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念歪的工匠精神(一)

珵素

前一段時間,某地的手工鐵鍋爆紅網絡,短短几天,價格漲了多次。即便如此,當時網店上的銷量,也非常驚人,甚至有段時間直接脫銷。這款炒鍋大賣,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一部紀錄片。紀錄片詳細介紹了這款炒鍋的製作工藝,特別強調,正是因為每口鍋都經過了三萬多次的錘鍊,才會有如此品質。紀錄片一出,這款鐵鍋迅速成了中國工匠精神的代表。

只是,這款與工匠精神掛鉤的鐵鍋卻沒有經得起考驗。很快,收到貨的客戶紛紛反應,這款鍋的質量遠不及紀錄片中說的那樣。而且考慮到這款鐵鍋的打造工序,在短時間內根本不可能滿足需求。

不久就有新聞解開了大家的疑惑:自從這款鐵鍋通過紀錄片而為大家所熟知後,這個地區短時間內出現了很多小作坊,這些小作坊打造出的鐵鍋貼的標籤和紀錄片中提到的那款鍋的標籤一致。也就是說,不少客戶收到的鐵鍋事實上是這些小作坊打造的。而這些小作坊在選料、打造的過程中處處偷工減料,這才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了訂單,而紀錄片中提到的鐵鍋的打造者在這段時間內卻是被逼得躲在外邊,壓根沒敢回家,更不用說打出鐵鍋掛在網上賣了。

被念歪的工匠精神(一)

從相關報道看,這又是一次典型的因產權保護不力而產生的亂象。投機者看到商機後,就打著正品的旗號兜售粗製濫造的仿製品,最終破壞了市場。

新聞記者想要指出的是,真正的鐵匠並沒有背離工匠精神,只是投機者的亂入使這款鐵鍋背上了罵名。但已經上過當的網友並不買賬:這款鐵鍋之所以爆紅,與紀錄片中一再強調的工匠精神不無關係。正是因為紀錄片的反覆宣傳,大家才會覺得這款鐵鍋與眾不同。

但,這款鐵鍋真的如紀錄片說的那樣與眾不同嗎?有人深挖當地的歷史,發現如下事實:一,這一地區的鐵匠確實很有名,但這裡打造出的鐵鍋並不出名,甚至在解放前,這裡的人們用的都是山西等地生產的鐵鍋;二,當地在七八十年代確實出過有名的鐵鍋品牌,帶頭人解放前在外地當學徒學的技術,而用料與“三萬六千錘”正是當時的師傅強調的要點;三,八十年代後,鐵鍋的打造技術逐漸流入當地的企業,但從此之後,很長時間內沒什麼名氣,甚至當地人都沒留意過;四,在前幾年,紀錄片中提到的鐵鍋品牌的商標才完成註冊,不久就出現在了紀錄片中,並藉助紀錄片紅遍全國。

被念歪的工匠精神(一)

紀錄片中反覆強調的品牌故事經此考證,很難說是否還能站得住腳。不過,即便這傳承沒有斷,就能證明這個品牌的鐵鍋的優秀嗎?紀錄片在宣傳這款鐵鍋時,頻繁強調“三萬六千錘”這個概念,似乎這“三萬六千錘”就是鐵鍋質量的保障,是其超越機器制鍋的根本。但一般人都明白,解放前因為技術落後,鐵匠被迫使用如此沒有效率的手法進行打造,而現在通過機械手法就能完美解決這些問題。

並不是說手工製造的存在不合理,只要手工打造的質量能夠媲美機器生產,甚至比機器生產出的產品更優秀,那麼人們自然會歡迎這樣的手工製品。世界上受歡迎的手工製品並不算少,這些手工製品因為各種原因受到大家的熱捧,但無一例外,其品質都不會比機器生產出的產品差。而這樣的手工製品,因為費時費力,因此一般被視為奢侈品或藝術品。人們購買這些手工製品,也不是追求它們的實用性。

換言之,手工製品更多地是在賣情懷、賣概念,買家也明白自己購買這一商品的目的與一般產品不同。如果手工鐵鍋真的能保證完全手工打造,其質量與機器製品相交也不落下風,那麼感興趣的人買回去做收藏品也沒什麼不好。

被念歪的工匠精神(一)

但是現在,一款鐵鍋,其質量並不比機器生產出的產品好,實用性也不及機器生產的產品,甚至某些工序可能是用機器替代的,但卻因為打著手工製造的標籤,就說其質量超過機器制鍋,而它的售價更是機器生產的產品的幾倍,這難道不奇怪嗎?

更奇怪的是,這樣落後的工藝竟然能夠被包裝成工匠精神的代表。工匠精神難道不應該是追求卓越、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嗎?堅持工匠精神,又怎麼會死抱著百年前的落後工藝不放手,放棄任何改變?沒有了創新精神,沒有了精益求精的精神,所謂的工匠精神是如何立足的?

正像一些人指出的,在頻繁強調工匠精神的今天,一些人急於發現中國的工匠精神,於是就模糊了工匠精神與落後工藝之間的界線,片面強調手工、強調傳承而不顧現實的技術進步。這種不符合現實的宣傳,在誤導大眾的同時,也為投機者創造了大量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