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地產老闆們突然喜歡上造車?|車創觀察

還記得小時候,廣州有個電視頻道每天中午都會輪播香港的經典喜劇電影,筆者暑假的每一天就是靠著他們下飯。要說當中最戳筆者的笑點與淚點,可以說只有《富貴再逼人》。

電影中,主人公一家人原是在地產公司工作,丟工作後窮困潦倒地從國外回港。從住小洋房淪落到屋村,其中有諷刺有溫情,全劇終止在他們一家人最低谷的時候意外中了彩票,一夜暴富,再次改變了全家人的命運。

有時候,筆者會覺得這種好運只會出現在電影中,回到現實中還是要掙扎著每天早起,老老實實去上班。但總有例外,有一號人物就有電影主角的好運,遇到那張改寫其命運的彩票。

被逼得遠走他國仍然不放棄“造車夢”的賈躍亭,終於捉住了屬於他的那一張彩票。

為什麼地產老闆們突然喜歡上造車?|車創觀察

恆大用67.46億港元拯救了在懸崖邊上搖搖欲墜的賈躍亭,正式入主美國新能源汽車公司法拉第未來(Faraday Future)。

這被看做恆大實行多元化戰略,打響了進軍新能源汽車產業界的第一炮。

俗話說得好,看事情要整體去看。地產界的大佬們似乎紛紛把槍瞄向了新能源汽車產業。

不久前,傳出萬通地產擬用31.7億砸向星恆電源,進軍新能源汽車最為重要的一環——動力電池行業。有人說,萬通這一砸是為了轉型破局,因為現在做一個地產的老闆也不是很好混。

地產老闆苦不苦,只有他們自己才知道。筆者只知道,地產商的大佬們現在都各自打著算盤,撓著所剩不多的頭髮,思考著如何實現他們的“造車夢”。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這一頓饕餮盛宴的餐桌之前,每個參與者都急著爬上桌子扒一口吃的。地產玩家中,顯然不止恆大與萬通。

在剛過去的7月份,觀致汽車再次迎來銷量上漲,7月銷量為6115輛,同比增幅高達6倍,這也是觀致連續7個月銷量持續增長,同比去年可增長了412%。

對於觀致來說,這個成績是可人的,畢竟不能跟巨頭相比。無可厚非,有這種成績大部分原因在於寶能的入局,賦予了觀致龐大的資源與能力。

觀致汽車由奇瑞汽車和以色列量子公司共同出資於2007年底成立,在寶能做接盤俠之前,觀致的成績單有點慘不忍睹。發展已逾十年的觀致,在之前是一直被銷量衰退、虧損及瀕臨破產等陰影籠罩。2013年至2017年期間,觀致汽車虧損了近82億元。雖然這個數字跟特斯拉的220億相比還是小數,但一直以來的困局已經讓其高層苦不堪言。

能共患難,並不代表可以同享福。

“抱歉不能一一握手道別,但請你接受你的CEO最後一封郵件......”也許離別總是帶著些許憂愁,一封帶著一絲不捨情感的郵件在今年2月初出現在觀致汽車的員工郵箱中,那是觀致前CEO 劉良在觀致最後的動態。至此,寶能入主觀致的時代正式到來。

為什麼地產老闆們突然喜歡上造車?|車創觀察

(劉良致觀致員工的郵件)

這並不是寶能踏入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第一步。

2017年10月19日,寶能集團與杭州市富陽區政府、杭州新天地集團簽訂項目合作框架協議,計劃投資約140億元建設一個佔地3000畝、年產30萬輛的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

2017年12月,寶能在廣州動工建設新能源汽車產業園,首期規劃產能50萬輛新能源汽車及相關配套項目;此外,寶能正加快組建寶能汽車研發院,致力打造一個集整車、系統及零部件、新能源等領域於一身的汽車研發中心。

收購觀致,只能說是寶能在新能源汽車產業上一系列佈局的關鍵一步。

之後,華夏幸福收購合眾新能源、萬達給了珠海銀隆五億元軟妹幣、到許家印圓夢賈躍亭......地產商大佬們都開始跑來汽車產業“撒錢圈地”了。

如果你稍微研究一下這些跨界造車的地產商,從他們悠長的公關話術中,就會發現他們並不是為了造車而造車,而是為了打通一條產業鏈而造車。

就拿寶能來說,擁有造車業務就可以與自家旗下的汽車零部件、物流運輸、物業住宅、金融等等多板塊產生協同效應。用66億收購觀致,盤活了各個板塊的業務閒置資源,還順手帶動股價上升。

