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驛道未形成的久遠年代

在古驛道未形成的久遠年代——讓南粵古驛道網絡成為開放的自然歷史博物館

阿瑞

2017年初正好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周忠和院士在一起,請教南粵古驛道活化建議,周院士三句不離本行,建議南粵古驛道保護活化利用工作若能結合古驛道徒步系統,在沿途驛站進行古生物和古地質資源科普和展覽,並鼓勵遊客在古驛道沿途旅行時觀察、尋找古生物化石,則是件既有創意、又有意義的事情。

在古驛道未形成的久遠年代

圖為連州古道的石階和植物,良好的生態讓植物與岩石和諧生長。

在古驛道未形成的久遠年代

圖為周忠和院士的良言

在古驛道未形成的久遠年代

圖為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周忠和院士2017年在全國“兩會”期間。

剛說完了“一草一木”,感覺仍不夠,目前南粵古驛道活化利用活動應該談點“一石一蟲一蛋”,在古驛道形成之前的事情,是否得到啟發,南粵古驛道活化成為永不關門的天然自然歷史博物館,菊石、恐龍蛋和有孔蟲有用武之地。

省核工業局二九二大隊在雙江鎮古道考察,沿途發現的地質地貌有菊石化石,菊石化石學名為(Ammonoidea),因表面一般有類似菊花造型條紋而得名。實際上是已經滅絕的海生物總稱。世界上多國均有菊石出土,在1895年德國發現的菊石直徑達1.8米。菊石棲居於熱帶至溫帶有一定深度的海域,400百萬年前出現,在65百萬年前滅絕。[ www.fossilimuseum.net]古驛道所見的菊石,可以感受到遠古的呼喚,在科普展示時藝術表現形式和生動歷史故事組織是達到境界的關鍵。

在古驛道未形成的久遠年代

圖為菊石化石藝術表現形式,照片來源:www.bridgemanimages.com。

在古驛道未形成的久遠年代

圖為地質大隊發現的菊石,圖片來源:二九二大隊提供

在古驛道未形成的久遠年代

圖為壺穴景觀攝影作品,照片來源:www.bridgemanimages.com。

在古驛道未形成的久遠年代

圖為地質大隊發現的壺穴景觀,圖片來源:二九二大隊提供

除了菊石,在粵贛古驛道上地質自然景觀十分豐富,在沿線有“壺穴”的地質地貌,壺穴是在基岩形成的凹坑,英文名為Pothole,連平縣忠信鎮福興橋附近有壺穴地質地貌景觀,老百姓稱為“金牛腳印”。菊石使用分類學的方法,分為9目80個超科,約280個科和約2000個屬。

無論是古生物學、植物學還是動物學,研究發展需要依靠的基本原理或者方法論是分類學。人類自然科學研究歷史永遠需要記住的是一位18世紀瑞典植物學家、分類學家卡爾.林奈(Carl Linnaeus,1707-1778),是現代生態學奠基人之一。1727年20歲的林奈進入瑞典斯卡納地區隆德大學(學習醫學和自然史,一年後又轉至Uppsala大學。)

在古驛道未形成的久遠年代

圖為隆德大學旁的天主教堂,為隆德大學隆重博士學位授予儀式舉辦的地方,始建於1085年。

在古驛道未形成的久遠年代

圖為建立於1666年隆德大學鳥瞰圖

林奈畢業後曾經到過阿姆斯特丹,在1735年發表了12頁紙的《自然系統》一文,林奈分類學成為自然科學包括動物學、植物學、生物學等現代學科的指南。1739年他協準建立瑞典科學院。1761年瑞典國國王封之為貴族,族徽的冠飾使用了林奈最喜歡的花卉“北極花”,後來也用其名字命名此花卉的學名,稱為Linnaea borealis,在紋長盾面上是三分盾面,分別是用紅色代表動物王國,黑色代表石頭王國,綠色代表植物王國,由瑞典王國的紋章官幫助設計。銘言是:用行動提高家族的聲譽。[ www2.linnaeus.uu.se]圖中2044的數字應該是在瑞典貴族院的序號。

