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生, 我爲尋你而來

第一次到拉薩的人,如果是第一次進入羅布林卡,恐怕會小小的震動一下。這座園林似的宮殿,曲水遊廊,樹木蔥蘢,花草繁盛,宮殿佛堂掩映其間,藏式建築的風情和頗得漢地園林意趣的景觀結合在一起,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或許應該把布達拉宮和羅布林卡結合在一起詳細說說。布達拉宮初始,只是藏王用以禪修的一間小石室,後來雖有擴建,但規模不大,直到十七世紀五世達賴時期才得以大規模擴建。

今生, 我為尋你而來

《五世達賴喇嘛覲見清順治皇帝圖》 局部

五世達賴圓寂之前,布達拉宮尚未興建完成,為了不影響工程的進度(以及為當時西藏的政局考慮),五世達賴授意他最信任的“總管”——德司·桑傑嘉措秘不發喪,桑傑嘉措亦有自己的考慮,故而對外只稱五世達賴要長期閉關,不見外人,私下裡命人尋訪靈童。

這一段秘密因緣導致六世達賴倉央嘉措被迎回布達拉宮時已近成年,而非幼童。亦因如此,才生出日後的許多是非曲折。

倉央嘉措的事,另文再敘。這裡只說布達拉宮興建完成之後,成為西藏政教合一的象徵之地,歷代達賴喇嘛冬天都居於此處,故又稱“冬宮”。與之相應的夏季消暑居住地,就是羅布林卡,亦稱“夏宮”,由七世達賴格桑嘉措興建。

與羅布林卡的內斂不同,布達拉宮相當張揚,它直接覆蓋了一座山。與其說,它是一座宏偉的宮殿,不如說它是一座城,有人說,即使終生居住於此的人,也未必能瞭解它全部的秘密。

布宮最中心的建築是最高處的幾座佛殿,有三十多座精雕彩繪的佛堂,周圍環繞著用以禪修的靜室,以及七座前代達賴喇嘛的靈塔,根據西藏的習俗,只有高僧大德才可以塔葬(天葬、水葬、樹葬等其他喪葬形式,我在之後的文章裡會提到)。

靈塔的大小高度依據他們生前的功德和對後世的影響而定,最高最大的是五世達賴的靈塔,所有靈塔俱用純金製成,寶石鑲嵌。信仰虔誠的藏族人樂於佈施,將俗世珍寶都供奉給佛陀和佛陀的化身。

今生, 我為尋你而來

《大威德本尊壇城》銅質鍍金 1751年由七世達賴喇嘛格桑嘉措所籌建

就我這些年前往布宮所見和閱讀相關文獻資料所知,布達拉宮還可以稱作一座巨大的寶庫,內藏許多價值連城的經卷,西藏曆史和宗教的資料,歷代藏王流傳下來的古物和繼藏王之後掌權的達賴喇嘛們留下的珍寶。

布宮的地下儲藏室裡,原先有著數量眾多的酥油、茶葉、布匹、盔甲兵器等物資。在山腳下,名叫“雪堆白”的村落裡,則居住著許多製作佛像、藏香的匠人和低級的官吏。

無須諱言的是,這座宮殿也有它的森嚴之處,同樣有用於軍事眺望的塔樓和關押高級囚犯的牢獄——感覺與倫敦塔很是相近。

與布宮相比,羅布林卡給人的感覺更輕鬆輕盈,更像一個家,自從建成之後,歷代達賴喇嘛都很喜歡這裡。

羅布林卡的藏語意為“珍寶花園”,時至今日,藏族人一說起“過林卡”都是很愉悅的感覺,過林卡就是穿上漂亮的衣服,帶上酒水吃食,找風景不錯的地方去郊遊玩耍。吃喝的東西很簡單,關鍵是能聚在一起唱歌跳舞喝酒聊天。

無數次參與林卡的經歷讓我發自內心的覺得,藏族人的天性真是樂觀灑脫知足。世俗物質的享樂他們當然需要,卻不是那麼重要。物質享受只是生活的調劑,而非生活的重心。擁有當然歡欣,沒有亦不難過。

如果你問去一個真正的藏族人,問TA是否會為了世俗的名聞利養去奮鬥一生。他一定會覺得這個問題匪夷所思。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今生, 我為尋你而來

