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來》中虛幻的愛,需要《陸犯焉識》來做心理解讀

電影《歸來》是根據嚴歌苓的小說《陸犯焉識》的尾點改變的。

《歸來》中虛幻的愛,需要《陸犯焉識》來做心理解讀

電影中描述了陸焉識的兩次歸來,第一次是為了見妻子而越獄歸來,第二次是結束冤獄而真正的歸來。兩次歸來展現了陸焉識與馮婉瑜那雖然遠隔千里卻始終不能被磨滅的愛情。但是整個電影看下了,這段讓觀眾看不到來歷的愛情儘管真摯感人,但總是讓人覺得虛幻。

《歸來》中虛幻的愛,需要《陸犯焉識》來做心理解讀

《歸來》的原著小說《陸犯焉識》據說是作者嚴歌苓根據自己的祖父的人生經歷創作的。近年來,多部嚴歌苓的小說都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於是這位美女作家叛逆地表示要寫一部抗拍的小說,於是就誕生了這部《陸犯焉識》。小說講述了知識分子陸焉識從舊上海一個家境殷實的少爺到留學海外學成歸來,從不滿足於包辦婚姻和不幸捲入文字鬥爭,最後因為政治原因而鋃鐺入獄,在艱苦的青藏高原經歷二十餘載艱苦的勞動改造之後回到上海與家人重逢的故事。

《歸來》中虛幻的愛,需要《陸犯焉識》來做心理解讀

小說的時間跨度超過半個世紀,空間上從上海到華盛頓再到重慶和青海,又涉及敏感的社會政治時期,可以說要把這部小說改編為影視劇作品確實難度相當大。《陸犯焉識》這部小說節奏非常緊湊,一口氣讀下來,讓人對主人公陸焉識的命運多舛而唏噓不已。

《歸來》中虛幻的愛,需要《陸犯焉識》來做心理解讀

小說《陸犯焉識》讀下來才能夠真正明白電影《歸來》中陸焉識和馮婉瑜那虛幻而執著的愛情的心理基礎。

陸焉識和馮婉瑜的婚姻屬於包辦婚姻。對於這樁婚事,陸焉識的內心是有抗拒和排斥的,但是出於對家庭的責任,他並沒有拒絕。但是,陸焉識始終認為他和馮婉瑜之間沒有愛情,於是,在前半生中,他在家庭之外去尋找愛情。在結婚之前,美國留學期間,和一個意大利女孩談了一場明知不會有結果的戀愛。在結婚以後,抗戰期間,在重慶教學期間,他和一名女公務員過了兩年的同居生活,最終是女方看透他不會背叛家庭而主動離開了。可以說,這兩段愛情是陸焉識對自己和馮婉瑜的這樁包辦婚姻的反抗,也可以看作是他對自己的心理補償。

《歸來》中虛幻的愛,需要《陸犯焉識》來做心理解讀

儘管可以說,馮婉瑜是對陸焉識一見鍾情的,馮婉瑜一生都全心全意地對自己的丈夫,但在前半生中,她所有的愛與付出都沒有換來丈夫的愛,她的丈夫陸焉識只是敷衍著和她過日子,原著中以“忽略”和“淡漠”兩詞來描述陸焉識對馮婉瑜的態度。那麼結尾處那執著的愛來自於何時何處呢?應該說是來自於陸焉識後半生在青海勞改的艱苦歲月中對往昔記憶的解讀。

《歸來》中虛幻的愛,需要《陸犯焉識》來做心理解讀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的幸福感來自於你對於記憶的解讀。當陸焉識對自己的婚姻的解讀侷限於包辦婚姻的壓迫感的時候,婉瑜的溫柔賢淑也只會讓他感到更多的壓迫感,而當他在最艱苦的歲月中感受到妻子對他的不離不棄和忠貞不渝的時候,他懷著愛與愧疚去解讀自己的過往的時候,他會發現自己當初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自己曾經的幸福生活,他並沒有好好珍惜。在西北草原的寒冷與飢餓中,陸焉識真正地愛上了馮婉瑜,這遠隔千里的愛變得如此強烈,以致他會用兩年的時間去準備一次危機四伏的越獄。

《歸來》中虛幻的愛,需要《陸犯焉識》來做心理解讀

歷經千難萬險逃回上海的陸焉識最終只是遠遠地看了看婉瑜和家人就回青海去自首了。真正的愛不是索取而是付出與成全。當陸焉識真正地愛上了馮婉瑜的時候,他選擇了和她離婚,他不想對她有任何拖累了。

當陸焉識結束冤獄以後,他以為能和婉瑜再續前緣的時候,婉瑜卻已經因為疾病認不出她的焉識。這就是電影《歸來》抓住的小說的尾點。離開了小說《陸犯焉識》中對陸焉識前幾十年的刻畫,尾點呈現的愛情傷感而虛幻。看過了《陸犯焉識》才能夠真正明白,尾點的愛情是陸焉識對被自己敷衍了幾十年的妻子的一份情感補償。

《歸來》中虛幻的愛,需要《陸犯焉識》來做心理解讀

“等他,是她一生的使命;歸來,是他愛她的憑證。”可以說馮婉瑜的一生都是幸福的,因為丈夫對她的敷衍她都已經解讀為幸福;而陸焉識是不幸福的, 他不愛的時候相守,愛上的時候分離,當終於能重逢的時候,她卻已經沒有了接受他的愛的能力,這種近在咫尺卻如相隔天涯的遺憾才是陸焉識一生最大的悲劇吧。

通過陸焉識這個人物一生的跌宕起伏,我們應該懂得,我們的幸福不由外人來決定,能決定我們的幸福感的是你對自己經歷過或正在經歷的事情的解讀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