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小調托卡塔與賦格是歷史與未來在鍵盤交替起伏間的凝固和對視

《d小調託卡塔與賦格》是一部古典作品具有現代感的管風琴史詩

——巴赫管風琴曲《d 小調託卡塔與賦格》美學分析

向陽光

“託卡塔與賦格”是巴羅克時期的一種套曲形式的體裁,是由十七世紀以後發展起來的兩種音樂體裁連綴而成。“託卡塔”是一種節奏清晰、結構自由,並帶有即興的風格,快速觸鍵技巧性比較高,特別是腳鍵的運用。經常出現的手法有各種模進和模仿對位,偶爾也有短小的主調和聲段落。它一般包括若干段落,在慢速與快速之間交替,常以慢速的狂想曲式的段落開始,與比較嚴格的賦格式段落形成對比。這種音樂形式始於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北部。1590年代,已經有一批託卡塔曲問世。如當時的意大利.A 加布裡埃利的託卡塔,只是和絃與音階的交錯進行;以梅魯洛為代表的託卡塔,則由自由即興的段落和賦格段互相交替而成。之後,作曲家們將這種音樂形式帶到了德國。在那裡,託卡塔曲的發展達到了頂峰,其標誌為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作品。巴赫的託卡塔曲是這種音樂形式中的經典之作。他的所有管風琴曲都是即興作品,通常伴隨著一段獨立的賦格。

d小調託卡塔與賦格是歷史與未來在鍵盤交替起伏間的凝固和對視

賦格曲,是復調音樂的一種形式,“賦格”是復調音樂中最複雜最嚴謹的曲式,大約起源於17世紀末。直到18世紀,在J.S.巴赫的音樂創作中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巴赫豐富了賦格曲的內容,力求加強主題的個性,擴大了和聲手法應用,並創造了“展開部”與“再現部”的調性佈局,使賦格曲達到了相當完美的境地,堪與主調音樂中的“奏鳴曲式”相媲美。因此它亦是復調音樂中邏輯性很強的一種體裁。賦格開始時,一個聲部先單獨演奏出一個音調富於特徵的短小旋律,叫做主題。接著,另一聲部把主題移高五度或移低四度來模仿。好像是主題的答句,叫做答題。原來演奏主題的聲部,這時演奏和答題相結合的對比旋律,叫做對題。賦格曲一般包括三個部分:呈示部、中間部和再現部。賦格的聲部也像卡農一樣可多可少,少則二部,多則七、八部,甚至包含更多的聲部,一般是三、四部。賦格的基本特點是:在呈示部中,所有聲部都輪流把主題用主調和屬調陳述一次,然後進入以主題和答題的個別音調發展而成的插部。其後主題和插部又在各個不同的新調上一再出現,形成展開性的中間部。接著主題再度回到原調,為再現部。當時的作曲家多將“賦格”前面綴以同一調性而對比性強烈的其他體裁,構成不同的套曲形式。常見的除“託卡塔與賦格”外,還有“前奏曲與賦格”、“幻想曲與賦格”等。

d小調託卡塔與賦格是歷史與未來在鍵盤交替起伏間的凝固和對視

管風琴曲《d 小調託卡塔與賦格》在某些資料中一直被認為是巴赫在1708 年起在維馬任宮廷樂長時期的作品。但據現代巴赫音樂學家在整理研究巴赫的作品時,發現這首樂曲應是他在1703 年起在安斯塔特任管風琴師兼樂隊長時期的作品。從樂曲所表現出的奔放的熱情、宏偉的氣魄,以及在和絃連接上的大膽,很像是青年時代巴赫的作品。巴赫為謀得安斯塔特的職位,曾花費不少周折。這既是他第一次獲得完全自立生活,也是他第一次有了一架新的完全由自己支配的管風琴,對於不滿20歲的巴赫來說,其興奮心情可想而知,這首樂曲正是在這種情緒下精心創作的。

