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麥積」麥積,文化旅遊勝地(尤九成)

「生態麥積」麥積,文化旅遊勝地(尤九成)

天水市麥積區位於甘肅省東南部,地處陝、甘、川之要衝,為甘肅省和天水市的“東大門”,是隴東南交通樞紐、物流中心和“花牛”蘋果的故鄉,也是國家規劃建設的關中——天水經濟區次核心城市。全區橫跨黃河、長江兩大流域,地貌兼具南秀北雄,境內森林覆蓋率達63.5%。這裡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四季分明,景色秀美,資源豐富,民風淳樸,是名副其實的隴上“小江南”。麥積區是羲皇故里、先秦故地,人傑地靈,數千年來,人才輩出。眾多英雄豪傑、志士仁人均在這裡留有歷史痕跡,湧現出了前秦王苻堅、隴上名儒王尚概、現代教育的先驅潘世俊、進步人士王汝翼、實業家胡汝冀、愛國將軍鄧寶珊、革命先驅王承舜、北伐名將胡文鬥、抗日名將王治岐、布衣將軍徐國珍、革命烈士嶽景宗等歷史名人。境內名勝古蹟眾多,景區景點星羅棋佈,悠久的歷史造就了獨具特色的文化資源,天地造化形成了內涵豐富的旅遊資源優勢,為天水市旅遊發展的核心區。麥積區是隴東南的交通樞紐和商埠“旱碼頭”。早在漢唐時期,這裡就是貨通南北、物濟東西的地方,有“絲路商貿明珠”之美譽。隴海鐵路、G30高速公路和310國道橫貫東西,天水機場開通民航,天水至平涼鐵路建成通車,寶雞至蘭州高速鐵路客運專線開通運營,天水至平涼鐵路高速公路正在建設,天水至靜寧高速公路即將開工。公路、鐵路、航空運輸四通八達。麥積區工業基礎雄厚,形成了以機械製造、電工電器、電子信息、醫藥食品、新型建材等行業為主的區域工業體系,國家級天水經濟技術開發區、東柯河工業園初具規模。麥積區,以獨特的魅力吸引了海內外關注的目光,成為投資興業熱土和宜居宜遊寶地。

一、深厚的文化底蘊,多彩的歷史文化資源

麥積區之名,因境內有馳名中外的麥積山石窟而得名。麥積作為縣級建置,歷史甚為悠久。早在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秦武公伐邽戎,置邽縣,為中國歷史上設縣之始,迄今已有2706年的歷史。麥積區新中國成立前後為天水縣。1949年8月,天水縣解放。1958年12月,天水縣併入天水市。1961年12月,天水市、縣分設,恢復天水縣建制。1962年7月縣治遷北道埠。1985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天水地區和天水縣,實行市管縣體制,天水市升為地級市,設立北道、秦城兩個縣級區。2005年1月,北道區更名為麥積區,仍隸甘肅省天水市。

麥積區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伏羲在卦台山創畫八卦,炎帝神農在神農山嘗百草,軒轅黃帝誕生於東柯河上游軒轅谷,大禹帶領百姓在導流山挖山治理渭河水患,秦人在秦谷放馬灘屯兵牧馬,並設置華夏第一縣——邽縣,老子在伯陽傳經授道,三國時境內成為魏、蜀軍隊爭奪的地域之一,東晉十六國起歷代能工巧匠在麥積山開窟造像建成舉世聞名的麥積山石窟,唐僧西天取經在社棠曬經臺晾曬經卷,杜甫流寓東柯谷結草堂而居,吳璘在吳砦安營築寨抗金兵,明清時三陽川、新陽鎮手工紡織業興起,紅二十五軍長征途經區境向陝北進軍等重大歷史事件,皆在境內發生。從夏至清,境內曾設過邽縣、上邽、望垣、罕幵、臨渭、新陽、綿諸、伯陽、秦嶺、隴城等縣及廣魏郡(後改略陽郡)、三岔廳,孕育發華了祖脈文化、先秦文化、老子文化、前秦文化、石窟文化、三國文化、西遊文化、杜甫文化、民俗文化等地域文化。

