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黃渤執導的電影《一齣好戲》?

如何評價黃渤執導的電影《一出好戲》?

喬牧心,小鯨魚飼養員

即使沒看這部電影,也不妨花幾分鐘讀一下這篇文章。

這並不是一部災難片或者喜劇,而應該說是一部「寓言電影」。

這個寓言講了什麼呢?它本質上在講:

人類社會結構的演進。

文化人類學家塞維斯( E.R.Servise) 提出過「酋邦理論」,其中他將人類文明社會組織經歷了四種發展形式,其中最終形態是「國家文明」,前三種分別是:

遊群文明、部落文明、酋邦文明

而王寶強代表的粗暴勞動派、張總代表的精明籌劃派、和黃渤代表的「逆襲」派,在組織結構上,分別代表了遊群、部落和酋邦。

先說遊群文明,它的關鍵詞在於「生存」。

王寶強帶大家求生存的時候,這些遇難的現代人無異於原始人。遊群文明多見於舊石器時代,小規模的人類群體,哪裡有吃的就去哪裡。樹上摘果子、河裡撈魚、山裡獵獸。

這個時期,每個人都要疲於生產勞動,以勉強維持生存。這種狀態下,擁有最強生產力的個人,對整個社會的貢獻是最大的。一般來講,這個人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了首領。道理很簡單:跟著他,有東西吃。

此人,就是作為退伍軍人,有求生能力的王寶強。

作為貢獻最大的人,他的主要權力是「分配權」。

在原始社會,為了保證產能,不能所有人都投入風險較大的打獵等生產方式。因為萬一沒打著(其實經常打不著),那麼大家就都要餓死。所以一定的分工產生了。一部分人採集,雖然產能不高,但是收入穩定;一部分人打獵,雖然可能打不著,可一旦得手就能吃得很飽。

那麼,有一天,採集的人帶回了 10 個果子,打獵的人空手而歸,大家還是要分配這 10 個果子,否則打獵的就都餓死了。同理,打獵的人帶回了 10 只兔子,採集的人依然只帶回了 10 個果子,大家還是要分這些兔子和果子,採集的人也能吃到肉。

決定「誰幹什麼、誰得什麼」,就是首領的權利。也就是王寶強幹的事。

當然這樣的組織結構非常落後,弊端很多。

第二階段,張總創造的派系「精明籌劃派」,代表了「部落文明 + 商品貿易」。

因為工具的升級,效率提升了,生產發展了,盈餘出現了。溫飽、盈餘,是文明的基石。有了盈餘,改怎麼處理呢?一通哄搶可不行,那就需要「籌劃」了,於是出現了一定的「社會契約」。

張總在他的小部落裡是不幹活的首領,這跟王寶強有本質的區別。他不參與實際勞動生產,但是擁有最高的社會階級,這就是「貴族」。這是部落文明的一個重要區別:階級出現了。

當然張總的部落一點都不像石器時代的部落,除了橫空出現的先進工具以外,他還用了很厲害的兩招:貿易和貨幣。

貿易是一種基於分工和盈餘的產物。原始先民吃不飽肚子的話,有什麼就吃什麼;但如果生產得比吃的多很多呢?就出現了保存食物的技術,我的肉乾和鹹魚就可以換其他商品,那麼我專門做肉乾和鹹魚,當我想吃水果和糧食了,就跟生產水果和糧食的人換。貿易,就是一種社會契約。

張總第二招在人類史上非常先進:貨幣。有了貨幣之後,貿易變得順暢,順暢的貿易增加效率,促進整個社會組織的發展。每個人都只需要做擅長事情創造產值,其他的事情用貨幣去換就好了。每個人創造的產值,能夠以貨幣的形式得到保存,這一點非常重要。

能想象咱們現在工作一個月,發工資的時候給 300 斤鮮牛肉嗎?它很難保存。但是錢可以保存,即使是貝殼或者銅錢,它們可以隨時在市場換一斤一斤的食物。

所以社會依賴貿易,依賴貨幣。有了貿易和貨幣,可以實現「多勞多得」,採集的人每天都可以用果子換肉,有著穩定的收入;而風險較大的狩獵者也可以安心去狩獵,一旦得手可以賣個高價,所謂「平時不開張,開張吃半年」。不勞動的普通人,則無法獲得貨幣,不會像在「平均分配」中一樣吃到白飯。

