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符籙與咒語的初步探討

道教符籙與咒語的初步探討

道德經

道教符籙與咒語的初步探討

符籙與咒語,是道教特有的主要法術。在道教的文獻中,有關符咒記述多不勝舉。道教中把書符唸咒作法之則,稱為“符法”、“道法”。或簡稱“法”。

道教法術的內容非常龐雜,包括符籙、咒術、手印(指訣)、禹步(天罡)、禁法、雷法、隱形法、分身法、占卜、風角、星算、三棋、九宮、八卦、龜策、望氣、占夢、推命、看相、堪輿風水、術數、奇門遁甲、乘橋、扶乩、降鸞等。在這些法術中,尤以符籙、咒語為要,故社會上稱修持法術的道士為符籙派。可見,對符咒的研究,是打開道教法術奧秘的一把鑰匙。本文專此而論。

一、符籙的由來與演變

符籙之源,出於古時巫師。它在我國遠古時代即已有其傳說了。《龍兔河圖》雲:“天遣玄女,下授黃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黃帝出車決曰:蚩尤無道。帝討之,夢西王母遣人以符授之,帝悟立壇而請,有玄龜銜符從水中出,置之壇中,蓋自是始傳符籙。”

也就是說,早在黃帝時期便有了立壇、求神、授符等巫咒風俗。據《周禮•地官》記載,當時已將寫有籀篆文的竹片或木片叫做“符節”,用作進出門關的憑證。這與後世道教將符用作交通鬼神的工具一樣,符不過是符節衍化之形態。至戰國時陰陽五行學說的形成,導致天人感應思想的發展。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謂鄒衍深觀陰陽消息,認為上天垂象,聖人則之,“稱引天地剖判以來,五德轉移,治各有宜,而符應若茲。”所謂“符應”,即天降的祥瑞異象與人事的感應。這種符應觀念的產生,也給道教符咒的出現提供了條件。

符籙的形成,似在秦漢之際。在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出土的文物中,即收有我國早期的符籙。《續漢書•禮儀志》雲:“以桃印長六寸,方三寸,五色書文如法,以施門戶。”劉昭注:“桃印,本漢朝以止惡氣,今世端午以綵繒篆符。”《淮南子•詮言》許慎注說:“鬼畏桃,今人以桃梗徑寸許,長七八寸,中分之,書祈福攘災之辭。”這種寫上祈攘之辭的桃板,書有篆符的綵繒,它們既可止惡得福,又能驅邪避鬼,毫無疑問,這就是最原始的符籙。

道教興起之初,便學會了這種巫術,並且把符與讖緯家的圖讖合二為一。俞正燮《癸已存稿》雲:“符,漢時有印文書名,道家襲之。”是說符於漢代在社會上流行起來,被道士襲用為法術。早期道教就是利用符咒之術傳道創教,為人治病解厄。據《後漢書》載,張陵學道四川鶴鳴山中,“造作符書”,《漢天師世家》記述張陵創立道教的過程,謂其初居四川陽平山,“感太上授以經籙之法”。又歸洛陽北邙山修煉,“有白虎銜符至座隅”。暨訪西仙源,“得制命五嶽、檄召萬靈及神虎秘文於壁魯洞”。

這裡所說的“經篆”、“符”、“秘文”,即為早期道教所傳的符籙巫術。文獻《三國志•張魯傳》雲:“魯據漢中獨立,行五斗米道。以符水治病,致米一斗,疾苦立愈,奉者甚眾。”又講述張角太平道行持:“師持九節杖,為符祝,教病人叩頭思過,因以符水飲之療病。”此後符籙之術遂成為道教的主要方術,流傳近二千年,而被社會廣泛接受。