一是以中華始祖三皇(伏羲、炎帝、黃帝)為代表的祖脈文化。麥積區境內發現的十多處仰韶、齊家文化遺址證明,至少在六七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原始先民們就在這裡繁衍生息。上古三皇人文始祖伏羲、華夏始祖炎帝神農氏、人文初祖軒轅黃帝均有在麥積區境內生髮、活動的足跡。上古三皇之首、龍文化創始人伏羲生於古成紀,其活動中心就在渭河上游今三陽川一帶。地處渭南鎮的卦台山,為人文始祖伏羲創畫八卦之處。伏羲氏族以蛇為圖騰,在與其他氏族通婚、融合的過程中,博採各部落圖騰之特長,蛇圖騰逐漸演變為“龍”圖騰。後“龍”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象徵,中華民族由此成為“龍的傳人”。這裡至今留有伏羲廟、龍馬洞、分心石等遺蹟。1981年,當地群眾自發恢復卦台山伏羲廟祭祀活動後,一年一度舉行民間祭祀伏羲活動,吸引海內外華人前來尋根問祖。1992年8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來天水視察,欣然題詞“羲皇故里”。2006年5月,伏羲祭典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神農山(麥積鎮永慶村東南)為華夏始祖炎帝神農氏開創農耕文明之地,山下東柯河上游軒轅谷(今黃家峽)一帶為人文初祖軒轅黃帝誕生地,與神農山相對的黃龍山(在麥積鎮楊何村東)則為人文初祖軒轅黃帝棲息地。神農山古文化遺址發現的猿人洞、人類炭灰層、炎帝“祭天石”、原始人類墓葬等遺存證明,早在距今六七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原始先民們就在這裡繁衍生息。炎帝神農氏在神農山嘗百草,辨“五穀”,發明“耒耜”,開創農耕文明,率部落登此山祭天。當地神農山、神農溝、神農谷、神農峽、神農洞、神農馬踏石、神農飲馬潭、神農圈野馬坡等諸多地名,均與炎帝神農有關,印證著炎帝神農氏在街亭古鎮神農山、黃龍山一帶的活動足跡。

而東柯河上游軒轅谷,據《水經注》、清乾隆《直隸秦州新志》記載為人文初祖軒轅黃帝誕生地。據古籍記載,經考證街亭古鎮軒轅谷、軒轅溪、刑馬山(在伯陽鎮)是軒轅黃帝的最早棲息地,堪稱中華文明又一發祥地“炎黃故里”。炎帝和黃帝部落順渭水移動,發展到黃河中下游和長江中游,成為華夏族的前身,中華民族自稱為炎黃子孫即由此而來。

二是先秦文化。商朝中後期,秦人西遷至西垂(在今禮縣境內),境內遂成為秦人活動的地域。周孝王時(前891—前886年),秦人先祖嬴非子因在今放馬灘一帶牧馬有功,被周孝王賜封為附庸,賜號秦嬴。此後,境內便成為秦人與戎人爭奪的區域之一。秦武公十年(前688年),秦伐邽戎,設置邽縣,確立在境內的統治,這是中國見於史載最早的縣級行政建置。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掃滅六國統一全國後,因在今陝西渭南設下邽縣,原邽縣改稱上邽。秦在境內孕育、崛起,進而雄踞中原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帝國。在此期間,秦人兼取華夏與羌戎文化之長,創造了具有鮮明民族特色並對秦漢文明的形成產生深遠影響的先秦文化。

三是老子文化。春秋時期,老子騎青牛雲遊天下,以傳經講道經國濟世,向西域開化。周敬王四年(公元前516年),天水籍最早的先賢名士尹喜辭去函谷關令,拜老子為師,追隨西遊的老子回到家鄉伯陽龍山築庵為廬,潛心修道,傳承聞名中外的《道德經》五千言,自著《關尹子》九篇,境內至今留有柏林觀、老子講經臺等遺蹟。後人為懷念老子,將他修行的區域,以老子字號伯陽而命名。尹道寺、教化溝、牛澗裡、老君庵、尹喜溝、尹家窯、尹家林、牛頭河、臥牛山等地名遺存均與老子和尹喜有關。

四是前秦文化。東晉十六國時,戰亂頻仍,天水英雄四起。晉懷帝永嘉初年,晉室內訌,天下大亂,略陽臨渭(今麥積區西北部三陽川)人蒲洪被族人蒲光、蒲突等部眾公推為盟主,成為前秦的開創者和奠基者。東晉永和六年(350年),蒲洪因應讖文“草付應稱王”,改姓為苻。前秦王苻堅時,勵精圖治,任人唯賢,統一北方,成為十六國時期版圖最大、國力最強盛的政權。境內湧現出了蒲洪、苻健、苻堅、苻融、苻登等以武功著稱的人物,青史留名的就有前秦政權奠基者蒲洪,前秦皇帝苻健、苻登,前秦王苻堅,前秦重臣苻融等。

