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9醫師節|探尋醫者別樣師生情

世界上除了親情、友情、愛情,還有一種感情也是那樣純粹、濃厚,這便是師生情。

師生之間,不僅是技能的傳授,更多的還有老師的桃李之教、學生的感恩之心。首個醫師節到來之際,讓我們一起聆聽醫生的師生故事,感受他們之間的別樣情誼。

言傳身教 潤物無聲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郎大夫言傳身教,潤物無聲,教導我們如何行醫,更教導我們如何為人。”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主任譚先傑說。

1993年,譚先傑初遇他工作道路上的導師郎景和。那年初,在北京協和醫院實習的譚先傑,因求職之事走進了郎景和的辦公室。那時,導師郎景和時任協和醫院副院長,兼任婦產科主任。“郎大夫看完了我的自薦書後,說名額都滿了,不過科裡好像還有一個專科生的名額,計劃招收技術員,或許可以想想辦法。郎大夫讓我把求職書謄寫兩份,給兩位副主任送過去,他們商談爭取一下。三天後,教育處老師告訴我,婦產科錄取我了。”於是,譚先傑成為那年婦產科四名正式編制錄取的本科生之外的一名“編外醫生”。1996年,工作三年後,譚先傑考取了郎大夫的博士研究生。

8·19医师节|探寻医者别样师生情

導師郎景和與學生譚先傑2000年合影

譚先傑博士研究生畢業那年,導師郎景和又給予他不少的幫助與指導,給譚先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譚先傑說:“對於臨床型博士,論文答辯之前還要考手術操作。那年我考的是子宮切除,由郎大夫親自護航。我屬於上手術容易出汗的‘大汗一族’,那天也一樣,手術還在切開腹壁組織的階段,尚未進入關鍵步驟,我就需要臺下的巡迴護士幫著擦汗了。當時規定,答辯評委需要七位,本院的只能有兩位,其他五位必須來自院外,而且‘來的都是腕兒’。”當時,導師郎景和為緩解氣氛,開玩笑說,第一,出汗是對的,說明考生對考官很尊重。如果沒有出汗,就是不把考官放在眼裡;第二,雖然考生汗出得多,但手一點兒都沒有抖,作為外科醫生是合格的。一番話讓譚先傑放鬆許多。

手術檯上出現突發狀況考驗醫生的應變能力。開腹完畢,進行子宮切除的第一步,也就是結紮切斷子宮圓韌帶時,譚先傑一打結,線就斷了,顯然還是由於緊張,力道不穩。“我正在懊惱,郎大夫打另外一個結的時候,線也斷了。他果斷地對護士說:換線!我知道,其實評委們也知道,他是故意打斷的。”譚先傑說。

說到手術,譚先傑則這樣描述導師郎景和:“郎大夫的颱風之好,絕對是學界楷模。他幾乎從來不在手術檯上批評人,更不用說罵人。他有時會自己先做示範,然後讓你操作。他特別善於用器械巧妙指引,當你覺得下刀或下剪子特別順手的時候,一定是行走在正確的手術路線上;反之,如果你準備下刀或者下剪子的時候,發現他的器械擋住了你的路,肯定不對。”譚先傑跟隨郎景和多年,多次遇到導師如“救火隊員”一般出現的場面,譚先傑自己也數次求救過。“當腸粘連分解不開腸子破口了,輸尿管找不到了,子宮和卵巢被惡性腫瘤粘連包裹找不到,主刀大夫無處下手,類似‘山窮水盡’的情景時,大家的第一反應就是緊急呼叫郎大夫。” 譚先傑說,導師上臺後,總是能在很短時間內理出頭緒,發出一番“剪”“切”“縫”的指令後,便能迎來“柳暗花明”。

彼此理解,彼此為師。郎景和認為,師生之間除了常說的“尊師愛徒”“教學相長”之外,老師對學生要顧憐,細潤無聲;學生對老師要體會,滋發春枝,彼此都要讀懂。“我在國外參加過一次畢業典禮,印象深刻,學生跑上臺來,再一次表示對老師的謝意,而老師卻說:以後不要叫我老師了,我們是同事。”郎景和說,作為學生,我們要永遠尊敬老師,向老師學習;作為老師,我們要永遠愛護學生,向學生學習。

全國模範 醫學大師間的亦師亦友

裘法祖,浙江杭州人,著名醫學家、被譽為“中國外科之父”。其刀法以精準見長,被醫學界稱為“裘氏刀法”。受教於他的學子中,有一大批已成為中國外科界的骨幹,其中就有國內外知名的肝外科專家吳孟超院士。

8·19医师节|探寻医者别样师生情

裘法祖與吳孟超

裘法祖是我國外科學奠基人,被譽為“中國外科的一把寶刀”。吳孟超是著名的肝膽外科專家,被稱為“破譯了肝臟密碼的人”。他們一位是中國外科學泰斗,一位是肝膽外科之父。他們改變了中國外科的歷史,也共同演繹了一段醫學界的師生佳話。

