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历史上青铜器铸造工艺

安康历史上青铜器铸造工艺

1.石型铸造

当人们最初炼得铜汁,很自然让它流入坑洼的地方,冷凝凝后形成了坑的形状,由于这种启发,人们找来软的石头,凿刻成简单的器形,成鱼钩、小刀、箭镞、带钩、钱币等小件。1978年安康市汉滨区原千工乡水丰村发现的石质半两钱范(现藏于安康地区博物馆),就是铸造钱币的石型。

安康历史上青铜器铸造工艺

2.泥型铸造

由于新石器时代的精湛制陶技术,为铸型制作所借鉴。古人称铸型为“陶范”,即由来于此。泥型铸造是我国使用最早的一项主要铸型工艺。有一铸即废的一次型,有用碎陶片细粒混泥土作成,能浇注多次的半永久型,对附饰很多的复杂铸件(如史密簋),单一泥型浑铸是无法铸成的,便巧妙地采用附件另铸,然后嵌入主体铸型中的分铸法。泥型所用材料(如黄泥、白泥、稻芒麦秸、陶片碎屑等)可就地取材,成型简易,效果亦好,因此,泥型铸造在古代铸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直到今天仍有旺盛的生命力。

安康历史上青铜器铸造工艺

铸造工艺的进步,使得铜器造型高雅,铸造精良,留传至今而不失本来面貌。这其中的奥秘在于人们已掌握了镀膜工艺。

1986年陕西省安康水电站库区考古队,在紫阳县原金川乡白马石村山坡上,发掘清理了八座战国早期巴蜀墓葬。其中M2出土的一把青铜剑,“喇叭首,茎作椭圆柱形,茎上有凸起的圆两周,凹形宽格,中脊起棱线,器表黑褐发亮,镀有其他金属锋刃仍然锐利无比”。这把古剑在地下埋葬了2000多年为什么没有生锈?为什么依然寒光四射,锋利无比?通过研究发现,不锈的奥秘即在剑身上被镀上了一层含铬的金属,铬是种极耐腐蚀的稀有金属,岩石中含量极低,提取十分不易。铬还是一种耐高温的金属,它的熔点大约是4000摄氏度。目前我国发现镀铬的青铜剑,寥若晨星,仅有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两把宝剑,陕西临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虽已发现这种外镀金属的宝剑,但

比紫阳白马石剑、越王勾践剑和吴王夫差剑,在时间上要晚得多,说明安康古代劳动人民已掌握了防锈防蚀的外镀技术。而作为外镀金属铬,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被一位美国科学家在高温电解炉中第一次真正把这种金属溶解。

安康历史上青铜器铸造工艺

与外镀技术同时发生的还有鎏金工艺和镶嵌工艺,以及在青铜器表面嵌入金银丝的“金银错”等。安康市汉滨区原张滩乡出土的一把青铜剑上刻划出流畅的花纹,并在剑身花纹上涂以金泥,成了一把鎏金宝剑;旬阳县城郊出土的青铜案,表面整金,案足为马腿形,腿上部中空,饰阴线流云纹。案高7.5厘米。案栏包角,雕双龙流云纹。外侧阴刻几何图形。“鎏金”、“刻纹”等工艺的出现,使金属工艺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新面貌,也使青铜器更加华丽精美,这一件件精美的铜器显示了安康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