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青春電影竟然是一部二胎宣傳片……

這部青春電影竟然是一部二胎宣傳片……

週一院線前瞻的時候就對這部電影有些興趣,因為它表現的是“兄妹情”這種80、90後比較陌生的親代關係,正好今兒七夕,媳婦說想看這部。

它有個奇怪的名字《快把我哥帶走》

這部青春電影竟然是一部二胎宣傳片……

我之前真是沒聽過這個IP,經很多同學科普,知道它最早是一部很火的漫畫,從2015年底開始連載。

這部青春電影竟然是一部二胎宣傳片……

然後被做成動畫,很快又被改編成連續劇(還是在我大青島拍的),同時這部真人電影也被立項。為了寫這篇影評,剛才我還去補了一下動畫番,每集三四分鐘,都是一個個小片段,連續劇也看了一集。

不到三年的時間裡,一個初級IP就被開發成一套全家桶這個速度實在是有夠快,之前日漫怎麼也得鋪墊個十幾年才行吧。

聽這個名字《快把我哥帶走》,作者幽•靈一定是個女孩。我一查,果然,性別猜對了,但數量猜錯,不是一個女孩,而是一對雙胞胎姐妹花。

這部青春電影竟然是一部二胎宣傳片……

我看了一下她們的履歷,我靠,太TMD勵志了!

2011年兩姐妹大學還沒畢業的時候,父親被查出了直腸癌,後面的三年她們拼命畫漫畫,掙到了30萬稿費,幫父親度過了難關。

這部青春電影竟然是一部二胎宣傳片……

妳們哪裡是什麼父母的小棉襖,簡直是加厚羽絨服好嘛!

除了賺到30萬,這份努力還讓她們成為國內一線漫畫家,如果這部電影票房好的話,接下來的前途真是不可限量。

回到這部電影。

彭昱暢與張子楓飾演一對親兄妹,十多年前為什麼會准許生二胎電影裡沒解釋,哥哥與妹妹我目測差了兩三歲,就像上輩子有仇一樣,互相殺的昏天黑地。

這部青春電影竟然是一部二胎宣傳片……

電影的心理動線很明白,就是從相殺到和解。我大致看了下連續劇梗概,好像沒有互換哥哥的情節,電影版加入這個超現實的橋段,是為了把戲劇衝突束緊,否則單純的校園場景會容易顯得單調,應該說還是提升了娛樂性。

這部青春電影竟然是一部二胎宣傳片……

《快把我哥帶走》要解決的最大問題,也是漫改真人電影所要共同面對的,

是次元壁打破後,如何顯得不尷尬,因為動漫和真人的表現手法完全不一樣。

比如漫畫裡可以用這種誇張手法。

這部青春電影竟然是一部二胎宣傳片……

但換成真人演員,就沒法用了,太過中二,連漫改如此有經驗的霓虹國,也沒有完全解決這個問題,比如去年的《銀魂》,雖然做的已經不錯,但打破次元壁依然有隔閡感。

《快把我哥帶走》在這方面做的還算可以,連續劇裡有多段表現妹妹暴揍哥哥的橋段,漫畫感很強,電影版儘量少的表現那些誇張的動作,同時也弱化了妹妹“很能打”的人設,讓她更多的是處在一個被欺負的地位。

這部青春電影竟然是一部二胎宣傳片……

電影的敘事玩了一些有趣的花招,我曾經做過一期《美麗人生》的節目,裡面的父親向兒子約書亞撒了一個世界上最偉大的謊言,直到死也沒有拆穿。

這部青春電影竟然是一部二胎宣傳片……

這裡面牽扯到一個視角問題,《美麗人生》的視角是放在父親身上,這個謊言觀眾是全知全能者,而無知的是純真的約書亞。

《快把我哥帶走》則把視角放在了“無知者”——也就是妹妹身上,妹妹其實就相當於《美麗人生》中的約書亞,觀眾到最後是和她同步的知道了哥哥的那些看似荒誕不經,其實愛意滿滿的“謊言”,等於是《美麗人生》敘事線的反向運用。

這部青春電影竟然是一部二胎宣傳片……

這個敘事安排挺精巧,同時也增加了難度,因為視角在妹妹身上,所以哥哥做事情的真實動機,就需要對觀眾捂住,一個不留神就會給人一種“編劇耍無賴”的感覺,就像那些蹩腳的懸疑偵探片。在這一點上,《快把我哥哥帶走》有得有失。

