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攻略》:港片「復活」、情懷加持

《歐洲攻略》:港片“復活”、情懷加持

今年的“七夕”情人節電影檔蠻妙的,沒有一部純粹的愛情片上映。唯一的一部愛情片《如影隨心》延期後,《歐洲攻略》倒是靠著梁朝偉和唐嫣這對2018版的“史密斯夫婦”,撐起了情人節裡唯一的一絲甜蜜氣息。

但,對於不少的港片影迷或“兒時回憶”來說,能再次在大銀幕上看到“攻略”系列的迴歸,更保有的是一種懷舊的情緒。可,對於更廣大的受眾來講,“攻略”系列裡港式動作喜劇的程式操作,是否有效呢?梁朝偉、吳亦凡、唐嫣、杜鵑,這樣的組合放在當前的國內電影市場,能賣錢嗎?

《歐洲攻略》:港片“復活”、情懷加持

這兩個問號是必須要打的。一方面,香港電影導演(尤其是主打港式創作思維和特色)在內地的票房表現一直差強人意;另一方面,流量(不管是老流量梁朝偉,還是新流量吳亦凡)參演的電影就能賣錢的迷思,早已被打破。這些種種,自然會更讓人對《歐洲攻略》的表現捏一把汗。

合格的港式爆米花片

把影片放回九十年代或兩千年初,它絕對算得上一部合格,且賣座的港式爆米花片。

因為系列前作在票房上的成功,已經為此做了證明。2000年的《東京攻略》是當年香港地區票房的第二名,僅次於杜琪峰的《孤男寡女》;2005年的《韓城攻略》在內地上映,拿了4000多萬票房,排在華語電影的第六位。

《歐洲攻略》:港片“復活”、情懷加持

當大眾等待這個系列能如“007”系列一樣,把梁朝偉飾演的林貴仁打造成“東方”邦德,隨之前往世界各地,攻城略地、上演動作好戲、同時欣賞養眼的美人美食美景時,這個系列戛然而止了。而時隔十三年後再次重啟的攻略系列第三部《歐洲攻略》,林貴仁變成了林在風,身份也從特工變成了保全。

改變的只是皮毛,內在未改變的,還是以往港式商業娛樂片的路子。影片節奏快,打鬥部分流暢好看,同時身為導演和攝影的馬楚成自己掌鏡,偏暖色的柔光,對燈具的大量使用為影片營造的懷舊氛圍,分分鐘將你拉回到90年代的港片回憶裡。

即便是加入了唐嫣、吳亦凡等內地演員,也不會妨礙或混淆這是一部香港電影的事實。唐嫣飾演的王小姐是典型的香港電影中的“大女人小女生”形象,這種類型角色常出現在馬楚成的作品裡,比如《夏日麼麼茶》裡的鄭秀文。吳亦凡飾演的洛奇,承接的是前兩部裡鄭伊健、任賢齊的角色配置,能打能帥。

攻略系列的痼疾也遺留在了這一部影片裡。故事邏輯鬆散,過場戲的設計粗糙,明顯是為了下一個打鬥場景硬扯出來的戲。愛情戲與動作戲割裂,打一場、愛一場的輪次出現,拼湊感很強。

《歐洲攻略》:港片“復活”、情懷加持

(相愛相殺)

一直被譽為“文能煽情,武能打鬥”的馬楚成導演,確實拍了一部合格的港式爆米花片,可也僅此而已了。攻略系列的品牌,港片“復活”的賣點,能抓的住一小部分人的懷舊心理,可對於大多數觀眾而言,未必見得。

港片“復活”,馬楚成們的困境

《歐洲攻略》上映第一天,目前票房剛突破6500萬,票房增長幅度不敵已經上映八天的《一出好戲》。看來,港片懷舊這張牌已經有些打不動了。

《歐洲攻略》:港片“復活”、情懷加持

(數據截取自貓眼專業版,時間下午四點五十分)

