鵲橋已到站,這一個月經歷了些什麼?

北京時間2018年6月14日11:06,在長達24天的旅程之後,嫦娥4號的通訊中繼衛星鵲橋成功進入預定的使命軌道。

24天,對於探測器從地球到月球來說,可以說是非常長了,事實上,月球軌道器(也就是最終要環繞月球飛行的探測器)通常4-5天也就能到達月球並且進入月球軌道

那麼鵲橋為什麼路上花了這麼久時間?這還得從鵲橋的特殊軌道說起。

之前咱們介紹過,因為地球無法直接和月球背面通訊,而嫦娥4號又計劃去著陸月球背面,於是通訊中繼衛星鵲橋應運而生。為了更好地為地球和月球背面的著陸器/月球車提供通訊,鵲橋選擇了一個非常特別的軌道——環地月拉格朗日L2點軌道,也叫L2 halo軌道或者暈軌道。關於鵲橋的詳細介紹看這裡:嫦娥4號中繼星“鵲橋”發射成功: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鹊桥已到站,这一个月经历了些什么?

鵲橋的設計位置。來源:參考文獻[1]

鵲橋號:漫漫長路,經歷了些什麼?

把一隻大象放進冰箱裡需要幾步?

三步:把冰箱門打開,把大象放進去,把冰箱門關上。

把鵲橋衛星送到地月L2 halo軌道需要幾步?

也是三步:從地球飛到月球軌道,從月球軌道飛到L2點附近,從L2點附近飛進L2 halo使命軌道。

Step 1:從地球飛到月球軌道

2018年5月21日,鵲橋在西昌衛星發射基地,由長征4號丙(CZ-4C)運載火箭發射升空之後直接被送入地月轉移軌道。也就是說,鵲橋並沒有經過地球停泊軌道或者像嫦娥1號那樣經過調相軌道後再送入地月轉移軌道,這很大程度上有賴於我國運載火箭能力和軌道控制技術的提升。

鹊桥已到站,这一个月经历了些什么?

嫦娥1號經過三次調相軌道來慢慢增加軌道週期(也就是近地點速度),以達到更穩定地進入地月轉移軌道的目的。作為我國的第一個探月任務,這在當時是一種謹慎而穩妥的飛行方案。而之後的嫦娥2號、3號和這次的鵲橋號,都是直接發射之後就送入地月轉移軌道的。來源:新華社

從地球到達地月L2點附近,目前我們通常考慮兩種飛行方案

一種是直接轉移(direct transfer),就是從地球(或者地球停泊軌道)直接經過地月轉移軌道飛到L2點附近。

鹊桥已到站,这一个月经历了些什么?

Farquhar (1971)設計的一條直接轉移軌道。來源:參考文獻[2]

另一種是月球繞掠(lunar swing-by),也就是飛經月球是藉助月球引力“拐個彎”再飛到L2點附近。這種方式比直接轉移要節省燃料,當然,作為代價,時間上就會略長几天。

鹊桥已到站,这一个月经历了些什么?

Farquhar (1971)設計的一條月球繞掠軌道。來源:參考文獻[2]

對無人探測任務來說,路上多走一兩天時間根本不是事兒,而節省燃料就重要多了,因此鵲橋採用了第二種方案,也就是月球繞掠(lunar swing-by)飛行

。在這種方案下,鵲橋的地月轉移軌道是一個近地點200 km,遠地點月400000 km的大橢圓軌道,這種方案通常需要4-5天到達月球軌道,並需要在途中進行2-3次軌道修正。

其實還有更加節省能量的方案,不過時間就一下子長多了,要三個月到半年才能到月球,這對目前的月球探測任務來說有點沒有必要,不過,將來如果需要運載大量物資去月球,倒是可以採用這種方式。

5月22日,鵲橋進行了第一次軌道中途修正

5月25日21:32,鵲橋在以距月球表面100 km的距離最近飛掠月球時點火剎車,隨後關閉發動機。21:48,鵲橋確認完成近月制動併成功進入月球-L2轉移軌道。也就是說,由於火箭發射和軌道控制的精確,原本計劃的三次軌道中途修正,最後只用一次就修到位了

鹊桥已到站,这一个月经历了些什么?