我最覺得彆扭的是在故事的前半段,哥哥觸怒妹妹的行為太過,就算是為了不讓妹妹知道父母關係的真相,也沒必要那麼折騰她(比如把頭髮綁床上)。這裡面的悖論在於:

哥哥並沒有任何障礙向妹妹表達愛意,但他偏偏非得使壞,這就純粹是為了笑料而笑料了,在敘事上並沒有合理性。

這部青春電影竟然是一部二胎宣傳片……

這麼做導致了一個後果,彭昱暢這個哥哥的形象最後沒怎麼立起來,因為他前面鬧的太瘋,到了要表現深情的時候反而拉不回來了。

這部青春電影竟然是一部二胎宣傳片……

還好,張子楓扮演的妹妹Hold住全場,她最後的那幾個鏡頭與臺詞確實挺戳人,特別是那句“你把我落下了”,相信能讓不少觀眾都帶入,看哭了我也不意外。

這部青春電影竟然是一部二胎宣傳片……

單就這部電影來說,張子楓的表現空間要高於彭昱暢,這小姑娘真不錯,小小年紀就有細膩的感受力。小彭也不錯,但受限於人設,前後有些斷裂。

再就是對於細節的運用,導演與編劇把握的不錯,特別是妹妹“怕黑”這個點,用一個燈開關和那段回家時必經的小路反覆渲染,到後面力量完全爆了出來,不像很多爛青春片,弄了一堆花裡胡哨的,到最後啥也沒記住。

總的來說,我覺得是部還算不錯的青春片,雖然有些地方顯得低幼,比如打群架那裡,讓我這個中年人看的比較尷尬,但坐我前面那幾個孩子都笑咧巴了,笑點確實有些代溝。

這部青春電影竟然是一部二胎宣傳片……

我整體給7分吧,國內這種類型才剛起步,算是部比較合格的漫改,品質上比去年彭昱暢參加的《閃光少女》稍遜些,但我看觀眾現場反饋不錯,很可能成為今年的一匹票房小黑馬。

但我要鄭重提醒你,這是部挺鬧騰的電影,年輕一些的同學應該會比較容易接受。

這部青春電影竟然是一部二胎宣傳片……

最上面那個眼鏡男像不像大緊老師?

不過這片子絕不僅僅是部青春電影,看完後出了影院,我和媳婦面面相覷,這完全算的上是一部二胎的宣傳片嘛。

電影的片尾出現了好多張兒孫滿堂的照片,就差沒打出“多生多幸福,不生獨淒涼”幾個字了。

還有就是電影裡兩個家庭的成人生活都一塌糊塗,父母酗酒的、離婚的、無休止的吵架,而只有兄妹之間可以不摻任何雜質的不離不棄,這不就是鼓勵你多生麼?人生路長,世界殘忍,如果成人的關係有變故,你忍心讓他們獨自面對麼?

真是用苦良心,我不知道過審的時候計生委的同學有木有派人去看看....

正好最近新華日報發了一篇文章,說要給不生二胎的人加稅,引起輿論一片譁然。

這部青春電影竟然是一部二胎宣傳片……

那我就針對這個問題談下個人感受,下面你將見識到一個影評人如何變身育兒博主。

我是北方人,據我所知北方的計生政策比南方要嚴很多,那時候誰要是敢多生,我爸媽所在的工廠全年獎金取消,相當於連坐,後果相當嚴重,所以我從小到大的同學大多都是獨生子女,我這代人很少體會過“親手足情”。

計劃生育政策現在備受批評,因為在多年間發生過很多不人道甚至是殘忍的事情,但在我的記憶裡,那時身邊人普遍的想法是:“中國人真是太多了,要是人口少點,每個人都能更富一點”,這種看法現在看來有問題,因為人不光是消耗資源,還能創造財富。但民眾就是單線思維的,當時太窮,蛋糕就這麼大,吃的人少了,每個人可不就能多吃點。

所以計劃生育在當時是有民意基礎的,並非是幾個領導一拍腦門說出句“只生一個好”,其中有深刻的社會因素。你想哈,那時候需要釋放人口紅利,如果一個人20歲左右就生了一堆娃娃,那它還怎麼打工,怎麼去創造財富?國家想的是大面,又不能區別對待,得,就一刀切了。

