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設計的東西那麼丑,怎麼好意思收的錢!

你設計的東西那麼醜,怎麼好意思收的錢!

最近跟幾個朋友一起探討一些建築的大師的作品,有一句震驚到我了,他說最近看了一些大師的作品時,突然萌生出了一種你設計的東西那麼醜,還不實用,憑什麼還收我那麼多錢?

說句實話,大師的世界不是我們凡人所能明白的,就好像蓋里老爺子的古根海姆博物館,我作為一個普通人 肯定是看外觀的嘛...這外觀就是醜沒的說,就像是一堆鐵片當在一起,至今我仍覺得它外觀醜,完全看不出來有什麼特別的藝術美感,然而這並不能阻止蓋里老爺子喜歡它。


有哪些你覺著很普通,但是大師卻喜歡的不行的作品?

1

—— @ 白炭

羅西的所有作品,上學時同學老師把他成為“柱式青年”。畫火葬場的表現圖時,他特意把自己的住宅畫成背景,處處充滿死亡隱喻。

“沒有比一個光滑的表面更令人感到悲傷”

你設計的東西那麼醜,怎麼好意思收的錢!

2

—— @ 風小狼

你設計的東西那麼醜,怎麼好意思收的錢!

九龍城寨 香港

我和我身邊同行朋友大都為之癲狂,我的家人沒有一個理解到底為什麼?這是建築師無法設計的建築 它像植物一樣從土地裡生長出來 它的一切幾乎都與教科書以及規範相違背 它赤裸裸的給你呈現出了高密度城市的極限值 儘管一切都是那麼糟糕 但是這個社區卻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爆發出驚人的活力。

3

—— @ MaroonQin

兩個最簡單的例子:
1)埃菲爾鐵塔:剛造出來的時候,鋪天蓋地的批評聲,所有人都說它醜出天際,鋼鐵怪獸不可理喻。一百年後的今天,埃菲爾鐵塔竟然成了巴黎的浪漫象徵之一,遊客絡繹不絕???

2)盧浮宮金字塔:剛造出來的時候,鋪天蓋地的批評聲,所有人都說貝聿銘不尊重盧浮宮,玻璃怪獸不可理喻。幾十年後的今天,玻璃金字塔竟然成了盧浮宮的標誌性看點之一,遊客紛紛起來合影留念???

所有的批評都會煙消雲散,時間最後證明一切。

4

—— @ 大山壓青松

密斯的範斯沃斯住宅,在建築屆一直被推崇,結果當時被該住宅的女業主打臉,甚至對簿公堂,估計也有預算超很多的原因吧。或者當時的設計理念過於超前了,審美追不上……現在應該算是比較容易被大眾審美接受的。

你設計的東西那麼醜,怎麼好意思收的錢!

範斯沃斯住宅

5

—— @ 風喉

住吉的長屋,安藤先生的成名作,很代表他初期"都市游擊隊"的理念。在這樣狹小的空間裡,如同刀尖上舞蹈,但仍然固執的堅持保留中庭,追求將自然的光和風引入建築空間,追求某種清修式的生活方式,為此不惜放棄便易性,轉而求索內在的豐饒。

你設計的東西那麼醜,怎麼好意思收的錢!

當年住吉的長屋在日本追求西式快捷舒適的居住環境的氛圍下,引起頗多爭議,村野藤吾先生在現場查看後說 “姑且不論建築的好壞,在這個狹窄空間裡經營著生活,令我深受感動。應該給住戶頒個獎吧!”說完便轉身離去。

令人感動的,是業主東先生夫妻,也確實在這棟"不怎麼好住"的住宅中,生活了四十多年,從某種程度來說,這大概是對安藤先生最大的褒獎。

大四的時候我正對設計行業充滿迷茫,有幸讀了安藤先生的都市彷徨一書.有時會想,我們追求的設計,難道不是如此嗎?不只是提供方便和快捷,也是提供對生活的思考和行為方式的哲學,如今,雖然從業的方向離建築已經很遠了,但這種設計的理想,一直激勵著自己呀。

6

—— @ 愛恨情仇

你設計的東西那麼醜,怎麼好意思收的錢!

朗香教堂

很多建築至今我仍覺得它外觀醜..然而這並不能阻止我喜歡它 比如朗香教堂,醜的好有特點,因為它雖然外觀長得像個鴨子 內部卻是醬紫的

你設計的東西那麼醜,怎麼好意思收的錢!

時至今日,見了很多外觀漂亮,空間平庸的建築 我不再把建築的外觀作為評價標準。甚至外表越難以理解,醜得有特點的建築,越會引起我的注意,原因有兩點:

1. 我把建築看作場所(空間)的載體,空間是好的,外觀可以醜。

2.醜的有特點的外觀暗示了一種故事性 一種強大的內在邏輯(如果沒有強大的邏輯,一般的做法是會做一個還算ok的外立面。有邏輯的建築,外觀往往不出彩。就像如果你的設計比你同學強一大截,那麼你可以不在乎圖面,直接交黑白線稿,這叫無敵是多麼的寂寞)。

當需要“普通”民眾來評論建築時,由於有建築本身和它背後建築師的權威感的影響,普通人首先就會覺得弱勢,甚至無助。當他們不得不對他人評論建築的時候,他們總是會滑向帶有預設偏見的立場。也許體驗者永遠沒法像一個學習建築的人那樣去品評建築,但是建築代表的是任何人都能評論的一種藝術形式。同樣的問題不僅會發生在普通民眾身上,在我們這些尚是淺薄的建築學習者身上甚至尤甚,我身邊很多同學,包括我也曾帶著這樣的心態去看待一些作品。

那些受到專業內部認可的經典之作,偉大作品,甚至是爭議之作。不代表它們是“對”的,也不代表它們出發點就是要站在對的立場,它們也極有可能可能是失敗的。但是這些作品必然面對這麼多專業的目光審視,它們能被承認或者仍然爭議不斷。至少保證了它們不會是玩弄形式,譁眾取寵,欺世盜名的東西。他們不會是你身邊很多套路的,倉促的,湊夠表面功夫的東西。這個專業的內容也許十分自由,也沒有特別一致的標準。但這個行業並不寬容,欺世盜名和玩世不恭者不可能得到建築歷史的承認,那些被成為大師的人真不是小圈子互相吹捧出來的,是被整個群體批判出來的。無論是蓋裡還是庫哈斯,也許蓋裡曲線和大褲衩看上去是在搏出位,但是它們不是隨意的,任性的,娛樂的,不是以製造話題為目的的(雖然可能這才是甲方的第一需求)。

我們要學會尊重這些建築師和他們的作品不是因為他們的權威地位,不是因為他們有更多的話語權。而是因為即使不懂,不理解也要承認他們的嚴謹,他們的深刻,他們對自己的苛刻。他們的成就使得我們對他們的誤解不痛不癢,但是對於我們,即便你不學也並不關心建築學,錯過了這種去好好體驗的機會都是十分遺憾的,也許你認識不到,但這真的是個遺憾,真的。就像沒有味覺只有飢飽,就像夏蟲不可語冰。


你設計的東西那麼醜,怎麼好意思收的錢!

排版:千鶴

校對:eleve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