的我都會去嘗試。當時在網上寫影評只是業餘愛好,我的本職工作是在電視臺,做過欄目編導,也拍過紀錄片。”

彼時他參與創建的《第十放映室》、《每週影評》等節目在當時人氣頗高,這也讓他收穫了論壇之外更多關注度。

不過,他也有“煩惱”。大概是“影評人”的身份太過出名,再加上在電影行業裡摸爬滾打多年,他坦言:“大家都不把我當新導演看,實際上不管我對電影懂多少,但用導演的身份去拍攝一部長片,卻是第一次;更何況是科幻類型片,所以是難上加難。”

幸好,作為經驗豐富的“老新人”,對於在拍攝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張小北都做過設想並準備了Plan B。他相信自己的把控能力。

當然,有人離開,也有人進來,任何一個圈子,總有人前赴後繼。

如今活躍在大眾視野中的影評人,比如沙丹(奇愛博士)、木衛二、內陸飛魚、luc等大多崛起於“後網絡時代”。

他們其中很多也經歷了論壇最後的輝煌時期,但真正的“成名”更多的是依靠於博客、時光網、豆瓣、moviegoer、迷影網等不斷更新迭代的網絡平臺,而後大多數又都投入自媒體的懷抱。

1998~2018:二十年影评人江湖史

現在依然筆耕不綴的內陸飛魚,最早是在2003年左右的“天涯社區”寫影評,“當時天涯有個’影視板塊’,我看到有些人寫得太爛了,覺得自己比他們寫得好,於是在一種不服氣的狀態下開始寫了。”慢慢寫得多了,就開始給報紙、雜誌供稿,到現在還在寫。

Luc經歷過“後窗”等興盛時代,曾嘗試在上面寫影評。不過據他所說,那會兒更多是寫給自己看的“觀後感”。而真正開始系統地寫影評是2003年去法國留學,在那裡他看到了更多新電影,使得其在博客上越寫越多。

沙丹(奇愛博士)早期也曾混跡於電影夜航船、後窗、網易電影等論壇,在周黎明留言版上活動居多。不過,他集中寫影評要從工作之後,差不多是moviegoer誕生之後的年代開始。

1998~2018:二十年影评人江湖史

moviegoer是由大旗虎皮(李洋)在2006年創立的一箇中文電影百科網站,聚集了一批影評人作者。沙丹就是在那時和大旗虎皮、Magasa、木衛二、雲中、謀殺電視機等大多數影評人相熟。

不過,2009年底國內開始了域名審查,moviegoer被關。第二年,朱旭斌創立的迷影網,成了這批影評人的另一個陣地。

“那時候的我們完全不談票房,對產業也不是很感興趣。大家都是一起聊電影。” 沙丹回憶說。

而影評人江湖格局的真正轉變或許始自於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的誕生。

1998~2018:二十年影评人江湖史

微博誕生之初,頗有哈貝馬斯所提出的“公共領域”風範,彼時是一個嚴肅的公共討論空間。在電影領域,活躍於此的影評人們是擁有權威性的大 v,是能夠引領輿論的意見領袖。

與此同時,由於“公共空間”的開放性,“草根階級”也開始擁有話語權,140個字表達自我觀點,也讓越來越多有才華的人憑此出名,這點和當年的論壇頗為相像。不過,在luc看來,“當年的論壇,雖然沒有大v,但大家都是有感而發,湊在一個板裡討論,比現在可熱鬧多了。”

但不得不承認,微博、微信的到來,進一步瓦解了傳統媒體的權威性。尤其是微信公眾號的出現,創造了新的自媒體影評時代。

1998~2018:二十年影评人江湖史

當年的那批“後網絡時代”的影評人,不少都投身於這股熱潮當中,創立了自己的電影公號,如沙丹主編的“幕味兒”(原稱“文慧園路三號”);Magasa主編的“虹膜”;桃桃林林主編的“桃桃淘電影”等;還有一批靠著自媒體而崛起的公眾號影評人如“sir電影”(原“毒舌電影”)、“褻瀆電影”等。

說起這樣的轉變,沙丹難免也有些感慨:“現在因為做公號的原因,大家也時常會聊些對當下電影的看法,畢竟這樣和觀眾交流會更多。說直白點,也就是閱讀量、點擊量會更多。而這也和目前公號時代大家對影評的接受度不一樣有關。當時我們是影評人聊電影,現在我們也會結合觀眾感興趣的電影來做影評。”

1998~2018:二十年影评人江湖史

顯然,這和當年迷影時代的氛圍不太一樣。不過,沙丹也並沒有因此而時常回望過去的時光:“只能說每個人所處的生命階段不一樣吧。那時候,我剛剛開始學電影;而現在已經進入電影行業十幾年了,電影就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在電影產業中,關注電影就得要了解市場、票房這些問題。也可以說是經世致用吧,用研究電影的專業方法和當下現實相結合。我覺得這也是一個正常的發展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