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都」變「綠城」——徐州轉型發展側記

“煤都”變“綠城”——徐州轉型發展側記

百年煤城蝶變江南水鄉,賈汪區的嬗變成為徐州生態轉型的樣本。作為一座典型的資源型城市,徐州有130餘年的煤炭開採歷史,最多時有250多座煤礦,曾被列入全國113個大氣汙染防治重點城市之一,留下了35萬畝採煤塌陷地和大量的“生態瘡疤”。

長期受生態之害,徐州對求富、求綠、求變的願望十分強烈。面對環境的壓力、轉型的陣痛,徐州市深刻認識到,必須樹牢新發展理念,以壯士斷腕的勇氣,下大力氣補齊生態短板,還上歷史“欠賬”,堅定走生態轉型之路。

本著“宜水則水、宜田則田、宜農則農、宜林則林”的原則,徐州市啟動了規模浩大的塌陷區整治修復行動,並創造性地實施了“基本農田整理、塌陷區治理、生態環境修復、溼地景觀開發”四位一體治理模式。較淺的塌陷地,經削高補低、修復整平,復墾耕種;塌陷深度大於兩米、無法耕種的地塊,因地制宜挖湖引水造景,建設美麗鄉村溼地。截至2017年年底,徐州市已對20萬畝採煤塌陷地完成綜合治理,越來越多的塌陷地“變身”生態溼地、特色旅遊區,成為促進當地產業發展、富民增收的“寶地”。

除了採煤塌陷地的修復治理,採石宕口的涅槃重生也是徐州生態修復的點睛之筆。金龍湖畔的宕口公園便是由此而來。

宕口公園曾經亂石成堆、危崖累累、荒無人煙。徐州市開發區通過清理危石、覆土栽植、掛網噴播、引水進山等措施,將其“變廢為景”,依地形建設了“兩潭、兩島、一瀑、一谷、一雲梯”七大主體景觀,打造了一個面積超過22萬平方米的大型山地景觀公園。如今,公園內綠樹掩映,飛瀑疊流,不僅成為徐州市民休閒的好去處,而且也成為外地遊客來徐遊玩的重要景點之一,還被國土資源部確定為城市礦山治理樣板工程。

在採石宕口治理方面,徐州市採用生態綠化、巖壁造景、歷史遺存保護等手法,對主城區43處採石宕口實施修復,盤活利用礦山廢棄土地 5.8 萬畝,生態恢復率達到82.4%,實現了“推進礦地和諧,再現青山綠水”的目標。

徐州四周環山,山體多為石灰岩,無土缺水,綠化難度極大。從2010年開始,徐州大力推進“二次進軍荒山、讓荒山披上綠裝”工程。經過多年努力,全市已累計完成荒山造林10萬多畝,為400餘座宜林荒山披上了綠裝,實現了荒山綠化全覆蓋,在全國開創了石灰岩山地造林的成功範例。

徐州在生態轉型上上演了華麗的轉身。如今的徐州,有一串讓人驚歎的“綠色名片”: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國家水生態文明城市。2017年,徐州以總分第一的成績名列中國人居環境獎綜合獎首位。

生態之城共享“綠色福利”

靚麗秀美、風景怡人的雲龍湖,三面青山,疊翠連綿,宛如鑲嵌在徐州市中心的一塊綠色寶石。13平方公里的核心景區,一湖波光,盡收眼底。

過去的雲龍湖,是一片地勢高於城區的沼澤窪地,汛期山洪暴發,積水就會倒灌徐州城。20世紀80年代,徐州開始了雲龍湖風景區建設,不斷完善景區生態系統,加強景區生態環境建設,最終實現了“山水靈秀地、最美城中湖”。

“在徐州生活,是一種幸福。”在雲龍湖畔健步走的徐州市民辛連強說:除了惡劣天氣,每天晚上,他都會和其他健步愛好者在雲龍湖邊集隊出發。雲龍湖邊的健步走隊伍是徐州一道獨特的風景,頂峰時期,人數達到數萬人。

辛連強告訴記者,雲龍湖邊休閒健身的項目眾多,包括游泳、跳舞、慢跑等,很大程度上都得益於生態環境的改善。2016 年,雲龍湖景區成為徐州唯一一個國家 5A 級景區,並免費對外開放。

“免費的不只是雲龍湖景區,像奎山公園、泉山森林公園、城東環狀休閒公園、城西休閒公園、鳳凰山生態文化景區,全部免費對外開放,還園於民、還綠於民。”雲龍湖管委會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徐州的公園綠地全部都是敞園、免費的。即便是一些歷史文化景區,也會分時段敞開,供市民鍛鍊之用。這背後彰顯的是徐州做大“生態蛋糕”,讓市民共享“綠色福利”的發展理念。