1954年至1958年,吳孟超從查房、檢查病人到科研、開刀,一直與裘法祖共同工作。4年的學習,讓吳孟超直接接觸了“裘氏刀法”,“後來就學他的方法,如今我的手術開刀方法風格都是他教的。”

在吳孟超的眼中,裘法祖對學生要求嚴格,但他對待病人卻非常耐心負責,他曾親眼看到老師趴在病床邊觀察患者的小便量。

在裘法祖身邊學習2年之後,吳孟超的手術做得跟老師越來越像。1956年,當他轉為主治醫生開始獨立工作時,裘法祖指點他說,中國的肝膽外科還是一片空白,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在裘法祖的指點下,吳孟超和另外一位同事一起翻譯了《肝臟外科入門》,快捷地進入了肝膽外科的大門。這本書裘老一直保留著。吳孟超80歲時,裘老將它當禮物送給了吳孟超。作為裘法祖的學生,吳孟超此前每年至少要和裘法祖見二三次面。每次吳孟超到武漢,第一件事就是看望裘法祖和師母。

2004年6月,中科院召開院士大會時,裘法祖和吳孟超在一起相處將近一週。裘法祖說:“當時他見我年紀大了,扶著我,陪我吃飯,接我送我,對我非常尊敬。”談起和吳孟超的情誼,裘法祖曾說:“我們的師生情全國少有,堪稱全國模範。現在有些學生做不到這樣,甚至過河拆橋的也有。”

不忘師恩 常念師情

人生的境遇有偶然也有必然。北京豐臺醫院婦產科主任許洪梅曾因考取在職碩士研究生,認識了她的導師--北京朝陽醫院婦產科主任張震宇。

8·19医师节|探寻医者别样师生情

許洪梅的導師張震宇

許洪梅曾寫過一篇文章《成都,成都》,回憶她與導師的師生情。文章寫到,導師教給自己的第一課就是做事一絲不苟與堅持認真的態度。“我去找導師籤研究生申請表時,已經有其他學生比我先找過導師面談,而錄取順序是與導師面談的先後順序有關。導師告訴我,如果只能錄取一名研究生就不能錄取我了。惴惴不安的我後來拿到了朝陽醫院婦產科的在職研究生錄取通知單,而當年那名第一個找到導師的學生,如今也成為我最好的朋友。”

張震宇嚴謹的工作作風觸動了許洪梅。“有些導師在學生畢業答辯前一天才會看學生的畢業論文,但我的導師在所規定的答辯時間前一個月,就會讓學生上交論文。他是為了給自己留出足夠的時間,讓修改時間更加充足。”許洪梅說,導師連她的論文前言部分也要逐字逐句地修改。無論是在學習階段,還是進入臨床工作,他都不會給學生找到偷懶的機會。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許洪梅看來,一名優秀的醫生不僅要自己醫術高超,還要傳授給別人技能。許洪梅說,導師從不會囉囉嗦嗦教學生怎麼做手術,卻總是在手術的關鍵步驟給予學生最直接的指導。

許洪梅在讀研究生、博士三年的時間裡,都是在張震宇的幫助下學習、工作。如今,許洪梅在給患者做手術時,若遇到疑難問題,仍會自然地轉化成導師的思維方式進行操作,問題也就會順利解決。

導師的言傳身教無不感染著許洪梅。張震宇負責病房時,每日兩次查房從不間斷,無論是在醫院他負責的病人,還是一名普通的求助者,他都不會帶有任何有色眼光,不遺餘力去救助每一位有需求的人。在他看來,自己的專家號雖然“一號難求”,但他也要儘可能多的為沒有掛上號的病人診治。如果患者出現其他科室併發症,他也會幫忙請專家會診。

2008年,許洪梅跟隨醫療隊奔赴到汶川地震災區,執行救災任務。那時餘震不斷,許洪梅接到了來自北京的導師的電話,不善言辭的導師卻在電話中對她的安全"絮叨"起來。

“年輕時,導師說的話就像聖旨一樣念念不忘;年長以後,就把導師的話語記在導師語錄上面,溫故知新。”

許洪梅的第一次飛行是導師帶她去海南開會,幫助不會系安全帶的她繫緊安全帶;許洪梅的第一例腹腔鏡手術是導師帶她做異位妊娠;許洪梅的第一篇專業文章是導師無數次修改的結果,從此她知道了寫文章的套路;許洪梅吃的最貴的一頓飯是導師帶學生去吃的西餐……

相比其他行業,醫生之間的師生情更加純粹,老師毫無保留的指導,讓一代又一代醫生成長起來。醫師節即將到來,健康界感謝每一位醫生導師,正是導師的努力與付出,讓每一名醫學生在從醫之路上披荊斬棘,用精湛技術和高尚醫德,贏得患者由衷的尊重。

本文綜編自健康報、醫院管理論壇報、健康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