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空巢老人,我們是空巢青年

父母是空巢老人,我們是空巢青年

01

前兩天去上海看一個朋友,他特意邀請我去他的“新家”看看。

朋友工作兩年,終於從月租一千的房子搬到了月租兩千的房子。

房子是合租房,三室一廳,朋友住的是其中一個次臥,面積並不算大,十幾個平米,主臥是一對情侶。

朋友的家庭條件並不算差,他家在西部省會城市,典型的中產,父母早已經在他上大學那會就為他置辦了新房。

吃飯的時候我問朋友:“你爹媽就忍心讓你出來花錢買罪受?”

“因為我有夢想啊!”

朋友笑著調侃道。

朋友看似玩笑的話讓我心頭一顫:

是啊,每一個剛畢業出來的年輕人,就像自己,寧願一個人蝸居在大城市的小單間,也不願意回家住大洋房,可能都是因為那一句我有夢想吧!

父母是空巢老人,我們是空巢青年

朋友說,我有時候挺孤單的,你說我放著家裡面的好日子不過,非要一個人跑出來浪什麼呢?每天一個人吃飯,一個人上下班,一個人窩在家裡面打遊戲,然後整天在蹉跎歲月中度過,還一遍一遍的麻痺自己我有夢想。

朋友喜歡動漫,宮崎駿一直是他的偶像,如果畢業回到西部老家,很大概率上找不到合適的工作。

朋友說:我現在就是一個標準的空巢青年,如果你有一臺無人機,飛到高空俯瞰這個城市,你會看到夜晚燈火輝煌的城市裡,很多人像我一樣一個人孤獨的坐在一個十幾平米的房間裡。

像朋友這樣的年輕人還有很多,根據QQ大數據的《2016全國城市年輕指數報告》數據顯示,一線城市年輕人口的平均淨增率高達7.97%,在各線城市中排名第一。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來到一線城市,看中的正是因為一線城市承載的眾多機會與良好的文化氛圍,每年的盛夏,他們拍完畢業照,拎著行李箱前赴後繼來到心中的夢想之都。

然而,在陌生的大城市裡,這些來自異鄉的青年,奮鬥在城市的邊緣,承受著生活和工作的壓力,心有不甘但又無能為力,獨自一人生活著,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標準“空巢青年”。

02

“空巢青年”是與“空巢老人”相對應的一個新興詞彙,指的是那些背井離鄉,獨自一人在陌生的城市奮鬥的年輕人,他們遠離父母親人、單身而且一個人獨自租房。

“空巢青年”與“空巢老人”出現的背後原因是計劃生育政策和近十幾年來迅猛發展的城市化進程,尤其以80後90後居多,他們往往是一家三口,大學畢業後,留在故鄉的父母成了“空巢老人”,而他們湧進大城市的人潮中成為了一個個“空巢青年”。

2007年,作家六六出版長篇小說《蝸居》,兩年後,滕華濤導演執導改編為電視劇《蝸居》火遍大江南北。

父母是空巢老人,我們是空巢青年

電視劇《蝸居》海報

我的初中同學李娜跟我說,十年後的今天再看《蝸居》這部電視劇,海萍當年湊首付買房的錢算個屁!

李娜是90後這輩中典型的留守兒童,從小跟著爺爺長大,父母外出務工,一年才能見到一次,有時候甚至兩年。

李娜說:“在我五歲的時候,有一年父母出去打工,結果那年黑心的包工頭和老闆跑路,他們掙得血汗錢沒有拿到,所以沒有回家過年,等到他們第二年回家過年的時候,我對他們感到很陌生。”

李娜2015年大學畢業後,來到南京做銷售,她給自己定的一個人生目標就是:堅決不要讓自己的下一代成為留守兒童。

為了早日達成這個人生目標,她對手中的工作一直都保持著那份最初的熱情:

客戶無論話說的多麼難聽,她都盡力把微笑掛在臉上;大夏天來著大姨媽,她和同事冒著高溫去拜訪了幾十位潛在客戶;為了每月多攢一些錢,她租的房子離公司很遠,每天上下班通勤路上,她花費的時間有3個多小時。

