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卓越的路,不僅僅是一萬個小時的堆砌

通往卓越的路,不仅仅是一万个小时的堆砌

1

我身邊有個朋友,對“一萬小時定律”深信不疑。他認為,任何事情只要堅持做了一萬小時,就很有可能成為這個領域的佼佼者。所謂天才,沒有什麼秘訣,就是靠時間積累。

他經常跟我說:“你看看任何一個領域的頂級人物,都是在那一行裡做了很久很久,才能夠厚積薄發。”

他說的這些道理,我都無法反駁。我當然知道時間和積累的重要性。賣油翁為什麼能從錢孔裡倒油?沒有其他原因,只是熟練罷了。愚公為什麼堅信能夠移走大山?因為死而後已,子子孫孫無窮盡也。

但是,我的生活經歷也告訴我,一個人的卓越,絕不僅僅是時間可以解釋的。

2

我認識一位業餘鋼琴愛好者,10歲開始上鋼琴課,可10年過去了,還在以同樣的方式彈奏同樣的曲子。雖然積累了一萬個小時,卻還是10年前的樣子。

一位心理學家在解釋這一現象時認為:如果你花足夠長的時間來做某件事情,一定會更擅長——這裡面可能有一種誤解。事實上,如果以完全相同的方式,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做某件事情,而沒有自己的思考,不想辦法去改進和提升,那麼不但不會進步,反而會緩慢下滑。

人是時間的函數,但時間只是通往卓越的自變量之一。並不是時間的簡單堆砌與疊加,就一定可以通往卓越之路。對於卓越而言,時間是必要條件,而絕非充分條件。

真正厲害的人,知道如何從平凡通往卓越之路。或許就是,找到自己最感興趣和最擅長的事情,專注投入,全力以赴。

3

我曾經做過五年多的文字工作。剛開始接觸公文時,由於比較生疏,所以每次寫都會覺得比上次有很大進步。

但是這種進步,並沒有一直維持下去。大概寫了兩三年,遣詞造句都熟悉了,也就到達了一個“瓶頸期”。這就好比,從90分提高到95分的困難,要遠遠大於從60分提高到80分。

並非工作時間越長,技能就會越進步越專業。一旦人的表現達到“自動化”的水平,如果就此不再專注、不再注意自我提升,那麼即使再多幹數年,也不會有明顯進步。原因在於,在舒適區待得太久了。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一個人遇到的挑戰越大,大腦的變化就越大,學習也就越高效。但是過分逼迫自己,可能導致倦怠。因此,處在舒適區之外卻又離得不太遠的挑戰,能使大腦的改變最為迅速。

於是,我開始嘗試著走出舒適區,對照著報紙雜誌上的優秀範文,思考自己寫作中還存在哪些不足,然後有意識地去改進。漸漸地,我又找到了進步的感覺。

舒適區就像一個“溫柔鄉”,在裡面待的時間太久,也就失去了進步的土壤。如何從平凡通往卓越?我的經驗是,勇敢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去迎接和挑戰未知的事物,不斷適應新環境、新變化。

人生的進化是一個長期而艱難的過程。從平凡到卓越,不僅僅是一萬個小時的簡單堆砌,更需要大量堅苦卓絕的刻意練習。我們唯有保持專注,把精力集中到最重要的事情上,勇於走出舒適區,去迎接一個又一個新的挑戰,才能在通往卓越的路上走得更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