近年來,徐州市新增開放式公共綠地2000公頃,這些綠地空間何來?徐州市市政園林局副調研員傅正兵介紹,徐州大力實施拆違添綠、破牆透綠、見縫插綠,市區沿街沿路10畝以下的土地全部由政府收儲拆遷用於公園綠地建設。同時,重點做好“沿路、沿水”文章,全面實施沿岸生態景觀建設,規劃建成一批濱湖、濱水景觀公園,河道綠化普及率達81.76%,林蔭路推廣率達92.32%,讓人民群眾享受優質均等的綠色福利。

在徐州出行,間隔500米必定有一塊公園綠地。全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3.81%,由江蘇第7位躍居第2位,建成了10分鐘綠地圈,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5.74平方米,形成了“城在林中、路在綠中、人在景中”的園林城市特色,成就了一座真正意義的生態之城。

徐州還把融入江淮生態大走廊作為生態建設的龍頭工程,重點規劃佈局“兩軸、兩湖、10個生態特色片區、20個生態敏感點”,打造生態景觀、綜合交通、產業發展、新型城鎮、文化旅遊“五個走廊”,著力打好治氣、治水、治土三大攻堅戰,讓徐州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

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生態版圖”在徐州越做越大。環城七十二峰,峰峰疊翠;雲龍湖、大龍湖、金龍湖、九里湖、潘安湖,湖湖漾綠;大運河徐州段、故黃河、奎河全面治理,面貌一新。生態優,環境美,越來越多的徐州人走出家門,擁抱美景,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自豪感與日俱增。

“綠色跑道”跑出發展“加速度”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在徐州人眼裡,好環境是可以“變現”的。

靠著煤炭,賈汪區馬莊村曾挖到“第一桶金”。“依託資源起步,甩開資源發展。”在煤礦關停後,村黨委書記孟國棟給村子重新定位:主打民俗特色和旅遊經濟。村子緊挨潘安湖景區,隨著“挖煤賈汪”變成了“旅遊真旺”,馬莊村也從資源枯竭型村莊轉型成文化旅遊村,年接待遊客超過600萬人次,村裡的民俗藝術團每年演出200多場,並帶動了香包等特色產業。

“有什麼樣的環境就有什麼樣的產業。”潘安湖生態環境的顯著改善,也讓恆大集團、綠地集團、豪澤集團等大企業紛紛落地,帶動周邊土地價值提升了10倍。其中,恆大集團更是斥資500億元,將在未來把潘安湖景區打造成生態文化旅遊小鎮。

2017年,徐州市依託潘安湖的生態資源,在這裡規劃建設了20平方公里的潘安湖科教創新區,四所高校已經確定入駐,3年內將迎來4萬名大學生。未來,潘安湖科教創新區還將引進各類高端研究機構與尖端人才,打造淮海經濟區人才創新基地。

轉型發展,必須“跳”出傳統發展模式。作為傳統老工業基地,徐州從傳統重工業切入“綠色跑道”,迎來發展加速度。

“生態+工業”,推動徐州的冶金、煤化工、建材等傳統制造業向產業鏈和價值鏈高端攀升;“生態+旅遊業”,使徐州的旅遊經濟持續較快增長,產業貢獻不斷提高,成為地區經濟新的增長點;“生態+服務業”,帶動徐州的現代物流、金融服務、服務外包三大產業蓬勃興起……生態優勢正成為徐州的產業優勢、發展優勢、富民優勢。

站在“綠色跑道”上,徐州正在加速前行。“十二五”以來,全市加快產業提檔升級,有序淘汰落後產能;深化工業汙染治理,對環保不達標的企業堅決予以淘汰、關閉、轉產,主城區範圍內全面淘汰燃煤鍋爐。同時,加快發展生態旅遊、生態農業,建設一批獨具特色的風情小鎮,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統一。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鼓樓區依託龜山漢墓和探梅園,在整治一新的丁萬河邊建起龜山小鎮;呂梁山度假區獲批省級旅遊度假區,懸水湖景區獲批4A級景區,新增省四星級鄉村旅遊點8個,倪園村成為全國“最美鄉村”,銅山區旅遊收入連攀新高;邳州市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實施“標準化+”戰略,推動銀杏苗、樹、果、葉、藥、景的全產業鏈開發,走出了一條以高新技術為引領、產業鏈條為紐帶、綠色經濟為特色的產業發展新路子……

伴隨著“生態名片”越來越靚,本地人願意回到徐州生活,外地人也願意來徐州投資,華為、微軟、IBM、軟通動力、大唐電信、甲骨文、中科曙光等一大批國內外知名企業紛紛佈局徐州,服務外包產業實現倍增式發展。

“我們堅持把生態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根本依託和最大優勢,圍繞生態環境高質量,積極謀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快把徐州建成生活富庶、藍天常在、綠水長流的美好家園。”徐州市委書記周鐵根表示。

徐州,這座古韻新風的城市,在生態轉型的道路上愈走愈遠,一個滿城青秀、富有生態魅力的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正在加速崛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