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柔相濟的寧夏漢子

剛柔相濟的寧夏漢子

褚煒/圖文

他在媒體崗位上擁有了雄厚的人脈,他又有著編導、攝影的專業技能,而且文筆又好,可以說,他的水平在媒體行業裡算是個佼佼者。而且他有著剛毅、執著和社會責任感的秉性,這些諸多利好讓他在事業上如魚得水,天時地利人和運勢支撐著他的事業一路向好。他的作品始終關注社會熱點,始終與人民同呼吸。這位寧夏漢子在當地成了公眾擁戴的媒體人。

——題記

剛柔相濟的寧夏漢子

餘成在《求學》首映式前同前來參加活動的宋老師合影(褚煒 攝)

剛柔相濟的寧夏漢子

餘成在北京電影學院進修攝影專業的情景(褚煒 攝)

現年44歲的餘成,這位寧夏漢子卻有著傳奇而富有神秘色彩的人生歷程。他1973年出生於寧夏吳忠,自幼喜愛文學,博覽群書,勤於動筆。“小的時候,我常常坐在自家的屋頂上讀書,那種風兒悠悠和著書香的愜意的感覺,現在想來還是讓我感到很享受。”餘成回憶他的少年生活臉上浮現出得意的笑容。

餘成,媒體記者,獨立電影製片人,曾供職於《南方週末》《文學青年報》《吳忠日報》《寧夏廣播電視報》,多年的媒體工作經歷讓他開闊了視野,磨鍊了專業技能。“媒體工作難能有規律生活,該吃飯的時候在搶活,該睡覺的時候在熬夜趕稿子,久而久之,落下不少病根,胃難受起來吃不下飯,滿口牙沒有幾顆是好的,睡眠也有障礙,儘管如此,我還是把事業放在第一位,沒有辦法,熱愛嘛!不,是狂熱。”他說這些話的時候,表情顯得十分疲憊,為了趕製一部片子,他只睡了兩三小時的覺。他這麼痴迷,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一份執著,一份責任,一份擔當,一份對自己熱愛的事業的執著,一份對家鄉父老鄉親的責任,一份對時代的擔當。

一、勤學苦練立壯志

餘成不論有多忙,他總顯得有股學者的雅量,有種文人的風範。有朋友相聚,他總會泡上一壺清茶,談文學,論古今。他還有一手功底頗深、入木三分的毛筆楷書,字體中流露出青年作家的不羈和灑脫。蓄勢砥礪,厚積薄發。

他說:“我如果為了錢,我在商海里不會選擇退出。”九十年代初,餘成還下海經商一段時間,提及那段跑市場跑項目樂此不疲的時光,他十分滿足:“記得那時候掙錢我一次用麻袋裝了500萬人民幣,那個年代的500萬是個什麼概念,可是,我並沒有沉迷於金錢裡面,反倒感覺有種空虛、寂寞,沒有了方向感。”1996年,在外漂泊的他又重操媒體業,他談起在吳忠電視臺影視頻道做一檔“名人面對面”欄目和運作他的媒體公司時,目光裡充滿著自信,情緒激昂,笑容滿面。 勤於耕耘,必有收穫。他先後獲得不少成果和可圈可點的榮譽稱號:寧夏作家協會會員,寧夏書法家協會會員,曾進修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專業和攝影專業,發表文學、新聞作品數百篇,出版多部書籍,長期深入寧夏南部山區進行電影紀錄片創作,出版長篇小說《羞於啟齒的青春》,有小說散見於《朔方》《黃河文學》等刊物,在報紙上發表各類文字作品120萬字。主持藝術欄目《名人面對面》,主要面對全國畫家、書法家、作家。通過採訪挖掘文學藝術家的生活,面對面和藝術家對話,向觀眾真實展現藝術家背後的七彩故事。影視代表作品《牧羊詩人》《求學》《世相》《死亡日記》等。