不同於徐克、周星馳,個人風格非常明顯的、影像畫面超有表現力和想象力的導演,也不同於林超賢特別擅長動作類型,且與內地創作市場融合密切的導演。“沒有風格的風格”、“什麼都還行,行活不錯”的馬楚成,在北上的十幾年光景中,進退兩難。

曾經還頗有熱度的《劍蝶》(2008)、《花木蘭》(2008),到毫無水花的《急速天使》(2011),甚至是完全內地陣容的《爸爸的三次婚禮》(2016)。馬楚成導演在古裝合拍片的轉型中敗下陣來,甚至有些一蹶不振。

迴歸老路,走港片情懷的招牌,或許是他選擇重新啟動“攻略”系列的原因。對這個系列,他抱有多大的希望呢,不僅老搭檔梁朝偉迴歸,《東京攻略》相當一部分的幕後主創也加盟,比如負責音樂的金培達、負責美術的奚仲文、服裝吳裡璐等。

《歐洲攻略》:港片“復活”、情懷加持

(中間為導演馬楚成)

可是票房和現實的低評價似乎在說明,在小圈子裡發酵的懷舊,觀眾並不買賬。這可能是遵循港式創作思維的“馬楚成”們非常難以跨越的障礙。

今年初,吳君如執導了處女作《妖鈴鈴》,票房過了1個億,在豆瓣的口碑只有4.3。這個片子裡呈現的“驚喜劇”、喪屍片元素,對得上港片迷的胃口,卻也沒什麼新意。時間再往前推,去年十一檔,王晶來之不易的拍了部合格片,就是那部老港片氣息濃郁的《追龍》,在內地也才5億多的票房,僅排在票房榜的第28位。

《歐洲攻略》:港片“復活”、情懷加持

《歐洲攻略》:港片“復活”、情懷加持

極盡癲狂、皆盡過火的港片,曾以它粗糲的質感,嫻熟的類型,先進的技術,貢獻了一段段華語電影的黃金年代,而那些遺留在黃金年代的導演,卻在內地市場紛紛折戟沉沙。為什麼錄像廳年代、DVD時期讓內地觀眾著迷的港式風味兒電影,不流行了?

“玩票性質”大概成了大眾對一眾香港導演的印象。他們拍片速度快,不講究劇本細節,類型元素雖用得好,卻常常把好幾種類型隨意雜糅,像一鍋燴菜,能吃,還挺香;但吃多了,也沒意思,味道都能想象,沒新意了。

仿似王晶在2014年至2016年推出的《澳門風雲》系列,靠著賀歲檔和在大銀幕上一眾大明星惡搞當年風靡一時的“賭片”,狠賺了一筆。可2016年,王晶操刀的國慶檔上映的《王牌逗王牌》,2017年的《降魔傳》早已查無此片。

加之,內地喜劇的崛起和不斷髮展,比如沈騰的麻花團隊,以及內地電影人對類型更加嫻熟的掌握,比如《戰狼2》、《唐人街探案》系列等,甚至是對國內鮮有類型的有益探索,且在票房上有不俗斬獲的,比如《我不是藥神》、《一出好戲》等。

這些更契合內地語境的作品,不斷在擠壓留給港片的空間和時間。換句話說,留給商業娛樂片方向的香港導演們的時間不多了。2022年,或許“攻略”系列的第四部《美洲攻略》還要上映,是“一出好戲”還是玩票性質的圈錢之作,實在不敢想象。

《歐洲攻略》:港片“復活”、情懷加持

(《東京攻略》,林貴仁)

回憶還是留給回憶吧,童年雖然美好,可誰又真的願意回去呢。看完《歐洲攻略》,小娛只想打開電腦,重溫那個還叫“林貴仁”的梁朝偉,再聽一次他口中的那句“打就打吧,幹嘛把人家的頭髮弄亂。真過分。”

《歐洲攻略》:港片“復活”、情懷加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