沒傘的孩子要努力奔跑,李娜一直在全力奔跑,但她看不到終點在哪裡。

來南京兩年,李娜親眼看見南京的房價坐上了火箭,以前她還想努力攢首付,現在她已經放棄了這個想法。

“我不是說努力不重要,但是我希望能夠看到自己努力帶來的改變,但是實際上兩年多的工作,除了稍微增加的工資抵消了上漲的房租之外,我的生活並沒有因為我來到城市發生了多大的變化,現在我也已經想明白了,要讓自己的孩子不再是留守兒童,要麼在南京給他找一個買得起房的爸,要不我就以後回老家,但無論如何,我現在都要為自己接著拼一把!”

週末的時候,李娜大部分時間會一個人呆在房間裡,有時候會去古老的明城牆上邊發會呆,她眺望著南京城遠處的天際線,常常不自覺發呆。

03

父母是空巢老人,我們是空巢青年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歐睿信息諮詢公司的報告,中國的獨居人數經歷了一個持續的上升期,1990年的獨居人數佔到全國人口的6%,但到了2010年,獨居人數已經上升到了14%。根據國家統計年鑑,2013年,獨居人數達到了14.6%。上海,則是全國獨居比例最高的城市,每4戶中就有1戶是隻有一位家庭成員的,北京的比例則是1/5,但這還僅僅是在籍人口的統計數據。

其實無論是之前的“蟻族”、“北漂”還是現在的“空巢青年”,在這些現象的背後,是無數年輕人在歷史洪流中掙扎奮鬥的眾生相:

每一個人的夢想都看似不同,我們要成為與眾不同的自己;但每一個夢想又都是那麼相同,我們要努力發展,努力掙錢,過上好的生活。

我之前的同事沈鵬就說,他不是一個“空巢青年”,而是一個“極簡一族”:

十五平米的房間,一張床、一個簡易衣櫃、一張摺疊書桌,再無其他任何多餘的擺設物件;

優衣庫的同款衣服會買上好幾件,因為平時逛街也沒有人告訴自己穿什麼好看,索性夏天的灰色T恤都買一樣的,省時省心;

一週七天有六天半點的是外賣,還有一兩次聚餐,去的也是在外賣上面點過的線下門店。

沈鵬說:“我已經習慣一個人生活了,只是很多時候會比較尷尬,比如麥當勞第二杯半價的時候,我經常一個人買兩份。”

沈鵬很多時候會主動留在公司加班,因為回去會很無聊。

畢業三年,除了偶爾工作上的成績讓沈鵬小小欣喜一下,大部分的時光裡,沈鵬都沉浸在上班下班的混沌狀態中。

沈鵬說:“累的時候會很想家,但是長大了總不能再跑到爹媽的懷裡面去撒嬌吧?只是有時候和父母通完電話後,會覺得自己不孝順,為了追求所謂的夢想,拋下了養我多年的父母。上週打電話回家,才知道我爸幾個月前走路不小心摔倒,小腿骨折,做了一個手術,但是老兩口一直對我三緘其口,直到我爸都快康復了才跟我提起。比起我們這些獨居青年,我更關心我獨居的爸媽!”

對於“空巢青年”們來說,鄉愁是一張難搶的火車票,我一個人奮鬥在大城市這頭,爸媽孤單的守候在小鎮的另一頭。

04

父母是空巢老人,我們是空巢青年

中國人民大學性社會學研究所潘綏銘教授主持的2015年全國抽樣調查的數據顯示,在27歲-35歲的青年群體中,無論男女,沒結婚也沒有性生活的人,在2015年已達到10%左右,預計到2020年很可能達到20%左右;而在2000年,到這個年紀還沒有過性生活的人,在男性中只有2.4%,在女性中則僅僅是0.7%。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揹負理想來到大城市打拼,在住房沒有著落、工作前途不明朗的情況下,很多人不願意過早去投入一份需要苦心經營的感情。

