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傳統手工藝擁抱網際網路:一場「情懷」的買賣

馮曉習,傣族,是德宏州盈江縣萬象王國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的負責人。從2011年開始,他致力於通過電子商務對外推廣德宏本地特色產品。在幫助當地老百姓提高經濟收入的同時,喚醒了沉睡的民族工藝。

傣族傳統手工藝擁抱互聯網:一場“情懷”的買賣

丨馮曉習的電商王國

2009年7月,馮曉習的淘寶店開張了,主營玉石。由於當時較高的物流成本和不成熟的經營方式,淘寶店做得磕磕絆絆,馮曉習並沒有從中賺到錢。2011年,盈江發生地震後,阿里巴巴作為援助企業,在盈江開展電子商務培訓,馮曉習就是參訓學員之一。通過這次培訓,馮曉習接觸到了中國電子商務方面的頂尖高手和老師。老師們對電子商務的講解介紹讓馮曉習懂得了如何在網上做營銷推廣。

培訓結束後,馮曉習花了七八個月做出了一個電子商務的發展方案,構建企業發展思路和發展體系。之後,他整合團隊,跑遍盈江的村村寨寨,收集本地產品數據,調研農村電子商務的開展情況。當時收集了293種盈江地區農副產品和工藝品,這其中包括了德宏傳統竹編手工藝產品。

傣族傳統手工藝擁抱互聯網:一場“情懷”的買賣

丨馮曉習在佈置展臺

他和他的團隊驚訝地發現,以前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德宏傳統竹編已經成為一種快失傳的手藝了。在村寨裡,傳統竹編技藝並不受到村民的重視,除了滿足自家的使用需求,很少會有人願意專門去學習、從事竹編工藝品的製作。很多村寨裡,能熟練掌握傳統竹編手藝的人少之又少,90%以上的手藝人年齡都在60歲以上,而這些人中間又有60%-70%的人已經不能勞動了。面對這樣的狀況,馮曉習感到心疼,他覺得做竹編工藝品推廣刻不容緩。

傣族傳統手工藝擁抱互聯網:一場“情懷”的買賣

丨面臨失傳的主編手藝

馮曉習專門走訪了盈江縣幾家經營農產品的淘寶店和微店,他發現盈利並不多。他認為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農村裡有空閒的人,基本上是老人、小孩,不具備管理網店的技術能力;二是當地的物流成本太高;三是大部分產品屬於“三無”產品,產品隨時面臨被下架、被警告的局面。

找到了發展瓶頸,馮曉習積極改造自己的經營模式,從生產、推廣、包裝、物流等多方面尋找出路,幫助農戶把產品賣出去。採取“農戶+公司”模式,公司把農戶和市場聯繫起來,把農產品的利潤最大化,提高農戶收入和生產積極性。

傣族傳統手工藝擁抱互聯網:一場“情懷”的買賣

丨傣族竹編具有實用性

從2015年開始,馮曉習自掏腰包買了不少盈江的傳統竹編工藝品,把它們作為樣品送到各地。根據各方的反饋,他們不斷地對傳統竹編工藝品進行改進,以爭取更大的市場。

然而,有訂單、沒貨源成了馮曉習最頭疼的事。在一次商品交流會上,馮曉習接到一份每年2000個竹編花瓶的訂單。回去之後,他發現能達到對方精度要求的手藝人只有兩個,一個六十九歲,一個七十三歲。不要說一年2000個花瓶,就是一年200個花瓶,單靠這兩位老人也是編不出來的。這樣的事不止一次,拿到訂單並沒有感到高興,反而感到沉重。

傣族傳統手工藝擁抱互聯網:一場“情懷”的買賣

丨有竹編手藝的農戶被調動起來,實現新創收

他算了一筆賬,以當地竹編飯盒為例,一個手藝人一天能編三個飯盒,一個飯盒賣六塊錢,一天的收入僅有十幾元。這完全和他們的付出不成正比,靠竹編手藝養家餬口更是不可能。因此,他決定通過提高產品定價把手藝人的手工價值體現出來。他認為這是對勞動者的一種尊重。在他的帶動下,不少人看到了手工藝的價值。公司先後在盈江縣舊城、銅壁關、太平、弄璋等地舉行了7場培訓,培訓村民500多人,帶動了22個村寨發展竹編產業,成為當地村寨群眾增收致富的又一種有效方式。

為了提高大家的積極性,馮曉習還專門拍攝了產品交貨時和展銷會上的照片和視頻,以向農戶們展示產品的熱銷情況。他想通過這些照片告訴村民們,他們編成的竹編產品已經銷往全國各地,以此調動手藝人們的自豪感和積極性。

傣族傳統手工藝擁抱互聯網:一場“情懷”的買賣

丨萬象公司組織農戶進行竹編工藝培訓

為了使傳統竹編重現市場活力,馮曉習利用各方渠道,邀請專家、學者、著名設計師為他的產品把脈。他一直想在傳統民族手工藝品中融入現代工藝和時尚元素。他說:“這些東西,我們自己是做不到的,需要藉助外面的市場、設計師、大專院校才可能實現。”現在利用互聯網,馮曉習把當地手工藝人和外界聯繫起來,把外面一些新的設計、理念、工藝引了進來。通過與大學生一同完成畢業設計,與年輕的設計師合作推出設計款產品,產品得到改良。

傣族傳統手工藝擁抱互聯網:一場“情懷”的買賣

丨在2017 年盈江潑水節活動現場參展

三年後的今天,馮曉習用電子商務手段推廣竹編的發展模式初見成效。在盈江本地,這些竹編手工藝品受到了大家的認可,打民族牌的酒店、餐館都和馮曉習的萬象公司有業務往來。在2017年雲南文博會上,盈江縣萬象王國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的傳統竹編產品接到了近30萬元的單項訂單,成為德宏展區的一大熱點。

在馮曉習看來,保護民族文化不是把這些面臨失傳的文化產品放進博物館供人欣賞和懷念,而是要讓這些遺失的文化重獲生命力,讓失傳的技藝復活,重新走入人們的生活,也讓手藝人們重新獲得財富。

傣族傳統手工藝擁抱互聯網:一場“情懷”的買賣

馮曉習不僅僅是一個商人,也是民族文化的喚醒人。作為喚醒人,他不僅喚醒了沉睡的民族工藝,也喚醒了手工藝者和民族手工藝市場,更喚醒了社會對民族文化的情感和保護民族文化的意識。

傣族傳統手工藝擁抱互聯網:一場“情懷”的買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