“我叫餘成,多餘的餘……”話音剛落,全班50名同學鬨堂大笑。2018年3月26日,在北京電影學院人像攝影精修班開課的第一天,一位高高大大、淳樸、幽默的年輕人走上講臺介紹自己。花兒的魅力不在於它的花瓣有多麼的鮮豔,而在那沉甸甸的果實的美麗。對於餘成這位正處在人生秋天的年輕人,放下忙碌,來高等學府當學生,他要補上自己的人生短板,讓自己未來更加充實,更加有所建樹。

剛柔相濟的寧夏漢子

從寧夏回到北京,不忘給老師同學捎點特產(褚煒 攝)

剛柔相濟的寧夏漢子

攝影課上,餘成在和老師同學切磋攝影技藝(褚煒 攝)

二、千難萬險不退縮

“我目前所有的努力、付出和積累都是希望我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羞於啟齒的青春》製作成一部電視劇,讓文字作品走上熒屏。”他說這話,語氣很平穩,性格似乎顯得比較內向,可他的穿著又是那麼不拘一格,一件青灰色的對襟衫,脖子上還戴著一串飾物,活脫脫一幅文人架構。

熟悉餘成的朋友都有一個共同的評價,說他很本真,不做作,不虛偽,實打實,難怪他的作品那麼擲地有聲,感人肺腑。他動情的說起他創作《羞於啟齒的青春》的情景:“在寫作的過程中我曾多次流過淚,主人公其實融入了我的影子。”一個少年的輕狂和奮鬥,一段催人淚下的悽美愛情。文學會讓一個人變得越來越敏感,真實會使一個人變得越來越脆弱。餘成並不是那種為一花的凋謝而悲秋也不是那種為一葉的飄零而傷懷的多愁善感的人,可他常常會與一個賣唱的或者一個路邊剃頭匠聊起來,他對社會最底層的“小人物”格外憐憫和同情,

餘成對事業的執著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他沒有節假日,沒有休息日,終年忙碌於採訪和拍片。在他43歲生日的當天,依然用鏡頭記錄著這座城市的點點滴滴。

他從來沒有停止過腳步,不知疲倦。在他籌劃拍攝《求學》這部片子時,他簡直到了狂熱的地步。“最難的就是沒有資金,沒有資金自籌資金也要幹。”他回憶當初拍攝運作的難度眉頭不禁蹙起來。

“我這人想幹的事,義無反顧,不會拖泥帶水,說幹就幹。”餘成的話語有些激動。那是個寒冷的冬天,劇組一行人馬在他的帶領下驅車前往紅寺堡太陽山鎮,天寒地凍,正巧遇上天降大雪,整個山區籠罩在一片白茫茫的雪海里。每天,他都和山裡的孩子一起,吃在一起,睡在一起,聊在一起,感受孩子那份天真,那份困苦和無助。

有一次,由於雪天路滑,他駕車前往一處支教點的路上差點滑落山崖。那天晚上,劇組人員聚在一個小飯館裡,大家一杯接一杯給他敬酒,為他壓驚。每一杯酒中都飽含著對困難的無所畏懼和未來充滿信心的情愫。

剛柔相濟的寧夏漢子

餘成藉故理髮跟街頭剃頭匠攀談(褚煒 攝)

剛柔相濟的寧夏漢子

在《求學》首映式上,名家名流為餘成祝賀(褚煒 攝)

三、正直向善顯浩氣

餘成為人處世的情感表達與他的粗獷的身材形成鮮明的對比。他有著感情細膩的一面,也有著人高膽壯的一面。一天中午,他突然接到朋友的電話,告訴他城管帶領一幫人正在強行拆除他的公司位於勝利東街的燈箱廣告牌。“我擔心的事情終於發生了,想在我面前胡作非為,你打錯了算盤。”提及這事,他還憤憤不平。當他趕到事發地,七八個人正在用氧焊切割廣告牌,五六個廣告牌已支離破碎地橫在地上。他的腦袋“嗡”的一聲,心跳隨即加快,兩手劇烈顫抖,不由分說,只見他飛起一腳朝一人踢去,旁邊幾人呼啦一下撲過來。餘成從車裡操起一把事先準備好的鐵鍬,不顧一切朝來犯者揮舞著,對方見狀落荒而逃。隨後,110警車趕到,當警察瞭解到他是受害者後後,沉默了,感到很尷尬,很棘手,但還是妥善平息了這場城管粗暴且沒有執法依據的侵害事件。

