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這部電影才有了暑期檔,「巨齒鯊」都應該叫它爸爸

縱觀每年的暑期檔,國產片票房必定會引來一次大高潮。

在國產保護月的庇廕下,今年的《我不是藥神》、《西虹市首富》,去年的《戰狼2》,都在創造票房奇蹟。

在限制進口片的這段時期,讓觀眾覺得不錯的好萊塢爆米花電影,也只一部中美合拍片《巨齒鯊》了。

有了這部電影才有了暑期檔,「巨齒鯊」都應該叫它爸爸

▲《巨齒鯊》劇照

其實很多觀眾都不知道,暑期檔這個概念的出現,其實也是來自於一部鯊魚電影。

今天我要說的就是這部載入影史的劇情驚悚片,鯊魚電影的始祖 ——《大白鯊》。

有了這部電影才有了暑期檔,「巨齒鯊」都應該叫它爸爸

1975年6月20日,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的新片《大白鯊》公映。

在三個月前的業內試映中,MCA前總裁席德·申伯格在看到第一次鯊魚襲人的片段後,便表示這部片子一定會火。

果不其然,《大白鯊》一上映便點燃了那年夏天。

它不僅成為第一個首輪票房放映過億的電影,而且全球累計票房4.7億美元,這個記錄在七年後,由同為斯皮爾伯格執導的科幻片《E.T.外星人》打破。

有了這部電影才有了暑期檔,「巨齒鯊」都應該叫它爸爸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與大白鯊

《大白鯊》的成功讓斯皮爾伯格一躍成為好萊塢一線商業片導演。

那個夏天,整個美國院線被這隻“鯊魚”的血盆大口所“震驚”,它把《亂世佳人》、《音樂之聲》、《教父》的票房紀錄遠遠甩在身後,出品方環球公司整個暑假都忙著數錢,暑期檔大片的概念和商業模式由此誕生。

而那一年,斯皮爾伯格才29歲。

有了這部電影才有了暑期檔,「巨齒鯊」都應該叫它爸爸

▲年輕的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大白鯊》改編自作家彼得·本奇利的同名小說。

1973年環球公司老大理查德·扎努克和大衛·布朗就已經花了17萬5千美元買下了改編權,然而等到電影上映都已經是1975年了。

這兩年期間,斯皮爾伯格讓人制作了三個25英尺長(8米),1.5噸的“大白鯊,每天都在研究如何把鯊魚模型拍得逼真。

直到1974年7月,電影才完成了96個鏡頭,最終制片方找來了三個大水箱完成了水下特效地拍攝,而這時拍攝時長已經延長了四倍,預算增加了三倍

有了這部電影才有了暑期檔,「巨齒鯊」都應該叫它爸爸

▲《大白鯊》劇照

《大白鯊》故事結構是典型的好萊塢三段式,主要圍繞著三個情節展開:發現鯊魚,獵捕鯊魚,最後殺掉鯊魚。

故事發生在一個叫艾米蒂島的海邊度假小鎮。

影片開頭不到五分鐘,就製造了第一次鯊魚襲人,然後手法十分克制,鯊魚並沒有出現在鏡頭中,但驚悚氣氛的製造卻十分到位。

有了這部電影才有了暑期檔,「巨齒鯊」都應該叫它爸爸

第二清晨,警長馬丁在接到報警後,在海邊發現了女孩被咬碎的殘肢,於是決定封鎖海邊浴場。

有了這部電影才有了暑期檔,「巨齒鯊」都應該叫它爸爸

但市長哈瑞認為如果這樣做的話不但導致今年收入銳減,還可能引起市民恐慌。

於是市長還找來專家,聲稱這只是一起划船意外,並非鯊魚食人。在他的堅持下,警長馬丁只能作罷。

有了這部電影才有了暑期檔,「巨齒鯊」都應該叫它爸爸

這一件事就這樣被壓了下來,來海邊度假的人依然絡繹不絕。

雖然警長時刻保持著警惕,但是不久後,鯊魚食人的事情還是發生了,一個小男孩就在人們眼前被鯊魚殺害。

有了這部電影才有了暑期檔,「巨齒鯊」都應該叫它爸爸

這時市長坐不住了,於是懸賞5000美金獵殺鯊魚。

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船長表示自己能夠捕殺鯊魚,但開出一萬美元的價格,市長覺得價格太高,沒有答應。