嚴格地講,符和籙是不同的。符,亦稱“雲篆”、“符字”、“八顯”、“玉字訣”、“皇文帝書”、“天書”、“龍章”、“鳳文”、“玉蝶金書”等。是一些筆畫屈曲、似字非字、圖文相合的合壁物。道教聲稱符是天神所降,精氣所成,有治病、鎮邪、驅鬼、召神的神效。《太平經》卷一百八曰:“戒除疾病而大開道者,取訣于丹書吞字也。”《抱朴子•登涉》稱,將符丹書於桃木板,釘板於門或樑柱上,鬼魅不敢近;佩戴符籙入山,可以闢百鬼猛獸。《雲笈七籤》卷七曰:“一切萬物莫不以精氣為用,故二儀三景,皆以精氣行乎其中。萬物既有,亦以精氣行乎其中也。是則五行六物,莫不有精氣者也。以道之精氣,佈於簡墨,會物之精氣,以卻邪偽,輔助正真,召會群靈,制御生死,保持劫運,安鎮五方。然此符本於結空,太真仰寫天文,分置方位,區別圖象符書之異。符者,通取雲物星辰之勢。書者,別析音句銓量之旨。圖者,取靈變之狀。然符中有書,參似圖象,書中有圖,形聲並用。故有八體六文,更相發顯。”

籙,又稱“法籙”。通常指記錄有關天官功曹、十方神仙名屬、召役神吏、施行法術的牒文,內容主要有神真的名諱、形貌、符咒等。道教認為籙文是由先天靈氣演衍而成,《正一修真略儀》曰:“神符寶籙,其出自然,故於元始赤明浩劫之初,渾茫之際,空中自結飛玄妙氣,成龍篆之章,乃元始神尊化靈應氣然也”。故修行者必須受篆,其重要意義正如《洞玄靈寶課中法》曰:“籙者戒錄情性,止塞愆非,制斷惡根,發生道業,從凡入聖,自始及終,先從戒篆,然始費真。”道士內煉與施法時,主要依靠驅使籙文中的神真,方能煉化成真,拔度生靈,救濟困厄,所以必須熟習籙文內容,才能成為道教法師。

從東漢到南北朝時,對法籙的崇拜盛行社會,史載皇帝受籙之事歷代相傳不絕。隋唐以來,道士與民眾仍推崇符籙咒術,他們相信奉行法籙,就能得到神祇的保護,兇邪不敢侵,疾病不能擾,符籙成為道士法師輔正驅邪、治病救人、助國禳災的主要手段。因此,在道門內視為瑰寶,不是親信弟子,不能傳授;沒有得一定法籙地位的道士,也不能授與。

為此,制定了嚴格的授受規則、禮儀程序。《隋書•經籍志》曰:“其受道之法,初受《五千文籙》,次受《三洞籙》,次受《洞玄籙》,次受《上清籙》。籙皆素書,紀珩天曹打屬佐之名有多少,又有諸符,錯在其間,文章詭怪,世所不識。”唐張萬福《傳授三洞經戒法籙略說》曰:“凡人初入法門,先受諸戒,以妨患止罪。次佩符籙,制斷妖精,保中神氣。次受五千文,詮明道德,生化源起。次受三皇,漸登下乘,緣粗入妙。次受靈寶,進升中乘,轉神入慧。次受洞真,煉設歸元,還源反一,證於常道。”

道教以符籙為溝通人神之間關係的信息渠道,認為符籙是意念與精氣的載體,是天地變化、氣運流轉的記錄卡,因此具有召神劾鬼、鎮邪扶正、煉化成真的神奇作用。符籙的種類非姑多,各有各的用場,各有各的結構。《抱朴子•遐覽》中所載符圖名謂甚多,有自來符、金光符、太玄符、黃帝符、延命神符、九天發兵符、大捍厄符、消災符、通天符、禹嬌符、八卦符、勝符、采女符、六甲通靈符、治百病符、厭怪符等大符,其他小符夕不具載。並曰:“鄭君言符出於老君,皆天文也。 龍通於神明,符皆神明所授。”從符籙的名稱,大致可以推知其所具有的作用。

入宋以後,符咒之術得到了新的發展。道教中人將內竹與符咒相結合,以丹道為本,以符咒為用,“靜則金丹,動則霹靂”,從而形成了以雷為力量源泉,以役使雷神諸神為特徵的雷法。道教中人用於征服惡鬼邪神,視之為效力強大的法術。據載能天人感應,用之能呼風喚雨,放電召雷,能降魔驅邪,治病救人,具有非凡的功能。大量符咒、雷法名作的出現,如《靈寶領教濟度金書》、《靈寶無度人上經大法》、《上清靈寶大法》、《三天玉堂大法》、《道法會元》、《紫書大法》、《清微元降大法》等,即為符咒、雷法大叢書。從而符咒之術大盛於世,曆元明清而經久不衰,至今在臺灣的道士,仍然非常重視這類法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