在古驛道未形成的久遠年代

圖為林奈的紋章,圖片引自www2.linnaeus.uu.se

與菊石化石同期於白堊紀期滅絕的是恐龍河源,是中國發現恐龍蛋最多的地區,恐龍(Dinosaur)是1842年英國古生物學家理查德·歐文(Richard Owen,1804-1892)所命名的,稱為“Terrible Reptile”,歐文出生於蘭卡斯特,在愛丁堡大學接受醫學教育,最重要的貢獻是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建立。恐龍蛋在19世紀後期逐步被發現並研究。1856年法國南部被發現的時候,還誤解為巨鳥的鳥蛋,1869年又被發現,認為是巨型的鱷魚蛋。在1877年法國古生物學家、昆蟲學家保羅(Paul Gervais,1816-1879)第一次發表了研究文章認為應該是恐龍蛋,鯨魚的一種類型Gervais’ beaked whale就是以其名字命名;遊蛇的一種類Gervais’ worm snake也是為了紀念他作出的貢獻而使用其名字命名。一直到上世紀20年代有突破,1923年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探險考察隊的安德斯(Roy Chapman Andrews,1864-1960)在中亞蒙古的戈壁沙漠發現了第一個“恐龍蛋巢”。[ Http://palaeo.gly.bris.ac.uk/palaeofiles/eggs/Eggs/]

在古驛道未形成的久遠年代

圖為1923年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探險考察隊的安德斯中亞蒙古的戈壁沙漠發現了第一個“恐龍蛋巢”。照片來源:www.bridgemanimages.com

1996年3月,河源發現了第一窩恐龍蛋化石,現在有16000枚恐龍蛋,三具恐龍骨骼化石,恐龍腳印8組,可貴的是2017年3月6日河源制定了《河源市恐龍遺址保護條例》。

在古驛道未形成的久遠年代

圖為南粵古驛道文創大賽作品“三鄉有孔蟲領域工藝品創意設計”,圖片來源:南粵古驛道網站

所幸的是二九二大隊已經制定了粵贛古道地質景觀科普調查工作方案,開始著手系統性的調查工作。可喜的是在“南粵古驛道文創大賽中山站”廣東建設技術學院的盛玉雯老師、萬曉梅老師、黃平同學和張曉嬋同學創意設計“三鄉有孔蟲領域工藝品”,將顯微鏡下方能現身的生物融入絲稠的色彩斑斕世界。

在古驛道未形成的久遠年代

圖為廣東省驛路同行第一站以“假如給我三顆荔枝”生動的野外學習方式,從孩子們的動作和笑容,可以見廣東省博物館青少年活動中心老師的勞動所得。圖片來源:南粵古驛道網站

“有孔蟲”學名“foraminifera”,五億年前就產生在海洋的古老原生動物,沉澱於比喜馬拉雅山還深的海底。美國麻薩諸塞州出生的庫斯曼教授(Cushman Augustine Joseph,1881-1949)是現代“有孔蟲”重要的學者。1909年畢業於哈佛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28年發表的《有孔蟲的分類和經濟價值》一直為此領域的經典之作,後任波士頓自然歷史博物館主任。

在古驛道未形成的久遠年代

圖為德國1899-1904年出版的《自然的藝術形式》中Thalamophora的圖解,圖片來源:www.bridgemanimages.com

2018年美國加州伯克利分校舉行一天的特別課程是“地球深處的微生物和極端環境能夠教會我們居住星球的歷史和未來的形成”,討論的主題從遠古的生活、高溫下的微生物氮氣的回收再利用、重構早期的光學作用以及海洋微生物與生物圈等。[ www.ucmp.berkeley.edu]

在古驛道未形成的久遠年代

圖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舉行特別課程的海報,圖片引自:www.ucmp.berkeley.edu