五是三國文化。三國時,境內為魏、蜀爭戰之地。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撤望垣縣,設新陽縣(治今新陽鎮),屬秦州天水郡。黃初二年(221年),從天水郡分置廣魏郡,置臨渭縣。郡、縣治所均在今社棠鎮。蜀漢建興六年(228年),蜀丞相諸葛亮第一次兵出祁山,天水叛魏降蜀,境內歸蜀。同年街亭兵敗後復屬魏。《直隸秦州新志》中認為街亭古鎮(又稱“街子”,俗稱“街子口”)即是三國馬謖失街亭處。20世紀80年代,街亭古鎮曾出土過大規模的三國墓葬及珍貴文物。

六是麥積山石窟文化。東晉元帝大興二年(319年)後,北方進入五胡十六國時期,戰亂頻仍,區境歸屬變化頻繁,先後為前趙、後趙、前秦、仇池、後秦、西秦、夏等割據政權佔據。這一時期,民不安命,佛教在境內得以廣泛流傳。冀州人度杯至麥積山始開窟造像,麥積山佛事活動頻繁,成為僅次於長安的佛教中心。南北朝時期,洛陽沙彌法生來麥積山造像立碑,西魏文帝皇后乙弗氏隱居麥積山修行,北周大都督李允信在麥積山建造七佛閣,南朝才子庾信為麥積山撰銘,給麥積山留下了一筆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

七是西遊文化。唐太宗貞觀三年(629年),玄奘法師由長安出發,沿渭水西行,前往印度取經,經社棠、馬跑泉抵秦州。這裡至今有曬經臺、滲經寺等遺蹟。

八是杜甫文化。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詩聖”杜甫流寓秦州,遊歷了太平寺、麥積山、西枝村,夜宿故友贊公土室,在族侄杜佐隱居的東柯谷八槐村柳家河結草堂而居,創作了自敘行程、詠物懷人、記錄行程的《秦州雜詩》117首,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話。北宋哲宗紹聖年間(1094——1098年),在街子建立了東柯杜甫草堂,是國內所有紀念杜甫的祠廟中修建最早的一座。境內至今留存有甘泉古鎮、甘泉、太平寺、詩聖閣、白水澗、硯窪臺、八股槐、贊公土室、杜甫書房臺子、西枝村、子美村等杜甫文化遺存,東柯谷八槐村還有杜佐的後代。

九是民俗文化。麥積區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在地方語言、生產生活習俗、生辰婚葬、民間娛樂、手工製作、傳統工藝、地方飲食等方面,麥積高抬、麥積陶藝等都表現出與其它各地不同的特徵。

二、旅遊景點星羅棋佈,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

與燦爛奪目的歷史文化相輝映的,是麥積區秀美的山川風物。麥積區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東方藝術雕塑館”麥積山石窟所在地,為全國優秀生態文化旅遊區。境內奇峰競秀、深谷流韻,山泉林地優美,名勝古蹟眾多,旅遊資源得天獨厚,有自然、人文旅遊點108處,國家、省、縣級文物保護單位86處。麥積山風景名勝區為國家5A級旅遊區,卦台山、馬跑泉公園、龍園為國家2A級旅遊區。景區景點星羅棋佈,有人文始祖伏羲創畫八卦的卦台山、天水“第一洞天福地”仙人崖、享有“小黃山”美譽石門、九曲清幽曲溪勝景、薈萃珍奇物種小隴山植物園,還有許多天釀佳泉和古遺址、古建築、古墓葬。麥積煙雨、仙人送燈、淨土松濤、石門夜月、香積積雪、曲溪燕舞、玉蘭花香、東柯積翠等自然景觀讓人流連忘返,歎為觀止。

麥積區旅遊資源豐富,形成了多層次發展的格局。風景名勝遊有1982年12月被國務院首批公佈為44個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的麥積山風景名勝區,包括麥積山、仙人崖、石門、曲溪4個重點景區和街亭、甘泉寺、馬跑泉等附屬景區,總面積215平方公里。其中麥積山景區有麥積山石窟、麥積山植物園、瑞應寺、香積山、豆積山、天池坪、雕窠峪、三扇崖等景點;仙人崖景區主要景點有西崖、獻珠峰、東崖、玉皇峰、南崖、仙人湖、淨土寺、石蓮谷,附屬景點有羅漢溝、哭禱溝、象鼻崖、火箭山等。石門山景區分石門山和放馬灘兩組景點。石門山主要景點有石門五峰(麒麟峰、興隆峰、皇天峰、鬥姆峰、玉靈峰)、五陽觀、映月湖、雙龍峽、天柱峰、放馬灘,附屬景點有九門九道廂、三響瀑布、九女峰等。放馬灘景區有秦谷、牧馬灘、牧騎灘等景點。街亭景區有東柯杜甫草堂、街亭古鎮、崇福寺、軒轅谷、神農山、黃龍山、千佛洞等景點及溫泉度假村。曲溪景區以冷水河口為起點,向東依次有娃娃魚口、窩窩灘、水獺崖、夾馬槽、馬場壩、河口、月牙崖、花園壩、亂石窟和觀音殿等景點。

