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疑:爲什麼消費者更愛在線下選購手

隨著手機的普及,人們越來越長時間的使用手機:和朋友聚會拍照、和好友“吃雞”、帶女友玩王者、用手機看視頻、睡前刷微博……手機已然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如何選購一部經濟實惠、性能優異的手機成為眾人關注的重點。

隨著我國互聯網的快速發展,電商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消費者的消費理念和消費方式。如今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尤其是年輕的消費者都會選擇在網上購買零食、牙膏、洗髮水、沐浴露等生活用品,因為省時省力,時常還能遇到平臺發放金額不等的優惠券進行抵扣,省錢!但提到手機、冰箱、電視等物品,尤其是手機,超過6成的消費者仍然更信任線下渠道,如各大品牌手機廠商在百貨公司內的展櫃、像迪信通一般的手機專業連鎖企業。這又是為什麼呢?

需求喚起:手機的線下展示更能吸引消費者

需求的產生往往是購買的第一步,消費者在購買某些產品之前,通常會先意識到自己需要這類產品。相較於在線上看到降價銷售的洗髮水、沐浴露等日常生活用品,消費者會因為優惠而忍不住購買囤貨;但對於手機這類電子智能產品,消費者除了在意價格,更在意產品的品質。而消費者對於手機品質的評判並非源於一堆數字組成的技術參數,也不是精美的廣告宣傳圖片能給予的信任感,只有在線下店內提前試用,通過上手體驗才能直觀感知產品好壞,如開機速度是否夠快、拍照攝影相素是否足夠清晰、遊戲上手是否足夠流暢等等,以此作為產品品質好壞的最佳判別標準。因此,品質年代,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願意選擇通過線下渠道購買手機。

解疑:為什麼消費者更愛在線下選購手

信息搜索:線下門店產品信息更專業、更準確

在“需求喚起”階段,消費者會因為產品的性質選擇不同的渠道。但有時候,消費者頭腦中已經有了明確的需求,比如,我想買一部好用的辦公電腦,這時就需要尋找到底有哪些解決方案,這也意味著購買進入到了“信息搜索”的環節。

也許有人說,搜索環節肯定是線上為王。其實這也不盡然,雖然互聯網的出現,從本質上提高了信息的可獲得性,但這並不意味著線上就一定比線下好。以手機銷售為例,大部分買手機的用戶一般已經產生了明確的需求:我需要一部手機。他可以在線上,通過簡單的下拉列表完成整個“搜索”環節——2000-4000元,旗艦,拍照效果好等,然後1秒內看到所有選項。但也僅限於此,不管用戶打開多少頁面,他所看到的只能是大量的標準化信息——不同手機的技術參數頁面。而對於不同手機間的差別,消費者卻無從得知。此時,顯然線下更有優勢,門店內的專業導購不僅會根據消費者需求推薦出數款不同產品,而且會明確講述不同型號、品牌手機間的差異點,定製化滿足消費者需求,更嚴謹、更專業。

解疑:為什麼消費者更愛在線下選購手

評估決策:手機購買者更易受個人主觀感受影響

很多時候,消費者內心已經有了很多備選方案,只差在他們之間進行選擇比較了,比如,手機買小米還是華為,這就是所謂的“評估決策”。

在評估決策環節,影響消費者的要麼是客觀的第三方信息,要麼是個人的主觀感受。比如平時朋友聚會選擇餐廳之前,我們往往會通過類似“大眾點評”的第三方信息來判斷餐廳是否OK,這就意味著:這類商品的評估環節,更適合在線上完成。但在購買手機這件事情上,雖然網上可以看到好評率,可以看到詳細的技術參數,但是手機顏色會不會有色差,只有親眼看到了才知道;手機玩遊戲快不快,只有自己體驗了才明白,這時候就必須依靠線下門店的真實體驗。簡而言之,手機購買更多取決於消費者使用的主觀感受,恰好在線下的環境中,消費者更加容易獲得真實的主觀感受,從而做出對自己有利的判斷。

解疑:為什麼消費者更愛在線下選購手

購買交易:線下即買即得,無須等待

當消費者既有了需求(想買一個手機),也確定了方案(我一直用華為品牌),主要在意的購買環節——是不是能方便買到。這便是我們一直在討論的:購買到底是線上方便還是線下方便。在筆者看來,主要還是看消費者更在意的是什麼,如果更在意空間的便利性(不用出門買),那自然是線上更有優勢;但如果消費者更在意時間上的便利性,希望能第一時間用到新手機,肯定還是線下更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增值服務:線下購機的獨有優勢

對於手機銷售而言,線上的交易完成往往意味著生意的結束;但是在線下卻不是這樣,還有諸多貼心的服務環節,比如對於一個三四五線城市的中老年人而言,買了智能手機往往需要大量的售後服務——今天裝個微信,明天下個歌,後天想加一個貼膜,大後天發現聲音模組不太好用等等。以全國最大的手機專業連鎖企業迪信通為例,不僅統一為在門店購買手機的消費者提供免費貼膜、免費檢測、免費清理手機等多項免費服務,而且向廣大消費者承諾7天內任何不滿意閃電退換機,不滿意價格、機型、功能、顏色、服務等均可退換,5分鐘內保證消費者拿到退機款或選換新的手機。並且還向廣大消費者承諾15天免檢換新,為消費者提供持續的高頻服務,真正做到以消費者為中心,以服務創造企業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