多勞多得,聽起來非常能鼓勵生產,於是很多人接受了「貨幣」,倒戈到張總這邊。而張總,這個掌握了貨幣的男人,自然而然成了商品貿易的既得利益者。

最後,酋邦文明,關鍵詞在於「精神追求」。

黃渤的「逆襲」,聯合了兩個本來有衝突的群體,於是,部落和部落形成聯邦出現了。在酋邦文明中,因為不同的部落開始聯合,人數增加,生產的進一步擴大,所以貿易進一步擴大,社會開始出現多個階級。有很多學者認為,上古時期的「堯」、「舜」、「禹」等領袖,就既是他們本部落的首領,又是部落聯盟的盟主,也就是整個酋邦的統治者。

在這裡,像王寶強這樣的壯勞力,又恢復了生產者的身份,像普通人一樣繼續勞動,獲取價值;而張總因為創造了貨幣體系,成了富豪;而黃渤張藝興因為一種更稀缺的資源,登上了頂端,那就是精神追求。

在吃飽穿暖後,人類社會開始尋找精神追求。這個階段,宗教出現了。「神權」成為了一種構築於首領之上的權力。而黃渤和張藝興以電燈和手機創造的權力,就有點類似「神權」。手機、發電,這些都只是象徵,它的實質就是接觸高維度精神追求的渠道。

以上三個小「政權」,都有他們很大的缺點。

王寶強的政權缺乏先進生產工具,產能不足。而且因為是由首領決定的平均分配,所以無法刺激積極性。整個社會組織的效率,都要靠公共約束,和大家的自覺。於是效率越來越低,最後大家餓肚子。

張總的政權建立在先進工具和充足的食物上,但作為貨幣系統的管理者,他坐享其成,並以通貨膨脹的形式薅勞動者的羊毛。

沒辦法,從原始走向文明的進程,就是從平等走向不平等的進程。

最後黃渤張藝興的政權更是建立在謊言上,電和親人是屬於文明世界的,是大家嚮往和思念的。靠著收割大家的精神追求,他們坐收漁利,但一面又切斷重歸文明世界的路徑,來保全自己的權力和個人利益。

其實這個「謊言」很關鍵。歷史上每一個複雜人類群體,為了維護自己的政權統治,都設定有一定的世界觀。而當一個文明建立了穩定的世界觀時,被統治者就十分安定,統治階層的權力就穩定。但是當一個外部因素來打破這個世界觀時,統治階級的經常都是一樣的:

當布魯諾捍衛了「日心說」,他擊潰了羅馬教廷關於「我們是宇宙中心」的世界觀。教廷說不能讓他再這樣瞎說,燒死了。

當譚嗣同一再力爭變法,他擊潰了保守的清帝國對於「我們是世界第一」的世界觀。慈禧說不能讓他再這樣瞎說,砍頭了。

當王寶強說有船可以回家,他也擊潰了「舊世界已經沒有了,我們要尋找新大陸」的世界觀,於是也被禁聲了。

歷史的車輪。

最後,這部電影還是有些很不合理的地方。但別忘了,一上來咱們就說這部電影是一個「寓言」。看寓言,會意背後的寓意就好,不要太在意表象。看《酸葡萄》的寓言,難道大家會質疑「狐狸這種動物並不吃葡萄」嗎?

我覺得按照常理,最不合理的就是沒使用暴力。王寶強有力氣,張總有牌,黃渤張藝興有發電機;可牌和發電機是身外之物,按常理,有力氣的人搶過來就是了。

在中國歷史上,古代北方遊牧民族碰上饑荒,沒有糧食,但是兵強;南方農耕民族有田有糧食,但是兵弱。那麼兵強的民族就會南下掠奪。歷史就是一直伴隨著戰爭的,上面提及的所有制度、文明、權力等等,都建立在足以自保的武力基礎上。武力不及蠻族的文明就無力保全自己。

在《一出好戲》這部寓言裡,每個角色都代表一種文明中的勢力和狀態;在小小的荒島上我們可以看到一部小小的人類史

。而「暴力掠奪」和「戰爭殺戮」這件人類文明中最黑暗卻最常見的事,被刻意移除了。

這也是看得出黃渤非常善良的地方,甚至可以說是閃光的地方。也許他想說的是,文明的演進,歷史的車輪,本質上不是被暴力所推動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