d小調託卡塔與賦格是歷史與未來在鍵盤交替起伏間的凝固和對視

巴赫不但是偉大的作曲家,而且他深刻地瞭解和熟練地掌握了管風琴的一切性能和艱深的演奏技巧,從而自如地運用它那寬廣的音域、多變的音色、豐滿的音量和雄偉的氣勢,去表現他那富有交響性的宏偉樂思。巴赫在這方面的作品近60餘首,《d小調託卡塔與賦格》,原為管風琴曲,是巴赫青年時代的代表作,也是巴赫世俗性管風琴代表作品之一,語言華麗,氣魄宏偉,結構縝密。此曲一開始就以靈活的鍵音與厚重的琴管發出一種聖喻般的莊嚴和悲劇性的籲問,極富戲劇性,由此而展開的悲壯的音流,給人以遼闊空靈的感覺。接著便是三段相對完整的音樂:前兩段是主題的自由變奏,第三段是音樂素材的整體綜合與發展。這三段音樂情緒一段比一段高漲,於託卡塔的尾聲達到最高潮。

d小調託卡塔與賦格是歷史與未來在鍵盤交替起伏間的凝固和對視

《d小調託卡塔與賦格》後來經美國著名指揮家斯托考夫斯基改編為管絃樂曲,充分表現了樂曲交響性的雄偉氣魄和深刻的意境,使人們對巴赫的作品有了新的認識。繼而又被波蘭鋼琴家、作曲家陶西格改編為鋼琴曲。樂曲採用了d小調,4/4拍。由下行旋律組成的慢板的引子飽滿而有力,為全曲宏偉的氣勢作了渲染和鋪墊;然後,樂曲奏出音響宏大的和絃,接著呈現出託卡塔主題,帶有戲劇性的成分;在託卡塔主題結束後,樂曲在上聲部出現賦格主題,採用與引子部分相同的音樂素材;隨後,賦格主題移至低聲部呈示,前後反覆出現八次,音樂情緒逐步高漲;最後,樂曲再現託卡塔部分,以氣勢雄偉的尾聲結束。這裡選用的是巴赫的管風琴演奏版。管風琴的音響具有那種獨特的敲擊靈魂的作用。管風琴演奏的《d小調託卡塔和賦格》更是把這種作用發揮到了極致。該作品曾被現代“情調鋼琴王子”理查德·克萊德曼引用,使之廣為流傳,久演不衰。

d小調託卡塔與賦格是歷史與未來在鍵盤交替起伏間的凝固和對視

巴赫的《d小調託卡塔與賦格》分為兩部分:託卡塔和賦格。“託卡塔”以技巧性比較強烈作為引子,全曲雖只三十小節,但速度竟變換了五次:時而莊嚴肅穆,時而急速如風,時而臆想沉思。可謂變化多端,充分地發揮了這一體裁富於即興和技巧性的特點。

樂曲開始為d小調、4/4 拍子,慢速的柔板,由兩個動機組成一個樂思:

34343021765 600 343430715 600 |

0 7 |7 671 0

34343021765 600

6 - |6 - 0

d小調託卡塔與賦格是歷史與未來在鍵盤交替起伏間的凝固和對視

它只三小節,像是樂曲的引子,莊嚴肅穆,由下行旋律組成的引子飽滿而有力,為全曲宏偉的氣勢作了渲染和鋪墊,樂曲奏出音響宏大的和絃,富有宣敘性的警號和號召性。後面緊接三句快速技巧性的即興樂句,其素材取自引子中的某些因素:

5 |675675 67567 127127 12712 |342342 34230 0

其第二句繼續上行模進發展;第三句音型略有變化,改為下行模進展開,並直接引進帶有陳述性的緩板樂句:

6 4 |4 43217654 53572 17 |1

d小調託卡塔與賦格是歷史與未來在鍵盤交替起伏間的凝固和對視

音樂隨即轉入快板,開始以連續快速的模進上行發展,即刻又轉入下行發展,旋律中間以連續短促的屬音所構成的屬長音效果,給旋律以支持:

3 63731363 73132373 ||13233313 23334323 33132373 13637353 |

63334323 33132373 13637353 13637353 |

它一氣呵成,像流水一般,呈現出託卡塔主題,帶有戲劇性的成分。音樂更富於變化,矛盾衝突像似更尖銳化。

當音樂轉入急板中時,巴赫大膽地將導音上的減七和絃作了長達六小節技巧性的變化模進:

7 - 275754 275754 |275754 275754 542427 542427 |

d小調託卡塔與賦格是歷史與未來在鍵盤交替起伏間的凝固和對視

這種手法即使在後來的浪漫派作品中亦屬罕見。這段音樂情緒相當激昂,最後以有力的四分音符和絃結束了減七和絃的律動發展(見下例①),並又以富於變化的節奏將音樂引向低音。在漸慢中音樂又從高音向下進行,最後在主和絃上終止。為了構成與下面賦格曲的有機聯繫,在中聲部加了小小的補充樂匯,最後停於主和絃的三音(見下例②)。它破壞了音樂的穩定性,增強了音樂向前推進的動力和不完滿的結束感覺。

①3 3 |2 032 207 1675 |6453 4235 61 7(5) |6 - ||

②217 1 ||

這段“託卡塔”是以主調和聲手法為主進行創作的,全曲結構自由,富於戲劇性的變化。 在託卡塔主題結束後,樂曲在上聲部出現賦格主題。

d小調託卡塔與賦格是歷史與未來在鍵盤交替起伏間的凝固和對視

樂曲的第二大部分——“賦格曲”,此曲採用與引子部分相同的音樂素材;隨後,賦格主題移至低聲部呈示,前後反覆出現八次,音樂情緒逐步高漲。樂曲極富特色,更具魅力,主要用旋律之間的相互呼應來構造樂曲,聽上去就好像有種你追我趕的感覺。最後音響越發的豐富,直達蒼穹。

這部分幾乎看不到巴赫賦格曲慣有的嚴謹旋律線,複雜的交織。以對主題材料多樣化的自由展開,使賦格曲顯現出這一形式少有的即興風格。巴赫這樣處理顯然是為了使賦格曲能與託卡塔有機地交融在一起。仔細聆聽不難發現,賦格曲的主題也是從前面的託卡塔中引伸而來的。

“賦格曲”為d小調,4/4 拍子,快板,整個的結構亦較自由,其主題如下:

×× × × × × × × × × × × × × × × ×

0323 1373 |6353 6373 1333 4353 |6353 6373 1

d小調託卡塔與賦格是歷史與未來在鍵盤交替起伏間的凝固和對視

其旋律音是曲例中音符上方帶×的各音,在呈示部中是以三聲部進行展開的:主題首先以主調在低聲部出現,再在中聲部用下屬調(而不是常用的屬調)上出現答題,它沒有固定的對題,在答題之後音樂構成小結束,再在高聲部上以主調出現主題,並進行下行模進發展而結束呈示部。

在呈示部與“對呈示部”之間,有以主題動機為素材而展開的插句:

0656 4654 5323 7217 |0656 1654 5

它由三個聲部發展為四個聲部時,出現中段的聲部群:先以下屬調在低音聲部上出現主題,經過主題動機的發展,答題在中、高聲部以賦格主題的特殊重疊手法出現,並轉入F 大調,高聲部則只以骨架音形式出現。

d小調託卡塔與賦格是歷史與未來在鍵盤交替起伏間的凝固和對視

然後進入第二插句,它每一句以不同的發展音型出現:

53 10 |64 20 75 30 |16 40 27 50 |

5432 100 |6543 200 7654 300 |1765 400 2176 500 |

30 0765 |400 0176 500 0217 |600 0321 700 0432 |

30 50 30 50 |

3171 5171 3171 5171 |

1217 600 0 1316 |

10 0543 42461 30 |

d小調託卡塔與賦格是歷史與未來在鍵盤交替起伏間的凝固和對視

使音樂更富有即興的技巧性的特點,似與前面託卡塔的某些手法相呼應,在插句的當中,主題以主調在高音、次中音聲部中同時顯現一次,插句音樂則變得更加華麗,聲部群再次出現:主題先後在低聲部(c 小調)、高聲部(c小調)、中聲部(g 小調)上相繼出現,由於它們沒有回到主調而推遲了再現部的出現。

第三插句的音樂轉入g 小調:

3217 1716 7123 4323 |1271 61 2456 7656 |4534 21

d小調託卡塔與賦格是歷史與未來在鍵盤交替起伏間的凝固和對視

由它引出了再現部,呈示部的聲部群先後皆以主調奏出主題與答題,再現部加有一個較長的結束部分,它運用主題的幾種因素進行模進和展開,並進行了調性上的變化,最後以氣勢雄偉的琶音結束了“結束部分”。

d小調託卡塔與賦格是歷史與未來在鍵盤交替起伏間的凝固和對視

結尾部具有託卡塔與幻想曲的即興與技巧性的特點,有著多樣變化的幻想情緒,旋律富於華彩性,速度急速的變換:由快板轉柔板而急板再回到柔板,最後在雄偉莊嚴的音樂中漸慢地結束。在賦格曲中這種結尾是非常少見的,這段音樂的處理似與託卡塔的曲風相呼應,使得整個套曲的統一與完美。從而使託卡塔與賦格曲這兩部分的內在聯繫得到進一步的鞏固,並且使音樂的材料得到進一步的總結和概括,讓全曲在輝煌、渾厚的音響所營造的悲壯的氣氛中收束。在這部作品中,巴赫使宗教世界的耶穌受難與現實中人的痛苦得到悲壯地統一,讓救贖的犧牲精神與對幸福的孜孜希求水乳交融,在那建築式的音響群落裡,能感到一種具有歷史厚度的悲壯的熱情,敏銳的呼吸和聖潔的冥想。

d小調託卡塔與賦格是歷史與未來在鍵盤交替起伏間的凝固和對視

聆聽這部作品,奇幻的氛圍讓人在那瞬息變換的旋律中反覆迴盪:時而好像對生命的思考;時而宛若對未來的預言;時而彷彿對人生的悲憫。這一切在神喻般的管風琴聲中迴旋著、昇華著,作曲家對人性與神性的思考在複雜而有序的織體間淋漓盡致地顯現。欣賞這部作品,能使人體會到巴赫的正統和莊嚴,這部器樂作品能蘊含如此驚人的幅度,實在令人欽敬、歎服於巴赫超越其時代的音樂才能。

d小調託卡塔與賦格是歷史與未來在鍵盤交替起伏間的凝固和對視

《d小調託卡塔與賦格》是一部最能體現巴赫創作風格的作品,不僅表現著巴赫的非凡才華,還深刻顯示出巴赫一生的音樂風貌和以巴赫為代表的復調音樂創作的發展特點。如果有人問我哪一部古典作品具有跨時代的意義,我可以有很多選擇,但是能稱得上是奇蹟的只有巴赫的這部管風琴史詩——《d小調託卡塔與賦格》。儘管《d小調託卡塔與賦格》創作於18世紀,卻成為了古典音樂中現代改編版本最多的曲目之一。作品無論從節奏、旋律(特別是託卡塔的部分)、還是強弱變化等方面來看都給人以強烈的現代感,這一點在管風琴高音酷似電子琴般音色的和襯下顯得尤為突出,彷彿歷史與未來在鍵盤交替起伏間凝固和對視。個性化的美妙旋律加之宗教般神秘的氣質,使之成為巴赫最膾炙人口的世界經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