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法院建立“四引”机制助力副中心营商环境优化

近三年,通州法院共审结涉企业商事案件10335件,累计结案标的70余亿元。通州法院调研发现该类案件存在数量大幅攀升、合同类纠纷占比高、新类型疑难复杂案件日趋增多和矛盾化解难度增大等特点,面对新形势,为妥善处理涉企业商事纠纷,切实保护企业、企业家合法权益,通州法院商事审判庭建立“四引”机制,将法律事后救济功能向事前预防延伸,助力北京城市副中心营商环境优化。

一是品牌引领机制。打造“运河商事”品牌,利用品牌引领和服务副中心企业。召开企业家权益保护征求意见座谈会五次,邀请区政协委员、通州区工商业联合会以及企业家代表等20余人次参会,分别就社会诚信建设、加强法治宣传等问题达成共识;设立“运河商事品牌发言人”,每月定期召开商事审判运行态势通报会;走访辖区企业十余家,充分了解企业运营面临的法律问题及司法需求;编制诚信诉讼十问十答、发布虚假诉讼典型案例,帮助企业增强诚信意识,优化辖区营商法治环境。

二是白皮书指引机制。发布《企业法律风险防控白皮书》,精准分析企业发生涉诉商事纠纷的原因,全方位梳理企业设立、运营、终止、诉讼四方面法律风险,指引企业从五个方面构建法律风险防控体系:1.企业经营者要提高法律风险防控意识;2.健全法人内部治理结构与管理制度;3.建立应对法律风险的专门机构;4.建立健全企业法律风险预防配套制度;5.积极应对企业诉讼,依法维护企业权利。

三是案例引导机制。结合近年审判工作实践,针对企业股东资格确认、企业股权转让、股东权利、企业融资、企业合同、企业破产清算等纠纷高发领域,根据“谁执法谁普法”的原则,整理并公布保护企业家权益十大典型案例,通过具体个案向企业家群体及全社会阐明法院对于企业家保护的司法态度,发挥案例引导作用,增强企业、企业家的法律意识,提高防范商业法律风险的识别能力与应对能力。

四是论坛引擎机制。召开首届企业家法治论坛,国家部委、三级人民法院、区委区政府、区工商联的相关领导及企业家、专家、学者、律师等100余位嘉宾莅临论坛。论坛围绕营商环境中诚信体系建设及企业法律风险防控、副中心建设给企业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企业和企业家权益保护的新需求、法院在营商环境中的作用及多元商事纠纷解决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等问题展开深入研讨,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及时总结,形成会议纪要,固化论坛成果,并以此为平台,建立健全与社会各界对接沟通、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