“我是個很重感情的人”在談到城管一事他補充說,“我是一個知恩圖報的人”。1991年餘成上高中的時候,曾經在吳忠一中創辦過文學社,為了讓著名作家張賢亮先生題寫刊名,他居然逃課揹著書包到寧夏文聯拜訪過時任文聯主席的張賢亮先生,少年的無畏和莽撞成就了他和先生多年以後的緣分。

餘成得知張賢亮先生去世的噩耗,情緒瞬間低落,這一刻,往事霎那間將他淹沒。2013年9月18日,這是餘成一生都難以忘記的日子。那天,他陪同魯迅文學院常務副院長成曾樾到青銅峽黃河大峽谷觀光旅遊,當天晚上,他隨成院長來到銀川某度假村聽《人民文學》主編施戰軍先生的文學講座課。令人意外的是,次日早上,著名作家張賢亮先生也應魯院少數民族培訓班的邀請到這裡為寧夏作家講課。這是餘成平生第一次近距離聆聽張賢亮講課,他仔細打量先生,身材偉岸,氣度軒昂。談吐幽默風趣頗具大家風度。煙不離手的先生始終罩在嫋嫋不絕的煙霧中。“民間傳說張賢亮每天早上醒來在床上第一件事情就是先美美的抽兩根菸。”餘成在提及吸菸時不無感慨,“不知是不是先生的影響,每天我開始練習書法前,也習慣先美美的抽兩隻煙。”講座剛一結束,張賢亮就撇下一屋子對他愛得死去活來男男女女作家們揚長而去。“幸虧我預謀已久狂追不捨,在先生決絕離去的那一刻,我伸出鐵鉗般的大手挽住了先生的胳膊,用不容商議的口吻請先生簽名留念。先生鄭重地看了我一眼,眼神裡有無奈和焦急,我心裡明白,後面有幾百個氣急敗壞的張氏粉絲正洶湧而至,樓梯裡紛沓的腳步聲噪雜聲依稀可辨,稍作遲緩,先生瞬間就會被人群淹沒。他幾乎是從我手裡搶過紙筆迅疾灑脫地寫完了‘張賢亮’三個字,然後大步流星的穿過走廊,鑽進寶馬汽車裡絕塵而去。尾隨而來的人群氣喘吁吁,捶胸頓足皆做痛苦狀。”餘成在描述這段經歷時,頗為激動,語氣連貫,絲毫沒有停頓,一氣呵成,面帶愉悅。

2014年9月16日,在張賢亮先生的葬禮上餘成才知道,他擁有著先生在世時最後一個簽名。先生的葬禮上,餘成幾乎見到了寧夏所有的名人。一代文學大師駕鶴西去,震動中國文壇。此情此景讓餘成感慨萬千,黯然垂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剛柔相濟的寧夏漢子

餘成酒量有限,可面對老師,面對友情,他醉了(褚煒 攝)

剛柔相濟的寧夏漢子

北京電影學院小劇院裡常常能見到餘成的身影(褚煒 攝)

四、不用揚鞭自奮蹄

餘成的採訪活動一個接著一個,這種高強度的工作狀態讓他這些年來成果頗豐。

“4月27日下午,寧夏首部反映市井眾生相正能量的紀實電影《世相》在銀川雪小樓小院舉行開機儀式。來自區內外的數十位著名作家、畫家、書法家參加了開機儀式,為影片開機揭彩。”這是一則寧夏新聞網發的報道。