在好友鄒雨看來,大城市就要和一群人在一起狂歡,然後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把孤獨留給自己。

1993年出生的鄒雨,舉手投足之間比同齡人多了幾分成熟。

可鄒雨經常跟我說,成熟是留給別人的,自己心裡還是一個渴望被人照顧的小女孩。

鄒雨跟我說了一件讓她難以忘懷的事情:

某天下午她正在上班,突然接到了房東打來的電話,房東告訴她住的房子已經高價租給了別人,讓她立馬回來搬家走人。

鄒雨努力剋制自己的憤怒,她告訴房東:“我們有租房協議,你不可以毀約。”

房東表示可以按照協議來補償鄒雨,但是要她必須趕快回來搬家。

鄒雨很生氣,掛斷了電話。

晚上九點,鄒雨下班回到家的時候,發現房東正帶著兩個人在門口等著她。

就這樣,鄒雨被迫在夜晚12點之前整理了兩大箱行李,搬離了自己的住處。

鄒雨說:“當我一個人拖拉著兩大箱行李走在夜晚的街頭時,我本來想打給我的同事們,可是通信錄翻了一圈,卻不知道打給誰。更主要的是,我不想讓她們看到自己的狼狽樣。那一刻我好想打給我媽媽,但是我忍住了,我一邊哭一邊打車,最後去了一家青旅住了一週時間。”

鄒雨現在的生活過得還不錯,升職加薪的錢夠她租一個帶大飄窗的朝南房間,但想要定居下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鄒雨說她自己現在不考慮找男朋友這件事,因為她最近剛養了一條哈士奇。

“哈士奇鬧騰,我每天下班回家都要跟它玩一會,就不會感到孤單,男朋友有我的小哈靠得住嗎?”

日本學者中野收在《現代人的信息行為》一書中用“容器人”這一形象說法描述了現代人的行為特點:

在大眾傳播特別是以電視為主的媒介環境中成長起來的現代日本人的內心世界類似於一種“罐裝”的容器,這個容器是孤立的、封閉的;“容器人”為了擺脫孤獨狀態也希望與他人接觸,但這種接觸只是一種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對方的內部,因為他們相互之間都不希望對方深入自己的內心世界,於是保持一定距離便成了人際關係的最佳選擇。

“空巢青年”也渴望愛情,希望在異鄉收穫友誼,但是他們又恐懼與陌生人社交,更願意把自己封閉在狹小的出租屋和自己的精神世界裡面,成為移動互聯網時代面對手機的“容器人”。

05

父母是空巢老人,我們是空巢青年

關於如何看待“空巢青年”現象,知乎上有一個回答有趣又讓人唏噓:

“我孤獨的像一條狗,可我連一條狗都買不起。”

成為“空巢青年”,既有現實的無奈,也有自己的主動選擇。

當我們看到朋友圈裡老家的同學一個個老婆孩子熱炕頭而你卻孤單一人的時候;當我們每次回老家別人問你是做什麼工作而你卻解釋不清楚的時候;當我們從之前的嬌生慣養到現在開始獨自面對社會的時候;當我們從被人保護的女同學變成一手修馬桶一手撲蟑螂的女漢子的時候......

還記得我們當初為何選擇來到這裡的初衷嗎?

夢想不一定是要你買車買房留在這座城市,而是當你年輕,當你充滿活力的時候,你去了你嚮往的地方,努力爭取你渴望的生活,遇到很多跟你一樣的人,而你並沒有因此虛度你的年華。

父母是空巢老人,我們是空巢青年

人生最遺憾的事情就是你本可以。

多年以後,當你躺在搖椅上面對著你的子孫,準會想起那年你獨自一人穿梭在某座城市街頭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當時,你剛剛從一個小鎮的留守兒童,變成一個大城市的空巢青年,在城市燈火輝煌的夜晚,獨自一人面對你的夢想。

鏈接:https://www.jianshu.com/p/b59b18daf6c7

來源:簡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