在他們的公關話術中你還會聽到更大的追求,他們希望實業報國。這種故事聽著太美好了。

入局造車的地產大佬們,說到底都是為了轉型而作準備。

王健林老說想把商業地產名字改掉,不要再做地產商,做不下去。

另一頭,在轉型的路上比萬達奔得更快的是萬科。在萬科的身上,看到的是國內地產商的縮影。

“十年後,萬科還會是地產公司嗎?我想不是了,如果還是,那也是慘淡經營了。”萬科董事會主席鬱亮如是說道。

在最近的一次活動中,我再次見到這位“萬科一哥”。鬱亮似乎要比之前更瘦了,臉的輪廓愈發顯得鋒利,讓他的氣質添加了幾分嚴肅。有人問他:“最近還跑步嗎?”他拿起手邊的水喝了一口,慢悠悠地說:“跑,只是太忙了,跑的時間比以前少了許多了。”

的確,自從從王石手上接手萬科,鬱亮直到現在都沒有停過手,他一直都在堅持著新時代不能用舊思維的方法論帶領萬科“換跑道”。萬科一直在改變。

地產商的大佬們早在前幾年就意識到,房地產行業已經度過了最黃金的歲月,雖說絕不是就要撞上冰山的泰坦尼克號。只不過,人人彎腰就可以撿到黃金的時代結束了,房地產要進入了白銀時代。

“中國房價單邊快速上漲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如果地產商還是有地就買,不看價格,那麼之前怎麼賺錢現在就怎麼賠”鬱亮表示。

鬱亮所說的是現今普遍存在於地產行業的思維方式,所以鬱亮提出萬科將由傳統住宅開發商向“城市配套服務商”轉型,靠自己雙手勞動賺錢。

為什麼地產老闆們突然喜歡上造車?|車創觀察

(萬科董事會主席 鬱亮)

面對白銀時代的到來,人人自尋出路。

不好好蓋房子,跑去踢足球之後又跑去賣水的恆大,最近也不得不思考關於跨界、轉型的問題。

今年進入炎熱的夏天以後,上證指數下跌幅度超過20%,有專家解釋中國的股市已經進入了技術性熊市。A股是不是在熊市,與其聽所謂的專家模稜兩可的解讀,不如看眼賬戶便也可得知。而代表新技術新經濟的創業板,其遭遇比3年前股災時還慘。

股市不得志的同時,樓市卻混的風生水起。

任志強,曾經發表言論的爆炸程度不輸於馬斯克,最近的他不再“憤怒”。他說今年一季度是有史以來房價漲幅最大的一季度,而且是普漲,就算去到三四五六線城市裡,房價就像藤蔓一樣,依靠著政策的影響咻咻咻地往上竄,想按也按不住。在問到如何看待現在的房價問題,他拒絕回答,因為他認為這數據不真實。

房價上漲意味著需要資金,已經推進了幾年的棚戶區大改造,今年迎來大爆發,前5月,國開行發放棚改貸款4369億,相比之下,整個2017年的貸款規模才6350億。合指一算,錢從哪裡跑到哪裡就不難懂了。

按理來說,作為地產商之一的恆大應該賺的盆滿缽滿,但是在許家印的臉上卻看出了一絲憂愁。

目前的樓市到了行政命令大於市場自由競爭的階段。儘管各種各樣的限購、限貸、限售措施,價格審批、搖號等等,房價被嚴格限制,房價仍讓不斷漲。房價漲,地價也漲,跟著去年下半年以來,在去槓桿大背景之下,房企融資渠道也一再被收緊。

可以說,樓市暴漲的油水倒到地產商的口袋之中並沒有增加多少。隨著資金面的收緊,地產商的融資成本越來越高,幹完一個項目,利潤甚至不夠還利息。蛋糕越來越難搶,就算搶到了也不知道怎麼吃掉。

地產商的確越來越難做了,賺不到錢,作為也不能太高調,逼得許家印的皮帶從愛馬仕換成七匹狼。

為什麼地產老闆們突然喜歡上造車?|車創觀察

所以,許家印迫切地想轉型,上市公司的名字從“恆大地產”改為“中國恆大”。去掉地產二字後,恆大加快了多元化的步伐,賣過水、賣過糧油的恆大,又跑去造車了。

新能源汽車大行其道的今天,要是誰對其還發出質疑的聲音,筆者懷疑其要不就是生活在古代,要不可能平時只看《一起來看流星雨》這種傻白甜的偶像劇。新能源汽車已經公認為汽車產業的未來出口,地產商選擇從新能源汽車切入,並不能說多明智,畢竟是大勢之趨。

就在前幾天,小鵬汽車宣佈再次融資40億,估值達到250億。其他關於新能源汽車企業的融資筆者就不一一細說了,但從中可以看到,資本對於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追捧熱情是居高不下的,資本爸爸們似乎都不在乎新造車企業的成績單。