電影《世相》由北京電影學院、寧夏賢者歸來影視文化傳媒公司聯袂出品,中國當代著名作家、魯迅文學獎得主石舒清擔任文學總顧問,寧夏著名作家餘成擔任導演,著名詩人張濤、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劉澤擔任藝術總監,茅盾文學新人獎得主馬金蓮、寧夏80後青年作家潘春笛、寧夏著名作家董永紅擔任文學編輯,寧夏園寶齋主人陳志強、公益企業家李翔擔任製片人,主創團隊陣容強大。

餘成說:“電影《世相》由真實人物出演,劇情完全取自生活中的真實場景,事真、情真、人真。影片主要通過三個小人物自力更生堅強謀生的場景,向世人展示他們雖然處於社會底層卻樂觀向上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原生態呈現底層眾生百相。”

2018年5月9日下午,由北京電影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寧夏作家協會聯袂舉辦的公益紀錄片《求學》首映式,在北京電影學院逸夫影視中心舉行。正在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專業進修的餘成,連日缺了幾節課,可是班主任和任課老師卻很理解他,他要把這場活動策劃得周到圓滿。為了給他的這個活動助興捧場,老師多次鼓動全班同學參加。當老師和同學們到了現場,誰也沒有想到場面是如此壯觀。他邀請到了來自全國各地數十位影視行業精英、知名媒體人、作家、詩人參加了首映式。

《求學》主要講述寧夏紅寺堡山區紅沙窩支教點的五個孩子在大山深處生存、求學的真實故事,所有場景均取自現實生活。

影片小主人公丁雪、丁學福姐弟倆出生於寧夏紅寺堡山區三代牧羊人之家,生存環境惡劣,求學歷程更是艱辛。孩子們就讀於離家五、六里地以外的一所小學,全校只有五名學生和一位支教老師,班級只開設到小學三年級,四年級要到更遠的縣城就讀。情節感人,故事悽美,意義深遠。

首映現場,近百平米的放映廳坐無虛席。近距離感受大山深處五個孩子的生活狀態,傾聽他們求學經歷和夢想,觀眾們為丁雪、丁學福姐弟倆每天往返十幾裡崎嶇山路而驚訝唏噓,為他們艱苦求學的執著精神而感動落淚。

電影《求學》是餘成導演和他們的團隊,深入寧夏南部山區,跟拍3年,由1000多組鏡頭剪輯而成,歷盡艱辛。

餘成在講述他的拍攝感受時,那種表情和眼神彷彿又把他帶入那個讓他不堪回首的情景裡:“茫茫戈壁上低矮的土坯房,佈滿凍瘡的小手,蒼老憂傷的90後父親,無辜懵懂的山裡孩子,這些真切的現實一覽無遺地展現在我的鏡頭裡,讓我沉思,讓我心痛。影片主人公因為沒有文化,三代人都以放羊為生,成群的羊是大戶東家的財產,他們不過是替人打工的羊倌。腳下荒涼貧瘠的土地長不出莊稼,終年吃的是酸菜,喝的是雨水。8歲就子承父業放羊的90後父親丁義新已經是四個孩子的父親,在群狼面前渾身是膽眼神犀利的他,置身於燈紅酒綠的城市街道他會驚慌失措。”講到這裡,餘成的表情由傷感轉為些許慰藉:“假如沒有國家教育部門的陽光免費午餐,別說孩子讀書存在問題,恐怕生存都難以保障,他的孩子的命運依然拿起鞭子隨他放羊。”餘成話語頓了頓,有些動容,眼圈有些泛紅:“年幼的姐弟倆,那條求學路,每天行走得十分艱難,他們行走在荒無人煙的戈壁荒漠裡,行走在風雪中,行走在烈日下,年復一年,這是一條多麼艱難的求學路,對一個孩子來說未免太殘忍了!”

