爛片終究會被扼殺,中國電影觀衆逐漸走向成熟!

現在的中國電影票房,似乎進入“羚羊掛角,無跡可尋”的時代。說是看導演,張藝謀、陳凱歌相繼撲街,令人大失所望;說是看明星,劉德華、梁朝偉爛片不斷,口碑票房兼失;說是看製作,《封神榜》、《阿修羅》魔幻鉅製,被罵的狗血淋頭。

爛片終究會被扼殺,中國電影觀眾逐漸走向成熟!

這周,又有兩部前期炒的熱火朝天、上映就面臨下線的影片被觀眾深深吐槽。《新烏龍院之笑鬧江湖》,有吳孟達、郝邵文這樣的演員陣容、有烏龍院多年前的情懷牽扯、還有多次改檔定檔的前期運作,上映三天,票房勉強能到1個億;《歐洲攻略》,梁朝偉坐鎮,吳亦凡唐嫣當紅小鮮肉開路,更有“攻略三部曲”的噱頭,如今貓眼預測總票房不到2個億。如此種種,觀眾彷彿被戲弄,製作人自以為掌握了市場規律,卻忽略了觀眾欣賞水準的提升。

在經歷了電影市場大發展的這幾年,中國電影觀眾已不再是點點斑跡的白紙,任由塗抹,而是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欣賞品格、對電影不僅是滿足於感官的刺激、情懷的追溯,而是對內涵有了更高的追求。

橘子君今天就介紹一下自2000年以來,中國電影經歷了哪些時期,以及在各個時期中國觀眾對電影需求的不斷變化。

一、大導演壟斷時期

爛片終究會被扼殺,中國電影觀眾逐漸走向成熟!

從2002年張藝謀的《英雄》開啟中國電影大片時期算起,直至2010年左右,中國的電影票房基本被第五代導演壟斷。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連番坐莊,偶爾周星馳、姜文殺出重圍,取而代之。那個時期,導演在觀眾心中的地位至高無上,似乎只有他們才配得起那麼高的票房,而他們也理所當然的接受著觀眾的頂禮膜拜。其他一些不是十分知名的導演,觀眾根本不買賬。尤其那個時期香港電影還沒有大面積北上,中國電影票房可以說完全受內地支配,而且往往是一家獨大。這個時期,中國觀眾屬於懵懂時期,以導演的威望選擇電影。

二、好萊塢科幻鉅製衝擊時期

爛片終究會被扼殺,中國電影觀眾逐漸走向成熟!

2007年的《變形金剛》以及2009年的《2012》等好萊塢科幻大片對中國電影票房的衝擊已初見苗頭,直到2010年的現象級電影《阿凡達》把電影帶入了3D時代,自此好萊塢科幻大片在中國出盡風頭,只要打著3D的噱頭帶著龐大的場面,無論劇情多爛,中國觀眾都會買賬,而且口碑相傳:此片相當震撼!光《變形金剛》系列就在中國捲走了52億的票房。這個時期,中國的電影技術完全被好萊塢碾壓,無法與之抗衡,而觀眾又剛剛接觸這種新鮮的3D觀影感受,趨之若鶩。所以,這個時期中國觀眾屬於品嚐新鮮、接受外來刺激的時期。

三、小成本喜劇電影崛起時期

爛片終究會被扼殺,中國電影觀眾逐漸走向成熟!

隨著觀眾對好萊塢大片逐漸失去新鮮感以及社會大發展帶來的壓抑感,一些小成本的喜劇電影逐漸成為觀眾的新寵。2012年徐崢的《泰囧》取得了12.67億的票房,把中國本土電影一下帶入了10億票房級別,震驚整個影壇。隨後,中國電影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銀幕數瘋狂上漲,票房節節攀升,很多低成本喜劇電影如《港囧》、《夏洛特煩惱》、《心花路放》等以小博大,都取得了很高的票房。這個時期,中國觀眾屬於逐漸形成自己的欣賞品格,有了自己的認知時期。

四、混亂時期

爛片終究會被扼殺,中國電影觀眾逐漸走向成熟!

隨著中國電影票房的井噴式增長,各行各業都想來分一杯羹,這時,中國電影與其說進入了百家爭鳴時期,不如說進入了魚龍混雜時期。作家、主持人、歌手等等只要是有名氣、有人脈就都能當導演拍電影。質量不怎麼樣但票房卻是讓人憎恨的高。郭敬明的《小時代》算是這類型電影的先驅者,創造了電影新名詞——粉絲電影,隨後一些中國特有的“青春片”一個比一個辣眼睛,後來甚至像《爸爸去哪了》這種綜藝片也能搞一期在電影院上映,真是相當混亂。這個時期中國觀眾屬於進入了青春期,叛逆至上。

五、理性時期

爛片終究會被扼殺,中國電影觀眾逐漸走向成熟!

今天,中國電影觀眾已經逐漸成熟,一些炒作的、糟爛的電影只能在首日嚐到些甜頭,隨著第一批口碑的出爐,票房馬上呈現斷崖式下跌,不會再有翻身的機會。而像《我不是藥神》這樣有內涵、有良知、有擔當的電影更加受到觀眾的追捧,票房一升再升,理所當然。

如此的互動才能使中國電影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我們的文化軟實力才能不斷增強。讓我們的電影衝出中國,影響世界!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關注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