有了這部電影才有了暑期檔,「巨齒鯊」都應該叫它爸爸

懸賞的消息一出,全鎮上下的捕魚高手躍躍欲試。

結果他們真抓到一隻大虎鯊,警官和市長高興不已,以為徹底解決了安全隱患。

有了這部電影才有了暑期檔,「巨齒鯊」都應該叫它爸爸

在人們歡呼雀躍時,海洋生物學家理查德表示獵殺對象錯了,真正吃人的鯊魚,尺寸遠遠大於這頭,並表示可以開膛驗肚來證明。

市長沉浸在捕鯊成功的喜悅中,拒絕了生物學家的要求。

生物學家拉著半信半疑的警長偷偷地解剖了鯊魚,並沒有在肚子裡發現屍體。

有了這部電影才有了暑期檔,「巨齒鯊」都應該叫它爸爸

兩人帶著探測器,駕著船出海去搜索,結果發現了失蹤的漁船。

同時在船底找到了鯊魚的牙齒和船長人頭。

有了這部電影才有了暑期檔,「巨齒鯊」都應該叫它爸爸

警長和生物學家馬上找到市長,表示應該封鎖海灘。

市長只在乎國慶節浴場的旅遊和收益,根本聽不進去他倆的話。

他甚至來到海邊表示沒有危險,鼓勵人們下海去玩。

有了這部電影才有了暑期檔,「巨齒鯊」都應該叫它爸爸

人們試探性地下水,發現並沒有危險,於是大家都放下戒備去海中玩了起來。

正當人們玩得盡興時,有人卻發現了鯊魚背鰭,一時間熱鬧的海邊亂作一團,人們慌張地逃上岸。

有了這部電影才有了暑期檔,「巨齒鯊」都應該叫它爸爸

警察出動警衛和直升機準備圍剿鯊魚,來到海中才發現,原來只是兩名熊孩子的惡作劇。

有了這部電影才有了暑期檔,「巨齒鯊」都應該叫它爸爸

然而當人們都以為是虛驚一場時,真正的鯊魚已經遊進了海灣,並再一次行兇成功。

有了這部電影才有了暑期檔,「巨齒鯊」都應該叫它爸爸

人們這才意識到獵捕食人鯊並非這麼容易。

在警長的建議下,市長答應僱傭老船長去獵捕鯊魚。於是警長、生物學家、船長三人帶著裝備,駕著船出海了。

這時船慢慢地駛向大海,前景中是一個鯊魚的下顎標本,這一鏡頭也暗示著接下來劇情充滿了危機。

有了這部電影才有了暑期檔,「巨齒鯊」都應該叫它爸爸

電影到了這時已經過了多半,關於鯊魚的鏡頭少之又少,只是在一些地方隱約地展現了出來。

但是這並不妨礙人們感受到鯊魚食人所帶來地恐怖,斯皮爾伯格很嫻熟地運用試聽語言來營造了食人鯊的驚悚氣氛。

如常用水下鏡頭,來展示鯊魚視角。

有了這部電影才有了暑期檔,「巨齒鯊」都應該叫它爸爸

劇情的反轉來勾起人們的緊張情緒。

有了這部電影才有了暑期檔,「巨齒鯊」都應該叫它爸爸

運用推拉變焦鏡頭,展現人物的慌張。

有了這部電影才有了暑期檔,「巨齒鯊」都應該叫它爸爸

而全片更加出彩的,還屬影片的音效和配樂。

擔任《大白鯊》配樂的是著名的電影配樂大師約翰·威廉姆斯,管絃樂搭配著水下鏡頭把氣氛渲染到了極致。

由於優秀的拍攝技術,《大白鯊》更是在第二年的奧斯卡上獲得了最佳剪輯、最佳音效和最佳配樂三項技術大獎。

有了這部電影才有了暑期檔,「巨齒鯊」都應該叫它爸爸

▲約翰·威廉姆斯

電影后半部分主要就是“人鯊大戰”的情節。

而主角食人大白鯊到了第81分鐘終於露出了真正面目。

有了這部電影才有了暑期檔,「巨齒鯊」都應該叫它爸爸

值得一提的是,在初剪的試映版裡,大白鯊的鏡頭有很多,然而鏡頭的剪輯混亂,讓精心製作的鯊魚模型看著愚蠢至極。

於是經過商量,大家決定減少鯊魚的鏡頭,讓鯊魚在影片的第三幕裡才出現,而這本來是規避技術問題的手段,卻在後來成為了製造驚悚懸疑的經典技巧

有了這部電影才有了暑期檔,「巨齒鯊」都應該叫它爸爸

為了防止鯊魚逃脫,船長用標槍在大白鯊身上連上了油桶。

但由於大白鯊體型巨大不一會就擺脫了油桶潛到水中逃走了。

有了這部電影才有了暑期檔,「巨齒鯊」都應該叫它爸爸

鯊魚又乘著天黑再次襲擊了漁船,並撞破了船底,船上因此也停了電。

三人等到了白天,沒來得及修船,大白鯊再次攻擊了漁船。

有了這部電影才有了暑期檔,「巨齒鯊」都應該叫它爸爸