加州伯克利分校舉行這樣的講座是讓古生物學、微生物學與歷史及現實生態環境保護問題結合起來,避免名稱乏味,一般民眾而產生對自然歷史、古生物學和微生物學的恐懼。自然界的植物、化石可以成為藝術創作不朽的源泉,而科普教育可以借用藝術形式生動地吸引青少年和遊客闡述科學原理。作為時尚之都的米蘭,2015年的世博會在籌備推廣到開幕運行,對標誌和色彩體系的運用確實不愧為設計之都的美譽。會徽是2011年從700件作品最後通過網絡投票二選一的方案中選出的,採用“疊彩”( a blend of colorful shades)的色彩表現手法,黃色、蘭色和洋紅色(Magenta)三種基本色變化豐富多彩的顏色,象徵著光產生多種多樣的光影和能源,是又一次使用網絡時代象徵手法用於國際活動中。現代網站設計的展示形式“疊彩”是圖片特殊技巧,這次博覽會官方網站也使用了這一技術。將“2015”四個阿拉伯數字與世博會的英文縮寫“EXPO”四個字母巧妙結合在一起。吉祥物為11種水果組合體“福蒂”(Foody),象徵自然食物的大家庭。它是從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米蘭藝術家朱塞佩-阿爾欽博託(Giuseppe Arcimboldo, 1526-1593)的畫作得到啟發的成果,與本次世博會主題“滋養地球,生命能源”和食品健康相吻合。在推廣時與應用方面緊密結合,博覽會設置兒童遊戲活動場區充氣的水果。在米蘭火車站出口推廣活動時以水果裝飾的男女果神,就是來自朱塞佩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畫作《維爾圖努斯》(Vertumnus)的啟示,維爾圖努斯是古羅馬神話的果實、植物之神,該作品將神聖羅馬皇帝魯道夫二世的頭象用水果、鮮花、蔬菜、植物等裝飾起來,象徵羅馬神話果神。

在古驛道未形成的久遠年代

圖為1563年創作的《春天》和1572年創作的《夏天》,均藏於法國羅浮宮

現在作品為瑞典斯庫克洛斯特城堡(Skoloster Castle)博物館鎮館之寶,在1654年至1676年所建的瑞典貴族城堡。他的另一代表作是《四季》,同樣使用水果、植物和鮮花環繞頭部的象徵表現形式,在藝術史中將朱塞佩的藝術風格列入16世紀的“手法主義“的範疇。朱塞佩的藝術風格影響一直延續至今,不少當代藝術作品仍受之影響,紋章圖形藝術也不例外,拉齊奧大區的Pomezia城鎮的城市紋章也是果神的象徵表現形式。米蘭世博會從色彩的運用到標誌的結合顯示了設計理念的一致性,可以說是“很米蘭”。

在古驛道未形成的久遠年代

圖為意大利2015年米蘭世博會的會徽和世博會舉行期間以水果充氣球造型的兒童遊樂場

在古驛道未形成的久遠年代

圖為陳列在米蘭火車站前的米蘭2015年的推廣“果神”雕塑和會徽,

在中國廣東南粵大地,前文介紹了籍貫新會的陳煥鏞植物學泰斗,回國報效祖國。在歧澳古道群英故里中有位有孔蟲研究領域的科學泰斗——鄭守儀院士。鄭守儀院士祖籍中山三鄉鎮,在菲律賓受大學教育後,1956年從廣州入境回國報效祖國,成為中國有孔蟲研究旅遊的領軍人物,2003年獲得“庫斯曼‘有孔蟲’研究傑出人才獎”。

在古驛道未形成的久遠年代

圖為南嶺上的廣東松

仰望南粵古驛道的夜空,看腳下古驛道的夜色,中國科學家中數不清的南粵群星在為神州而發光,關鍵是我們還需要一雙再發現的眼睛。

參閱網站:

www.fossilimuseum.net

www2.linnaeus.uu.se

Http://palaeo.gly.bris.ac.uk/palaeofiles/eggs/Eggs/

www.ucmp.berkeley.edu

謹以此文悼念剛走完精彩奮鬥一生的俞忠浩先生。

俞忠浩先生於1930年農曆10月生於上海,是當地規模最大的上海瑞和洋行俞恩洪先生與上海名醫世家顧韻芳女士的長子。

1948年至1950年在香港英國文學學院學習西方文學,專研莎士比亞文學。

1950年作為愛國熱血青年回到新中國,棄文從理前往中國第一所西制大學——東吳大學學習,熱愛體育健身與組織活動,其間組建著名的東吳大學臺尼斯俱樂部籃球隊,同時還是業餘拳擊運動員。1953年畢業於華東化工學院化學系。

1953年至1975年在國家鋼鐵基地包鋼設計處工作,期間在北京鋼鐵學院冶金物化系深造並進行研究與教學工作,後在包頭鋼鐵學院冶金物化教研室任教及在包鋼技術處、質檢處工作。

1975年至1978年參與組建廣東有色金屬研究院鋼鐵研究所,作為80年代高級工程師、總工程師,作為專題負責人參加水煤氣豎爐冶煉海綿鐵的研究,獲國家冶金部、全國科學大會的嘉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