許家印要做賈躍亭老闆,背後的的原因逃不出地產商跨界造車的邏輯。

2018年,房地產調控再升級。“7.31”中央提出要遏制房價上漲;、圳新政,直接針對短線投資客,出臺了限售、限離、禁企業購房的最嚴調控,賣房難上加難。房地產成交低迷仍將長期存在。

政策成為了地產商的攔路虎。

在上文,筆者也提及過,限購、限貸、限售措施......各種“限”一出現,勒著地產商脖子的繩子又緊了一分。這時候,不僅是賈躍亭要窒息,許家印也想要窒息。

反觀,就算政府在不斷退補,各地方仍然紛紛出臺新能源汽車產業扶持政策,形勢一片利好。

而汽車行業作為大宗的消費品,本身產業升級和更新力度就很大,並且是中國製造2040戰略中的重點產業。

企業投資和國家發展戰略相吻合,這些一向跟著政策走的地產狐狸哪會不深諳其中的套路。同時是全國政協委員的許家印就以擅長嗅政策風向而聞名。

2010年,中國足球經過打假打黑之後百廢待興,恆大集團果斷收購廣藥足球俱樂部,隨後,國家高層人士表達對中國足球的關注,中超聯賽的版權也賣出5年80億元的天價。之後,恆大在足球的路上走得風生水起。

其次,拿地問題成為了地產商頗為頭疼的事。

地屬於公家,拿地當然要問公家。只是土地有限,如今要在一二線城市拿地,除了錢,就算有手段和人脈你都很難辦到。

“土地市場的拍賣價,政府都拿捏得很準,算得很細,基本上就不會給你有太多的利潤可賺。如果你還是要瘋狂進來,政府就給你設置一個熔斷價格,到了這個價格,開發商就進入競自持階段,一些熱門地塊,最終競得者必須100%自持物業,也就是說開發商蓋了房子不能賣,只能自己持有,出租出去。”鴻坤集團的一位高管表示。

自持,對於地產開發商的資金是一個嚴重的考驗,只有不差錢的地產商敢於嘗試這種模式,不過地產商也不可能只靠著自持來混口飯吃。

比狐狸還狡猾的地產商怎麼會乖乖坐等改變,它們換個身份,拿地就不是一件難事。

恆大收購的FF之前,其子公司睿馳智能汽車以3.6億元拍下廣州南沙601畝地塊的日子,這塊地的申報也是用於電動汽車的組裝與生產基地。賈躍亭成了許家印的新票以後,許家印要地不難,賈躍亭造車有希望,又是一個你好我好的完美故事。

為什麼地產老闆們突然喜歡上造車?|車創觀察

同樣的道理,投資了汽車產業的地產商都以不同的名義圈到地了。華夏幸福目前已經擁有了多個區域的新能源汽車基地,之後控股哪吒汽車暨浙江合眾新能源,自己坐莊,實現從零部件園區到整車生產製造的產業地產佈局;寶能集團也與杭州政府等合作,拿下了一個佔地3000畝,以欲年產30萬輛的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

地產商投資新能源汽車板塊,拿地也許是其目的之一。

對於地產商來說,考慮更多的是房地產的未來。

多次講到,房地產到了白銀時代,國內的經濟也已經不是靠房地產拉動起來了。未來,地產也不是地產商真正要賺錢的領域了。

王石說過,中國房地產大規模開發期已經過去,住宅的需求將會減少。許家印嘆氣過,房地產是夕陽產業。如果萬科、恆大他們堅持只做住宅開發商,慢慢地就會變成戴爾。專業化與否,也要看市場的變化,堅持專業化未必能一直守住安全邊界,柯達不就因此倒閉了嗎?

地產的暴利時代已經逐漸過去了,地產商大佬們也不想吊死在一棵樹上,所以找到了另一個暴利的行業。

說新能源汽車暴利,好像不太準確,只能說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潛力是無限的。根據36氪研究院的相關報告顯示,全球範圍內,預計2022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將達600萬輛;2030年,全球新新能源汽車年銷量有望達到1.03億輛,而整車與動力電池成為了新能源汽車產業投資趨勢。未來,每一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領域都是萬億級別的市場。

恰巧,地產商都紛紛下注了相關領域的企業,看來他們也是下了功夫做功課。

美好的故事背後都是利益的交易。造車的萬億風口已經是魯迅先生口中的城頭變幻大王旗,從炙手可熱的互聯網造車,悄然變成了地產商們的遊樂場。

“跨界”,又是一件談何容易的事,有錢也不是為所欲為。

造車之前,恆大還試過賣水,後來用18億賣掉了恆大冰泉,三年裡一共虧了40億元。

在2013年那一個狂歡夜,恆大用錢砸出了無數中國球迷的狂歡以外,還幫自家產品打了一個廣告。恆大足球登頂亞冠的那一夜,是恆大冰泉第一次曝光。恆大冒著與贊助商撕逼的險,讓隊員身穿印有“恆大冰泉”廣告的新球衣登上領獎臺。

自此,恆大冰泉以C位出道。

為什麼地產老闆們突然喜歡上造車?|車創觀察

隨後,它高調招商,轟轟烈烈的砸錢做營銷,恆大買一個球員,最貴也就幾個億,但為了恆大冰泉,20天砸了13億,有錢真任性。起了個好頭,下了個重本,之後的恆大冰泉為何落得如此地步?