尋根問祖旅遊卦台山景區有人文始祖伏羲創畫八卦的卦台山,伏羲給部族成員封姓氏的封姓石(分心石),龍馬負圖出洞而使伏羲頓悟陰陽卦爻的龍馬洞,以及以紀念伏羲等當地歷史名人而修建的龍園;神農山景區有華夏始祖炎帝神農氏開創農耕文明、祭天聖地神農山及活動地神農谷、神農洞等景點;軒轅谷(今黃家峽)景區有人文初祖軒轅黃帝誕生地軒轅谷等景點;黃龍山景區有黃帝棲息地黃龍山;伯陽古鎮還有黃帝早期生活地刑馬山。先秦文化旅遊有放馬灘景區秦谷、放馬灘、牧騎灘、放馬灘秦漢墓遺址及嬴秦封邑之地秦亭山、董家坪秦墓遺址等景點。老子文化旅遊有伯陽古鎮、柏林觀、老子講經臺、尹道寺、臥牛山、臥牛觀等景點。三國文化旅遊主要有街亭古鎮、崇福寺、改龍山、佛窯等。石窟文化旅遊主要有麥積山石窟、羅漢崖摩崖造像、千佛洞,另外還有分佈於鄉村的碧蓮洞石窟、佛洞溝石窟等。西遊文化有曬經臺、滲經寺等景點。杜甫文化旅遊有甘泉古鎮、太平寺、詩聖閣、白水澗、硯窪臺、八股槐、贊公土室、杜甫書房臺子、西枝村、子美村等景點。

生態旅遊有麥積國家級森林公園,東岔鎮桃花溝省級森林公園,三岔鎮碧峪省級森林公園、金龍山省級森林公園,黨川鎮麥草溝自然保護區,利橋鎮百花景區、龍門景區。

宗教旅遊主要有麥積山瑞應寺、仙人崖靈應寺、龜鳳山雲光寺、卦台山伏羲廟、鳳凰山東嶽廟、吳砦城隍廟、石門山五陽觀、導流山真武觀、雲霧山淨樂宮、柏林觀、淨土寺、交龍寺、太平寺、朝陽寺、崇福寺、滲金寺、柳林寺、龍槐寺、興國寺、演營寺、文昌閣等。散佈於各鄉鎮、猶如繁星點綴的寺觀廟宇達100多處。

城市景觀遊有馬跑泉水上公園、北山公園、青牛園、翠湖公園。現代農業旅遊有中灘鎮天水農業高新技術示範區。溫泉洗浴旅遊有街亭溫泉。農家樂旅遊有以麥積鎮後川為代表的國家級農家樂知名品牌。

節會、廟會旅遊有一年一度的麥積區正月十三社火匯演、街亭古鎮崇福寺“上九”會、甘泉古鎮正月十五社火節、伯陽鎮桃花節,以及卦台山、麥積山、柏林觀、雲霧山、龜鳳山、導流山、鳳凰山等寺廟、道觀一年一度舉辦的廟會文化活動。

麥積區的魅力和優勢是文化,而“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麥積區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緊緊抓住以關中——天水經濟區和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為重點的文化戰略平臺,堅持文化與旅遊融合、文化旅遊與區域產業開發融合、文化傳承創新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融合,深度挖掘地域特色文化資源,推進以中華始祖文化園、麥積山文化旅遊區為支撐的一批具有重大示範效應和產業拉動作用的文化旅遊產業項目,啟動實施了全國養老示範基地、蘇藝園林生態農業觀光園、天水黃河雕漆文化產業園、麥積山溫泉度假酒店、麥積街子古鎮文化影視區、琥珀旱地生態農業產業園、麥積山自駕車營地、麥積山遊客集散中心暨影視產業區、秦風民俗園、百花小鎮、峽門風情小鎮、利橋鎮紅崖河漂流等文化旅遊項目,文化產業與現代旅遊深度融合,將文化旅遊資源優勢逐步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2014年6月,麥積山石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麥積區被中國國土經濟學會、全國生態旅遊文化產業發展高峰論壇組委會評為“中國深呼吸小城100佳”城市。2016年10月,麥積區入選國家旅遊局公佈的第二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單位。2018年5月,在第十四屆中國(深圳)文博會主題活動文化成就旅遊品牌高峰論壇暨優質文旅項目推介會上,麥積區被評為“2018中國最美縣域榜單”。(尤九成)

「生態麥積」麥積,文化旅遊勝地(尤九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