雖然沒有親兄妹,但好在我的表親堂親都很熟絡,上牆爬屋的也都有伴兒,倒也不覺得缺太多。

但現在長大了,真的希望有個親的手足,姐姐哥哥弟弟妹妹都可以,我一直認為血親是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替代的,所以我才毅然決定生了倆孩子,希望他們長大可以互相幫扶。

現在時代不同了,在生育問題上,沒有哪個政府敢真的“逼迫”你什麼,總不能往民眾的飯碗裡撒春藥吧,政府只能通過間接的刺激,但新華日報的那篇文章不知道是哪個狗逼記者寫的,完全是招黑的節奏,如果要鼓勵生育,那最有效的辦法是降低生育成本,包括時間與物質成本(比如把房價壓住)。

這雖然只不過是一家報紙的社論,離國家政策還差了十萬八千里,但輿論爆成這個樣子,央視今天還出來說話,也從側面說明民眾與決策層對生育率斷崖式下跌的重視。

人是一切的根本,沒有人,什麼文明、財富都無法傳承,現在的歐洲就是個例子,白人不願意生孩子,但穆斯林喜歡,一通猛生,歐洲文明眼看就要被綠色淹沒,你說歐洲人急不急?

但我覺得,咱普通老百姓而已,思想境界到不了那麼高,生娃不是國家義務,而首先是個人選擇,我生了兩個娃完全是算計的結果,這裡給你說說我的小九九。

如果我不喜歡生孩子,但希望老了還有養老金可以拿(必須要不斷有新人進來養老金才可持續),那最明智的辦法就是鼓勵其他人多生,自己搭便車,這樣最符合我的利益。

問題是,大家都不傻,其他人很可能也這麼想。

如果我判斷其他人也是個理性決策者,也選擇不生,多少年後養老金肯定就不夠,會侵害到我的利益,那這時我就選擇自己生。

我相信只要家庭合睦加正常健康的教育,子女大概率不會變成白眼狼,我不用說啥,老了他們會供養我的,這比國家的養老體系保險,而且老了錢是一方面,感情因素亦很重要,再有錢也買不來個親娃,如果你覺得一個娃養你太辛苦,那就再生一個幫幫他,順便做個伴兒,互相幫扶,等我死逑之後,他還能在世上有個血親。

有同學可能要批判我“養兒防老”的封建思想了,咱也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當然不會把孩子作為工具,他們從生下來的那天開始,就是我幸福的一部分,他們的人生也有無限可能性,這本身就值得期待。

而且不要把“養兒防老”妖魔化,我媽現在老了,我非常願意供養她,報答她的養育之恩。我覺得先人的思想有一定道理,起碼我是這麼認為的:人活著,不是隻為自己活,而要活在關係裡,人生才會快樂。馬克思說“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真是至理名言。

不過,其實說到底啊,人生是沒有意義的,等我死了眼一閉土一埋,生前的一切都煙消雲散,兒女怎麼樣都跟我沒一毛錢關係。

但中華文化裡有一些東西就是用來對抗這種終極悲劇的,它反覆向你強調,你要為家族而活,為民族而活、繼承先人的遺志、慎終追遠巴拉巴拉一堆,也就是俗話說的,

給人生立一個“奔頭”,哪怕它是虛構的,也比孑然一身毫無希望的活著要強。

我以前很喜歡加繆講述的那個西西弗斯的故事: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觸怒了天神,就被罰去推石頭,從山腳推到山頂,然後石頭滾下來,他再推上去,如此反覆。天神沒有給他任何理由或者希望,他的一生就是推石頭,加繆說“西西弗斯是幸福的”,之前覺得西西弗斯太牛逼,完全剝離掉價值激勵,依然可以自我滿足。

現在我覺得這可能只是個傳說,也可能是我不夠牛逼吧,我承認我成不了西西弗斯。

當然,我絕沒有任何鼓勵你去生娃的意思,生不生的,跟民族大義、存亡絕續都沒有關係,只與你自己有關,你覺得生娃值,就去生,不值,那就不生,自己的選擇,到頭來認賬就行。

最怕的就是跟政府治氣,你讓我生是吧,我偏不!讓情緒衝昏頭腦,最後買單的永遠是你自己。

不過我可以告訴你我的親身體驗,供你參考:我這輩子最明智的決定,就是生了這兩個孩子,連他們惹我生氣,都TMD是一種甜蜜的苦澀。

我說完了,俺這個育兒博主的小客串還湊合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