恆大冰泉金錢開道,一出擊就是高端市場。隨著快速擴張和鉅額訂單不斷增多,其產能卻跟不上腳步,造成的後果就是消化不良,受傷的自然是經銷商和消費者。

此外,恆大冰泉定位是高價位。講真,在國內無論是現在還是十年前,礦泉水打的都是中低端的路線。各種行業大會上,桌上擺的都是農夫山泉和怡寶,什麼時候見過恆大冰泉、依雲的蹤影?之後,恆大冰泉的價格一降再降就足以證明,礦泉水的高端市場是有限的,“高價水”也不合消費者的胃口。

事實證明,用錢是砸不出市場的。跨界經營,沒有正確的姿勢與態度,大多數的結果就是交了學費也畢不了業。

同樣,交了些許學費的萬達,不知道會不會因為珠海銀隆而在汽車板塊收回觸角。

在飯桌上,董小姐只是傾訴了幾句,皺一皺眉頭,就拉來萬達、中集等與珠海銀隆新能源有限公司簽署增資協議,並宣佈共同增資30億,獲得珠海銀隆22.388%的股權。萬達投了五個億,王健林說這五個億不多,一切相信心中的董小姐。

董小姐何許人也?這個獨自帶領23個業務員把格力電器推上國內空調市場佔有率第一位置的女人,王健林怎麼會不相信其能力。五個億對於萬達來說的確只是個零頭,也許投銀隆只是萬達在新能源汽車的“試水”。

在董事會上呵斥著股東們,打滿雞血的董小姐,跨界造車的開局並不理想。

其實,銀隆一直都過得不太好。靠著新能源大巴的高額補貼,珠海銀隆才能實現盈利;而銀隆之前的動力電池即不是做佔有一定市場份額的磷酸鐵鋰電池,也不是做補貼力度更大的三元鋰電池,而是做性能都在兩者之下的鈦酸鋰電池,可謂“陳獨秀”也。

之後,珠海銀隆經歷了從裁員8000人到產業園停產,銀隆南京項目因工程欠款,一度被法院查封……似乎,董小姐越燒錢,這條新能源汽車的路就越難走。

為什麼地產老闆們突然喜歡上造車?|車創觀察

(王健林與董明珠)

不過,沒錢肯定就玩不起。

汽車是重資產產業,燒錢造車,已經成為新造車企業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

李斌李大爺說,沒有200億你就別來完電動汽車這個遊戲了。這句話,使得許多剛想抬腳踏入的人忙收回了腳,也戳中許多已深陷其中的新造車者的心。

前幾天,蔚來與小鵬汽車還打起了量產的賭約,賭注雖小,但其背後的意義卻讓人回味無窮。剛拿了40億元的何大爺說,今年之內都沒有人可以交付一萬臺車;並不服輸的李大爺立下了戰帖:不用到12月31日,蔚來就可以交出一萬臺車。

進入2018年下半年,圍繞著新造車企業的是交付、產品和退補三座大山。他們變得不再忽悠,勤勤懇懇地提高量產速度,只是他們仍然很缺錢,畢竟要繞過每座大山都需要大把大把軟妹幣。

此外,新造車企業目前面對著還有電池技術的問題。隨著政策對於新能源汽車、鋰電池等逐步退補,對於動力電池的性能要求也越來越高了。雖說國內的動力電池巨頭現在在國際市場上站得還算穩,但是內裡的東西是不是比日韓的靠譜,這個大家心裡都明白。

目前的市場上,新造車企業就有五十多家,但大家都明白等到洗牌期過後,剩下的應該超不出十根手指的數量。新造車與傳統車企相比,比品牌度,都是初創企業比不過;比工藝,還是比不過;比供應,不用想了......前有傳統車企,後有互聯網科技玩家,產品好不過特斯拉,流量趕不上BAT,新造車企業要生存,就必須擁有自己的必殺技。

有著這麼多挑戰的新能源汽車板塊,混跡江湖多年的姚振華、在賭桌上融資的許家印......這些老江湖不可能不知道。

跨界經營難,跨界造車更加難。房地產在造車上的路並不平,為什麼地產商仍然要投身於此?實業報國這個聽起來即表忠心又美好的解釋,願信則信。

筆者開玩笑地說一句,也許是因為,他們手頭上的資金都沒看上去那麼“窘迫”。

作者|小丑joker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