西藏拉薩 羅布林卡

世事無常,人身難得。用珍貴的人身去追求短暫的財富和權位,沉迷於這種幻覺帶來的快樂,是最虧本,得不償失的事。換句話說,追求財富,合理享受也沒有問題,問題在於很多人因此而互相攀比,平添執著,自尋煩惱。

如果不知物質之上有更高遠的追求,如果不明佛陀的教法,那我們的人生真是勞碌、空虛、乏味。

我常常躺在羅布林卡的草地上看書,透過溫暖綿密的陽光,我想到的,是第七世達賴喇嘛格桑嘉措,鑑於他的前世(倉央嘉措)太出名,導致知道他的人不多,其實作為歷代達賴喇嘛中承前啟後的一個人,他的作用和貢獻不容小覷。

今生, 我為尋你而來

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 唐卡

根據六世達賴倉央嘉措遁世前留下的詩句“此去莫恨天涯遠,咫尺理塘去又還。”(漢語譯文字句可能有所不同,但大概意思就是如此)指引,負責尋訪靈童的僧團在四川的理塘找到了轉世靈童,他就是格桑嘉措。

比起倉央嘉措,格桑嘉措被認證為達賴喇嘛的過程同樣一波三折。

西藏管理部分政務的第五任第巴——德司·桑傑嘉措與蒙古的拉藏汗爭權失敗被殺之後,倉央嘉措被牽連廢黜,手握兵權的拉藏汗另立一位幼童為達賴喇嘛,但西藏各階層的僧俗,尤其是三大寺的上層喇嘛都對此決定深感不滿,他們堅持尋訪真正的轉世靈童,這才在理塘找到的格桑嘉措。

驕悍的拉藏汗也意識到格桑嘉措的重要性,先後兩次派人到理塘察看,引起了青海和碩特部首領們的警惕,為避免拉藏汗在格桑嘉措身上打主意,他們將格桑嘉措轉移到康北的德格。隨後,又根據康熙帝之令將格桑嘉措送至青海塔爾寺居住。

直到1719年清朝大軍平定準噶爾後,格桑嘉措才被認定為繼任的達賴喇嘛。清廷認為格桑嘉措是接替而不是繼承已被廢黜的六世達賴的法位,所以在官方文件裡稱他為六世達喇。直至乾隆年間,乾隆冊封強巴嘉措為八世達賴,這才等於順應了西藏的民意,默認格桑嘉措為七世達賴,倉央嘉措仍為六世達賴。

即使是他坐床冊封為達賴喇嘛之後,西藏的地方局勢仍不太平,數次發生叛亂。他夾在其中如履薄冰。

今生, 我為尋你而來

七世達賴喇嘛格桑嘉措 唐卡

生性謙抑的七世達賴喇嘛格桑嘉措並不戀棧權力,他親政後,把主要精力放在宗教事務方面,行政事務則交由清朝駐藏大臣掌管。他的態度,對穩定西藏當時的局勢和日後佛法在西藏的傳承意義非同小可。

從布達拉宮走到羅布林卡,不過區區兩三公里,從倉央嘉措到格桑嘉措卻經歷了兩世悲歡。細數來,格桑嘉措一生經歷了不遜於倉央嘉措波折起伏,縱然貴為達賴喇嘛,亦難免悲歡離合,風霜辛苦。

“四法印”之“諸行無常”用俗語解釋就是“世事無常”,或許我們應該慶幸,無常,對所有人而言都是公平的。

今生, 我為尋你而來

有人在菩提樹下靜坐證悟,有人在萬丈紅塵閃轉騰挪,勘破這其間無差別,明白了殊途同歸的奧妙,就看到了三千世界,步步如來。

一旦頓悟,菩提的種子便無處不在。

這佛光閃閃的高原,需要倉央嘉措這樣的情僧,用至情至性的詩文融化冰雪,讓人們相信佛法並不冷硬。

這諸佛護持的寶地,同樣需要格桑嘉措這樣有擔當和遠見的宗教領袖,是無數個如他一樣的人,確保了佛法始終如陽光照耀著這片聖土。

今生, 我為尋你而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