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半導體材料的「芯」時代

芯片產業為皇冠明珠,半導體材料乃立足根本。2014年,國務院公佈《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將發展集成電路產業上升為國家戰略,對上游材料提出發展目標,到2020年半導體材料進入國際採購體系。2017年我國集成電路市場規模14250.5億元,同比增長18.9%,在芯片設計、製造、封裝測試的銷售額達5411.3億元,5年年均複合增速20.2%。全球範圍內,中國半導體材料的銷售額佔比逐年提升,2017年大陸地區銷售額76.2億美元,佔全球市場16.2%。

國產半導體材料的“芯”時代

國外企業佔據絕對主導,半導體材料國產化率低。在前道晶圓製造材料和後道封裝材料上,國外企業均佔據主導地位,15年,我國集成電路晶圓製造材料市場規模為317億元,封裝材料市場規模為274億元,國產化率整體小於20%。根據SEMI預測,至2018年,我國集成電路晶圓製造材料市場規模大約可達465億元,近5年年均複合增速在13%以上。

持續研發突破技術封鎖,材料格局悄然變化。硅片領域,我國6英寸以下硅片已實現自給,8英寸滿足10%需求,12英寸幾乎依賴進口,但目前上海新升開始12英寸硅片量產發貨。CMP材料領域,國產拋光墊市佔率幾乎為0,17年鼎龍股份拋光墊產品打破國外壟斷,預計實現量產後國產化率有望快速提升。拋光液領域僅安集微電子具備生產8-12英寸芯片拋光液的能力。光刻膠領域,用於6英寸以下硅片的自給率約20%,而用於8-12英寸的基本依靠進口,蘇州瑞紅i線光刻膠實現量產,科華KrF光刻膠小規模供貨,ArF光刻膠進入研發階段。溼電子化學品領域,用於6英寸以下硅片的自給率80%,用於8英寸以上硅片製造的自給率為10%,整體國產化率為25%。光掩膜版、電子特種氣體、靶材的國產化率分別為20%、25%、10%。

國產半導體材料的“芯”時代

政策+資金推動國產替代,材料龍頭企業砥礪前行。在政策和資金的雙重推動下,我國突破國外對關鍵半導體材料的封鎖勢在必行。根據預測,到2020年,我國晶圓製造材料市場規模整體可達617億元,其中硅片和硅基材料201億元,掩膜版74億元,光刻膠40億元,溼電子化學品71億元,靶材17億元,CMP拋光材料47億元,電子氣體101億元。國產份額可達278億元,屆時我國半導體材料國產化率整體在50%以上。而各領域的龍頭企業投入研發時間久、積澱深厚,掌握一定的核心技術,更易實現國產替代。如上海新升、鼎龍股份、北京科華、南大光電、晶瑞股份等均在各自領域取得一定的進展,有望逐步打破國外壟斷。

國產半導體材料的“芯”時代

投資策略。隨著國內技術不斷突破,我國部分材料龍頭企業已在各自的細分領:域取得進展,半導體材料的國產化率有望快速提高,在產業驅動和政策支持下,龍頭企業將優先搶佔國產化的市場空間,有望享受豐厚的業績回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