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最賺錢的業務是什麼?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話說的沒錯。

大家可以想一下,自2016年8月24號“P2P網絡借貸暫行管理辦法”出臺之後,哪兩種資產類型發展速度最快呢?

是現金貸和車貸業務沒錯,因為它們都是衝著小額分散去的,當時被稱為最撈錢和最穩健的資產業務。不過發展越是迅猛,所呈現出來的問題也越大。

P2P最賺錢的業務是什麼?

一、

現金貸面向社會無信用卡或信用卡額度不足、需要小額現金應急的人群,發放小額、短期、極高綜合利率的貸款,純線上獲客及放貸。

而當時國家有兩個鼓勵,一是“普惠金融”,一個“鼓勵消費”。

普惠金融本質就是鼓勵金融機構向社會發放小額貸款。刺激中小生產者擴大生產,技術升級。

鼓勵消費就是刺激大家消費,以此拉動內需。

很美好的初衷,然而人的慾望在金錢的面前是多麼不堪一擊。

現金貸動輒100%以上的利息,讓大部分借款人無力償還,衍生出幾百萬的共債人群(在各種現金貸平臺借舊還新),而平臺無序放款後,有衍生出嚴重的暴力催收。

以影響最廣泛的校園貸為例:學生為了滿足自己的一點小慾望借款一兩千,然而到期無力償還,只能從其他平臺借款補漏,週而復始的滾雪球到最後欠債十幾萬。於是平臺使用暴力催收,威脅恐嚇等等方式,一部分人讓家裡掏錢或者自己四處借錢填了窟窿。一部分實在還不上錢,要不尋死覓活的,要不一部分女生從事皮肉交易以償還債務。

這就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一時間把校園貸和整個P2P行業推向了輿論的高峰。不僅僅是P2P行業發展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的風氣的問題。

所以國家採用“一刀切”的方案。十日內監管層連發數道“特急金牌”,從持牌要求、成本上限和資金來源分別給予了嚴格的限制,一場席捲全國的現金貸監管風暴開啟。

嚴監管之後,現金貸行業正在出現分化。一些頭部的平臺,靠降息和轉型其它業務符合監管要求;更多的是一些小平臺則直接關門、歇業、解散、甚至跑路。

而消停了一段時間後的現金貸目前又正在以“回租”的模式重返大眾的視野。只要借款人使用回租APP,給手機進行所謂的估價,估價完成後填寫信息,砍去天價頭息之後平臺直接打款到銀行卡。完全以手機為中介的模式然開監管。

例如:如果手機估價1000元,需要支付260元評估費,到賬740元,7天之後卻需要還款1000元。以此來計算,年化利率高達1832%。而現金貸也正在以“回租”的模式重返校園。

這簡直比嗜血的高利貸還要無情。所以白客在這裡警告大家:投資人千萬別碰這種形式的平臺;借款人也千萬不要去找這類平臺借款,否則,真的翻不了身的。

二、

車貸一直是大家口中最優質的資產,直到國家打黑行動出臺和最近沃時貸的爆雷。

其實業內大家都明白,車貸要盈利,得依靠車輛本身。風控主要靠後期催收,甚至連盈利也要依賴借款人逾期後繳納的各種費用來實現的道路了。

借款人逾期就拖車,然後收取拖車費,如果借款人還是無力還款,貸款機構直接就可以獲得車輛的出售權。這一系列動作操作下來,費用也收到了,資產也保全了。

然而隨著國家倡導合理合法催收,打黑行動的嚴厲執行後,這條路子已經行不通了。5月25號,廣州互金協會發布的一份《關於嚴禁“套路貸”等非法金融活動的通知》中有一條:

不得通過車輛的抵/質押,房屋網籤等手段,非法變賣、處置借款人車輛、房屋等,侵佔借款人財物。

這就表明借款人逾期就拖車,然後收取拖車費,或者在確認無法歸還了,直接就把車賣了的行為,都會被視作非法金融活動。而合理的做法是以合同為依據,通過想法院起訴的方式來獲得借款人財產的處置權。

當車輛僅僅作為評估借款人的還款能力時,車貸平臺也從抵押模式轉為信用借款模式。這就使得車貸業務喪失了靈活定價權,大大縮減了利潤空間。而車輛二壓及多次抵押現象又得不到合理控制,勢必使得車貸市場大洗牌。

接下來選擇車貸平臺不僅僅要以大平臺為主,還要注意平臺對借款人審核是否以信貸為出發點。

曾經炙手可熱的賺錢香餑餑變成了燙手山芋,行業及市場本身不可能良性的發展,國家的監管在其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白客經常說:只有順應潮流的人才更有可能成為時代的寵兒以及賺大錢!!!

最後回答最賺錢的業務是什麼:跟著國家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