船長連向鯊魚射去了三槍,並把繩子拴在漁船上,準備把鯊魚拽向海岸,然而並沒有成功,還導致了漁船發動機損壞。

生物學家利用鯊魚籠潛入水底,準備用魚叉獵殺,結果鐵籠被鯊魚破壞,魚叉也沉入海底。

有了這部電影才有了暑期檔,「巨齒鯊」都應該叫它爸爸

此時大白鯊徹底被激怒,浮出海面壓沉了漁船,船長也命喪鯊口。

有了這部電影才有了暑期檔,「巨齒鯊」都應該叫它爸爸

只剩警長在海面上和鯊魚展開了獨鬥。

有了這部電影才有了暑期檔,「巨齒鯊」都應該叫它爸爸

最後警長用槍打爆了含在鯊魚口中的壓縮罐,成功炸死了大白鯊。

有了這部電影才有了暑期檔,「巨齒鯊」都應該叫它爸爸

從今天的眼光開來,《大白鯊》的特級拍攝並不是特別出彩,模型製作的大白鯊,在現在的CG特效面前實在沒法比。

然而在四十年前,這樣的特效和拍攝手法著實讓人折服。

有了這部電影才有了暑期檔,「巨齒鯊」都應該叫它爸爸

▲《大白鯊》拍攝現場

時至今日《大白鯊》都在IMBD250中,以8.0分排名116位

這足以見得這部電影,在美國觀眾心中的地位。

有了這部電影才有了暑期檔,「巨齒鯊」都應該叫它爸爸

當然影片拍攝中,也經歷了不少困難,在一份文章報道中是這樣描述的:

當時負責模型的羅伯特·馬蒂把人造大白鯊起名叫“布魯斯”。它的外殼像個鋼製盔甲,人們把它安放在一個12英尺長的鋼架上。他們一共製作了3個同樣大的大白鯊模型,每個1.5噸重,建造費15萬美元,一個大白鯊模型需要13個人控制!當它被拖入水中貼著水面活動的時候就像真的一樣。可在拍攝時,它的眼睛經常不聽話地對在一起,當人們跟它搏鬥時,它的嘴裡流出了血但控制流血的機關卻失靈了。由於“布魯斯”身上到處都是凹陷、擦痕、附著物和被鹽水腐蝕的斑跡,人們必須每天晚上對它進行清洗、修理,用吹風機將它吹乾,然後重新噴漆...

有了這部電影才有了暑期檔,「巨齒鯊」都應該叫它爸爸

▲導演英格麗·伯格曼和大白鯊模型

對於斯皮爾伯格而言,《大白鯊》給他帶來的無疑是好萊塢意義上的成功

把控好電影市場的定位,票房大賣;琢磨透觀眾的觀影心理,口碑甚好;順便改變了商業模式,開啟了暑期大片。

而與同期其他三位的”好萊塢才子”相比,他不像馬丁·斯科塞斯那樣追求藝術,不像弗朗西斯·科波拉那樣追求深刻,也不會像喬治·盧卡斯那樣製造流行文化和商業契機。

有了這部電影才有了暑期檔,「巨齒鯊」都應該叫它爸爸

▲80年代好萊塢“四大天才”導演

斯皮爾伯格更像是在喜愛於“玩電影”的孩子,在拍攝完驚悚片《大白鯊》後,為了彌補電影對小孩子帶來的陰影,他又在七年後拍攝了針對小孩的科幻片《E.T.外星人》。

有了這部電影才有了暑期檔,「巨齒鯊」都應該叫它爸爸

對於題材來說,他也不斷挑戰自己,儘量嘗試多元化

在拍攝完《奪寶奇兵》、《侏羅紀公園》後,奧斯卡學院派的人說他只會拍純娛樂性的商業電影。

於是他轉而拍出了帶有人文關懷的二戰題材電影《辛德勒名單》和《拯救大兵瑞恩》,依然成為經典。

有了這部電影才有了暑期檔,「巨齒鯊」都應該叫它爸爸

如今,81歲的斯皮爾伯爾依然保持著平均一年一部的產出比,並且質量並沒有因此而下滑,其中就包括像《華盛頓郵報》這樣工整、內斂帶有社會意義的劇情片

而在今年3月內地上映的《頭號玩家》中,VR,二次元,電子遊戲等流行元素一樣不缺,他再次證明了自己並沒有老去,他依然走在時代的前沿。

有了這部電影才有了暑期檔,「巨齒鯊」都應該叫它爸爸

有人說80年代的導演,是好萊塢最後一批大師。

隨著他們的老去,人們似乎很難在看見所謂“偉大電影”的出現。

作為觀眾的我們,再回憶感嘆他們創造的“黃金年代”的同時,也依然在盼望著又一個電影“黃金年代”的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