鵲橋的設計飛行軌跡。原本計劃從地球到近月制動期間要進行三次軌道中途修正,但後來只修了一次(紫色段為地月轉移軌道)。此外,紅色段為月球-L2轉移軌道,橙色和藍色段為L2捕獲軌道,綠色段為最終的L2 halo使命軌道。來源:CASC

Step 2:從月球軌道到地月L2點附近

5月29日,鵲橋結束了為期4天的月球-L2轉移軌道,成功進入L2捕獲軌道。至此,鵲橋實際上已經到達了地月L2點附近,接下來需要做的就是不斷調整軌道來進入最終的L2 halo使命軌道。

Step 3:從地月L2點附近到進入L2 halo使命軌道

6月14日11:06,鵲橋在完成最後一次點火制動後成功進入距離月球約65000 km的L2 halo使命軌道

鵲橋成為世界首顆運行於L2 halo軌道的月球探測衛星。

接下來,鵲橋將在halo軌道陸續開展在軌測試和中繼通信鏈路測試。

鹊桥已到站,这一个月经历了些什么?

鵲橋在使命軌道上和地球、月球背面通訊的模擬圖。來源:CASC

龍江2號:成功從月球背面傳回影像

而平行世界中的微衛星龍江1號和2號就並不總是那麼順利了。

5月21日,與鵲橋一同成功發射的龍江1號和2號在星箭分離之後就迅速和鵲橋分開了。然而,此後只有龍江2號(DSLWP-B)的信號被一些無線電和衛星跟蹤愛好者們跟蹤到,而龍江1號似乎失聯了

鹊桥已到站,这一个月经历了些什么?

龍江2號(DSLWP-B)的無線電信號被業餘愛好者跟蹤到。來源:Twitter @uhf_satcom

後經國防科技工業局的官方網站公佈[3],經過113個小時的飛行,5月25日22時,只有龍江2號在預定的軌道修正和近月制動後功進入近月點350千米、遠月點13700千米的環月軌道,而龍江1號由於在地月轉移軌道飛行過程中出現控制異常,遺憾未進入月球軌道

也就是說,原本計劃的雙星編隊飛行和變基線射電干涉測量將無法完成,只能進行單衛星低頻射電探測了。但幸運的是,由沙特阿拉伯研製的微型光學相機是搭載在龍江2號上的

5月26日,低頻射電探測儀首次開機,開始探測1-30MHz的射電天文信息,全面開展全天空輻射譜等試驗與科學研究。

5月28日,沙特的光學相機首次開機,成功從月球背面的軌道上獲取了地球和月球表面和的可見光影像。

鹊桥已到站,这一个月经历了些什么?

首批傳回的龍江2號從月球背面拍攝的地球照片。(左)拍攝於衛星軌道高度約1598.3 km,星下點月面位置為西經162°13’、北緯21°27’。拍攝到的月面影像位於月球背面北半球韋格納環形山(Crater Wegener)附近;(右)拍攝於衛星軌道高度約728.1 km,星下點月面位置為西經149°1’,北緯22°28’。拍攝到的月面影像位於月球背面北半球彼得羅帕夫洛夫斯基M環形坑(Crater Petropavlovskiy M)附近。來源: 國家航天局/新華網[4]

嫦娥4號:整裝待發

而嫦娥4號的主角,著陸器和月球車,將於半年之後的12月發射升空,計劃著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肯盆地一帶的馮·卡門隕石坑中。

這將是人類首次試圖著陸月球背面並進行科學探測。

鹊桥已到站,这一个月经历了些什么?

鵲橋(白色)和嫦娥4號(綠色)的發射和飛行路徑。來源:CASC

拓展閱讀:

致謝

本文感謝@Robotlee和學會會場被我追著問問題的幾位工程師老師,感謝知友@天才琪露諾、@鸑鷟鵷鶵、@ZX Huo對本文內容提升所提供的幫助,本文還要感謝本屆世界盃,讓我可以在凌晨2點也能輕易找到幫我審稿的小夥伴…

參 考

[1] 吳偉仁, 王瓊, 唐玉華, 於國斌, 劉繼忠, & 張瑋等. (2017). "嫦娥4號"月球背面軟著陸任務設計. 深空探測學報, 4(2), 111-117.

[2] https://ntrs.nasa.gov/archive/nasa/casi.ntrs.nasa.gov/19710021579.pdf

[3] http://www.sastind.gov.cn/n112/n117/c6801910/content.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4] http://news.syd.com.cn/system/2018/06/14/011648213.shtm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