讓餘成導演最動情的是片中孩子爺爺向他述說的一段:“他叔啊,俺從七歲就跟父親在山裡放羊,俺沒有上過學,俺的兒子從八歲跟俺放羊,今個,俺孫子也八歲了,俺不想讓他和俺一樣沒出息,俺求你把這孩子收養了吧!”餘成從兜裡掏出紙巾給老淚縱橫的老人擦了把淚,他的心頭如刀割一樣。老人接著說:“娃很懂事,很喜歡上學,這裡的學校只能上到三年級,再往上就得去城裡上學,俺們家裡實在是沒有本身供他再念下去!”

今年3月,餘成再次重返舊地,那裡已經人去屋空。餘成站在他們一家曾經相依為命的土屋前,腦海浮現出孩子天真可愛的眼神。他淚流滿面,難以自己。遠處殘陽如血,青山無語,土屋房簷下,一隻黑色的蜘蛛忙碌地在織著網,顯然,它把自己當成這裡的新主人了。

央視大牌導演、著名影視編劇、著名出版人等權威專家看了《求學》影片,都為之動容,情緒激動,感慨萬千。他們在點評這部片子的過程中,一方面給予了高度褒獎,一方面對文藝工作者發出了大聲的呼籲,要深入生活,特別要深入社會底層人群的生活,體察民情,為人民代言,創作出更多的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好的作品。

剛柔相濟的寧夏漢子

寧夏電視臺影視頻道採訪《求學》劇組拍攝背後的故事(餘成 提供圖片)

剛柔相濟的寧夏漢子

《求學》裡的幾個孩子在哪裡?大漠深處苦苦尋覓的攝製組(餘成 提供圖片)

尾聲

2018年5月21日,餘成在北京電影學院進修離結業還有一週的時間就離開了學校。他要趕回去,要把片子《求學》的情節再次完善,《求學》裡的那幾個孩子時隔3年後境況如何?這是他久久難以放下的心事,他一定要找到這幾個孩子,哪怕是傾其畢生。

餘成一米八幾的個子,身材勻稱,濃眉大眼,鼻樑高挑,是一位標緻帥氣的男子漢,抽起煙來幾乎一支接一支,無疑給他的文人氣質加了分。而他的性情十分溫和,說話語調渾厚,沉穩。他剛直、爽快,說話直來直去,沒有阿諛奉承,頗有人緣。他外表粗獷,情感細膩,思維敏捷,敢闖敢幹,跨界發展,成果卓越。近幾年,作為電影製片人的餘成,已經將寧夏吳忠電視臺“名人面對面”藝術欄目打造成了全國品牌,先後採訪過著名作家賈平凹、陳忠實、著名畫家劉文西、戴敦邦等數十位名家,他在今日頭條的自媒體平臺《最鏡頭》閱讀點擊量超過三十萬。

他的形象和人品會很快獲得別人的好感。難怪乎他的事業一直風調雨順,一直有貴人相扶。他的成名讓不少名人和企業家欲求與他合作,大都被他婉言謝絕,因為在利益和責任面前,他總把良心和責任放到第一位,總把媒體人的一份社會擔當看作比生命還要重要。他的紅日似的噴薄奮進精神,一定會讓他的人生丹桂飄香。

剛柔相濟的寧夏漢子

用鏡頭講述牧羊人的故事(餘成 提供圖片)

剛柔相濟的寧夏漢子

觸景生情,讓餘成思路斷篇(餘成 提供圖片)

剛柔相濟的寧夏漢子

作者近照

褚煒,本名褚福義,安徽人,大學本科學歷,畢業於北京煤炭管理幹部學院(該校後併入於中國傳媒大學)經濟法專業、中央黨校經濟管理專業。作家,人民攝影報特約攝影師、協會會員,先後進修於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山水專業、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專業,曾在國家級報紙雜誌上發表攝影、詩歌、散文、小說、報告文學、新聞、畫作、論文等近500篇(幅),數十次獲獎,多篇(幅)作品入選國家級出版社出版的專集。由國家一級出版社出版的專著4部,並被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