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西吉:86岁老人没上一天学,给子孙留下了无穷的精神财富


精神矍铄,才思敏捷,谈吐自如,这是笔者对一位86岁的高龄老人的第一印象。对于往事,其实老人不愿多说,在笔者的一再请求下,老人将几十年的往事娓娓道来,虽然有些事已过去了几十年,但发生的日期老人至今能清清楚楚的说上来,超强的记忆力令人折服。这就是家住西吉县吉强镇的马福宝老人。

马福宝老人原本祖籍甘肃庄浪县人,1938年,为躲避国 民 党抓壮丁,父母带着5岁的他来到沐家营西吉县逃难。从5岁开始他就在磨房里磨面,那时候物质条件匮乏,牲口少,磨面用的是石磨,主要靠人推拉,每天要干十多个小时的活,吃不饱穿不暖,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1947年父亲去世,1948年母亲又撒手人寰,生活的重担落在了年仅14岁的马福宝身上,身边还多了一个5岁的弟弟需要照顾。

饥荒年代的艰辛并没有动摇他从小养成的顽强而执着的意志。解 放 后,马福宝的生活迎来了新的转机,1952年,因吃苦耐劳,他被介绍到县政府担任通讯员工作,除了负责机关院子的卫生和作息时间外,还要负责传递信件。没有上过一天学的他此时才有了学习和机会。


“那时候机关各办公室的门上都订个木牌,上面写着各个科室的名字,机关干部说这是个教育科,我就拿个铅笔照着门牌写下来,领导在文件上签名批阅,我就问写的什么字,然后默默的记下来,又写到本子上。就这样,几年下来,认了不少字。后来,组 织上让我到百货公司担任主任职务,公司开会学习文件,刚开始,我让识字人的在会上念,我边听边记,认识的字多了,就自己念文件,遇到不会的字就虚心请教。

学习要不耻下问,没有丢人的”马福宝老人说道。怀着对知识的尊敬,马福宝老人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他常常教育子孙后代:人的尊贵不是靠长相、金钱,而是靠知识,知识是靠不断的学习得来的。退休后的他一有空闲时间,就带上老花镜,一边读书看报,一边做笔记。报纸上有些好的内容他就剪下来贴子本子上,日积月累,老人的手抄本越写越厚,越写越多。静宁有位在西吉做生意的老人也喜欢看书写字。

马福宝老人忍痛割爱,将自己多年来精心制做的几本的剪贴本送给了他。“不要做温室里的花朵,工作上来不得半点马虎,一定要对得起党和人民的信任”。这些朴实无华、朗朗上口的来自于爷爷的期冀早已深深地印在我们每一个晚辈的脑海里,指引着我们走过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我想,爷爷给我们的力量,来源于爷爷眼镜盒里的一支铅笔、来源于早已刻在我们心里的谆谆教诲,也来源于一摞摞手抄本和本子里工工整整的方块字。


就是爷爷留给我们最好的这是传家宝。老人的孙子马鹏斐这样评价自己的爷爷。在这里,让我们衷心祝愿老人晚年生活辛福康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